第二章 理性與感性(2 / 3)

思考過以上的問題後,如果你的考研信念仍然堅定不移的話,那麼考研仍是你的最優選擇,那就靜下心來全力以赴地準備考試吧。如果你對自己是否考研產生了動搖,那麼,奉勸你勇敢麵對應該麵對的問題,不要盲目做出選擇。

人生麵臨的選擇何其多,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選擇。比如是繼續工作還是先去吃飯;是在這家商店買衣服還是在那家商店買衣服;是買紅色的衣服還是黃色的衣服;心中有個秘密是告訴朋友還是不告訴朋友,如果告訴又告訴哪些朋友……這些選擇在生活中很常見,不過似乎並不重大,所以大家輕鬆地做出了選擇,也不會慎重考慮。

機會成本越高,選擇越困難,因為在心底,我們不願放棄任何有益的選擇。但是,有時我們必須二選一,甚至是三選一,在這時,機會成本的考量將顯得尤為重要了。

前景理論:麵對獲得與失去時的心理糾結

【前景理論】前景理論包括三個基本原理:一是大多數人在麵臨獲得時具備風險規避意識;二是大多數人在麵臨損失時具備風險偏愛傾向;三是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

【適用場景】麵臨獲得時——小心翼翼,麵對失去時——容易冒險

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假設你得了一種病,有十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會突然死亡。現在有一種吃了以後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的藥,你願意花多少錢來買它呢?或者假定你身體很健康,醫藥公司想找一些人來測試新研製的一種藥品,這種藥用後會使你有十萬分之一的幾率突然死亡,那麼醫藥公司起碼要付多少錢你才願意服用這種藥呢?

實驗中,人們在第二種情況下索取的金額要遠遠高於第一種情況下願意支付的金額。我們覺得這並不矛盾,因為正常人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但是仔細想想,人們的這種決策實際上是相互矛盾的。第一種情況下是你在考慮花多少錢消除十萬分之一的死亡率,買回自己的健康;第二種情況是你要求得到多少補償才肯出賣自己的健康,換來十萬分之一的死亡率。兩者都是十萬分之一的死亡率和金錢的權衡,是等價的,客觀上講,人們的回答也應該是沒有區別的。

為什麼兩種情況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覺,使人做出不同的回答呢?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失去一件東西時的痛苦程度比得到同樣一件東西所經曆的高興程度要大。對於一個理性人來說,對得失的態度反映了一種理性的悖論。由於人們傾向於對失表現出更大的敏感性,往往在做決定時會因為不能及時換位思考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一家商店正在清倉大甩賣,其中一套餐具有8個菜碟、8個湯碗和8個點心碗,共24件,每件都完好無損。同時有一套餐具,共40件,其中有24件和前麵那套的種類大小完全相同,也完好無損,除此之外,還有8個杯子和8個茶托,不過2個杯子和7個茶托已經破損了。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個好的杯子和1個好的茶托,但人們願意支付的錢反而少了。

一套餐具的件數再多,即使隻有一件破損,人們就會認為整套餐具都是次品,理應價廉;件數少,但全部完好,就成為合格品,當然應當高價。

在生活中,人們由於有限理性而對得失的判斷屢屢失誤,成了“理性的傻瓜”。

工人體育場將上演一場由眾多明星參加的演唱會,票價很高,需要800元,但這是你夢寐以求的演唱會,機會不容錯過,因此很早就買到了演唱會的門票。演唱會的晚上,你正興衝衝地準備出門,卻發現門票沒了。要想參加這場音樂會,必須重新掏一次腰包,那麼你會再買一次門票嗎?假設是另一種情況:同樣是這場演唱會,票價也是800元。但是這次你沒有提前買票,你打算到了工人體育場後再買。剛要從家裏出發的時候,你發現800元弄丟了。這個時候,你還會再花800元去買這場演唱會的門票嗎?

與在第一種情況下選擇再買演唱會門票的人相比,在第二種情況下選擇仍舊購買演唱會門票的人絕對不會少。同樣是損失了800元,為什麼大多數人會有截然不同的選擇呢?其實對於一個理性人來說,他們的理性是有限的。在他們心裏,對每一枚硬幣並不是一視同仁的,而是視它們來自何方、去往何處而采取不同的態度。這其實是一種非理性的思考。

前景理論告訴我們,在麵臨獲得與失去時,一定要以理性的視角去認識和分析風險,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誘餌效應:別被“誘餌”忽悠了

【誘餌效應】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被誘餌幫助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而另一選項被稱為“競爭者”。

【適用場景】商家/營銷人員——銷售產品,消費者——排除信息幹擾,求職者——在麵試中脫穎而出

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裏在《怪誕行為學》中,提到了《經濟學人》雜誌的征訂廣告。

電子版:每年59美元

《經濟學人》網站全年所有在線內容及1997年以來各期《經濟學人》的所有在線內容。

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全年各期印刷版的《經濟學人》。

電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全年各期印刷版的《經濟學人》加全年《經濟學人》網站所有在線內容及1997年以來的各期《經濟學人》的所有在線內容。

看到這樣的征訂廣告,你或許也和丹·艾瑞裏一樣懷疑它是不是印錯了,或是按第三種的方式訂閱。

商家手段之高明恰恰也就在於此。在閱讀完這則廣告後,大多數人都會越過單訂電子版的選擇,直接跳到價格更高的選擇:電子版加印刷版。你可能不確定59美元的單訂電子版是否優於125美元的單訂印刷版,但你一定知道125美元的電子版加印刷版套餐要優於125美元的單訂印刷版。事實上,你可以明確無誤地從合訂套餐中推算出——電子版是免費的。

在經濟學家眼裏,這樣的營銷伎倆其實不足為奇,不過是“誘餌效應”在發揮作用。誘餌效應是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被誘餌幫助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而另一選項被稱為“競爭者”。顯然,每年125美元的印刷版《經濟學人》隻是誘餌而已,目標是125美元的電子版加印刷版套餐。

誘餌效應最先在消費品的選擇中被發現,現在已經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為了讓消費者做出有利於商家利益的選擇,營銷人員便會安排一些誘人的誘餌,從而引導消費者做出正中商家下懷的決策。

人們每天都要做出許多大小不一的選擇。當我們認為自己的選擇正確時都能獲得滿足感與控製感,因為這些選擇都是內心深處的想法,都是我們自願的。殊不知,我們的“自願”也是可以被利用的。

美國費城西部的一條街上,有兩家布料商店——紐約貿易商店和美洲貿易商店,這兩家店相對而開。由於都是賣布料的商店,兩家的老板間常常爭吵,價格戰更是家常便飯。

比如,紐約貿易商店的窗口突然掛出一個木牌,上麵寫著:“出售愛爾蘭亞麻被單,每床價格6美元。”這時,美洲貿易商店的窗口也掛出了一塊木牌:“本店被單定價僅為5.9美元。”

兩個老板互不相讓,不斷地降價,直到最後,他們其中有一個願意認輸。這時,輸掉的老板一定會當街大罵,說獲勝的老板是瘋子。沒多久,這兩個老板的“事跡”就被宣揚開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跑到這一帶來買東西。因為每次在他們的價格大戰結束時,人們都能買到各式各樣物美價廉的商品。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三十多年。

後來,兩人中的一個老板突然去世了,一周後,另一位老板以年紀大為由也關門不幹了。此時,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浮出水麵:這兩個平日相互咒罵的老板竟然是同胞兄弟!

實際上,顧客們被誘餌效應給忽悠了。在日常生活中麵對琳琅滿目的商品進行選擇時,很多人往往是頭腦一發熱買下超過自己預算的很多產品,等剛剛踏出商場的大門後就又開始後悔了。實際上隻要在購物前認真考慮下哪些商品是營銷人員的誘餌,哪些商品是他們真正想銷售的(即目標),你就會節約下浪費的銀子。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誘餌效應給自己帶來意外的驚喜。比如,求職麵試時,麵對眾多競爭者,要想辦法把他人的特征設置為誘餌,把自己的特征展示出來,成為麵試官的目標。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善於識別誘餌效應,並善於應用誘餌效應,從而成為更理性的經濟人。

羊群效應:被潮流牽著鼻子走

【羊群效應】隻要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吸引了主要的注意力,整個羊群不斷模仿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裏去吃草,其他的羊也去哪裏。

【適用場景】股市投資——盲目跟風,消費購物——死要麵子,企業利益追逐——從眾心理

羊群組織是一種很散亂,平時在一起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麵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比如在一群羊前麵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麵的羊走到這裏,仍然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反映了人的從眾心理,形象地概括了人們的盲目行為。比如,購物時喜歡到人多的商店;選擇品牌時,偏向那些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選擇旅遊點時,偏向熱點城市和熱點線路。

有一則笑話這樣描述人們的從眾行為:某人一日閑逛街頭,忽見一長隊綿延,趕緊站到隊後排隊,唯恐錯過購買好東西的機會,好不容易等到隊伍拐過牆角,才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群眾的眼睛並不是雪亮的。普通大眾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一見別人排隊買東西,就以為是有“便宜”可占,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加入進去。一見別人都誇這東西好,仿佛千載難逢,也趕快掏腰包,生怕錯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