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性與感性(3 / 3)

是否應該從眾,要做具體分析。從眾性強的人獨立性差,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的意見並付諸實行。就從眾所造成的結果而言,從眾行為卻顯示了一種較為理性的特征。一般而言,從眾所造成的結果無非有三種:第一種情況是別人吃虧。這時由於“我”與別人采取了一樣的行為,所以“我”也跟著吃虧。雖然改變了“我”在社會中的絕對位置,但對“我”的相對位置影響並不大,因為大家都吃了虧。第二種情況是別人占便宜。這時對“我”而言,由於“我”采取了與別人同樣的行為,所以,“我”也會跟著占便宜。雖然“我”的相對位置變化不大,但“我”的絕對位置提升了。第三種情況是別人既不吃虧也不占便宜。這種情況對從眾的個人而言,其結果是既不會改變社會的絕對位置,也不會改變社會的相對位置。從眾的選擇對個人的行為目的而言,總體上呈現一定的理性原則,並非都是非理性特征。

因此,對待消費從眾行為要辯證地看。在特定的條件下,由於沒有足夠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準確的信息,從眾行為是很難避免的。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選擇策略並無大礙,有時模仿策略還可以有效避免風險。因為人們生活於社會之中,從社會聯係的意義來看,群體構成了人類社會生活基礎,每個人都是一定社會群體的成員。群體的內聚力來自對其成員的感召力和組織力。因此當群體代表進步潮流時,個人服從組織,做出從眾行為,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眾心理是一種缺乏自信和主見的盲從以及向壓力屈服的心理狀態,盲目從眾會扼殺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所以應盡可能克服這種心理。

現實生活的我們,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切不可讓自己盲目跟從“領頭羊”,喪失基本判斷力,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我們要收集信息加以判斷,有主見才會有正確的決策,運用理性的方法,減少生活中的盲從行為,遠離羊群效應的不良影響。

棘輪效應:由奢入儉難

【棘輪效應】消費者容易隨著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容易因為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

【適用場景】消費水平——能進不能退

商朝時,紂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認為在這位精明國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將堅如磐石。有一天,紂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十分高興地使用這雙象牙筷子就餐。箕子見了,勸他收藏起來,紂王滿不在乎,滿朝文武大臣也不以為意,認為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為此憂心忡忡,有的大臣問他原因,箕子回答:“紂王用象牙做筷子,就不會用土製的瓦罐盛湯裝飯,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製成的飯碗,有了象牙筷、犀牛杯和美玉碗,難道還會用它來吃粗茶淡飯嗎?大王的餐桌從此頓頓都要擺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綾羅綢緞,住的就要求富麗堂皇,還要大興土木築起樓台亭閣以便取樂了。對於這樣的後果,我覺得不寒而栗。”僅僅5年時間,箕子的預言果然應驗了,商紂王恣意驕奢,商朝滅亡了。

在這則故事中,箕子對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評價,就反映了現代經濟學消費效應——“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又稱製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具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即相對於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實際上棘輪效應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的一句名言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這也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吻合。在生活中,這種“能上不能下”的事件出現過多次。比如石油價格上漲,導致成品油價格大幅上漲,以及出租車打車價格的上漲,廣州增加了一元錢的特別附加費,北京則將每公裏的單價從1.2元和1.6元統一為每公裏2元。但是在之後的國際油價下調過程中,這些價格並沒有相應下調。

在房價問題上,棘輪效應的表現就更加明顯。現在,房價已經形成了棘輪效應,易上難下。這是因為,盡管房價上漲的各種負麵影響很大,但一旦漲上去再跌下來,就會引發嚴重的經濟問題。 就整個經濟體係來說,房價可以不漲,但絕對不能暴跌,否則就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

在子女教育方麵,因為深知消費的不可逆性,所以明智的家長注重防止棘輪效應。如今,一些成功的企業家雖然十分富有,但仍對自己的子女要求嚴格,從來不給孩子過多的零用錢,甚至要求孩子在寒暑假期間外出打工。他們這麼做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讓孩子多賺錢,而是為了教育孩子要懂得每分錢都來之不易,懂得儉樸與自立。這一點在比爾·蓋茨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

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是世界頂級富豪。但是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卻說,要把自己的巨額遺產返還給社會,用於慈善事業,隻給三個女兒幾百萬美元。比爾·蓋茨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公務旅行不坐飛機頭等艙而坐經濟艙,衣著也不講究什麼名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對打折商品感興趣,不願為泊車多花幾美元。

有一次,比爾·蓋茨和一位朋友同車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由於去晚了,以致找不到停車位。朋友建議把車停在飯店的貴客車位,蓋茨不同意。他的朋友說“車費我來付”,蓋茨還是不同意。原因很簡單,貴客車位要多付12美元停車費,蓋茨認為那是“超值收費”。

棘輪效應是出於人的一種本性,人生而有欲,“饑而欲食,寒而欲曖”,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求滿足。但是,消費要結合自身情況,不要養成奢侈的消費習慣。哪怕隻是幾元錢甚至幾分錢,也要讓其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配套效應:高雅應與高檔相配

【配套效應】 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平衡的現象。

【適用場景】 生活用品消費——講究配套,消費品與個人身份——講究匹配

18世紀,歐洲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法國人狄德羅是這場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才華橫溢,不但編撰了歐洲第一部《百科全書》,還在文學、藝術、哲學等諸多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思想家。

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給狄德羅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長袍,狄德羅非常喜歡。於是,他馬上將舊的長袍丟棄了,穿上了新長袍。可是不久之後,他就產生了煩惱。因為當他穿著華貴的長袍在書房裏踱來踱去時,越發覺得那張自己用了好久的辦公桌破舊不堪,而且風格也不對。於是,狄德羅叫來了仆人,讓他去市場上買一張與新長袍相搭配的新辦公桌。當辦公桌買來之後,狄德羅神氣十足地看著自己的新書房,可是他馬上發現了新的問題:掛在書房牆上的花毯針腳粗得嚇人,與新的辦公桌不配套。

狄德羅馬上打發仆人買來了新掛毯。可是,沒過多久,他又發現椅子、雕像、書架、鬧鍾等擺設都顯得與掛上新掛毯後的房間不協調,需要更換。慢慢地,舊物件都被換掉了,狄德羅得到了一個神氣十足的書房。

這時,這位哲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長袍脅迫了”,更換了那麼多他原本無意更換的東西。於是,狄德羅十分後悔自己丟棄了舊長袍。他還把這種感覺寫成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丟掉舊長袍之後的煩惱》。

後來,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女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出版了《過度消費的美國人》,在這本暢銷書中對這種新睡袍導致新書房的攀升消費模式進行了詳細分析。此後,配套效應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且被運用了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在人們的觀念裏,高雅的長袍是富貴的象征,應該與高檔的家具、華貴的地毯、豪華的住宅相配套,否則就會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

“配套效應”在生活中可謂屢見不鮮。在服飾消費中,人們會重視帽子、圍巾、上衣、褲子、襪子、鞋子、首飾、手表等物品之間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在裝修時,人們會注重家具、燈具、廚具、地板、電器、藝術品和整體風格之間的和諧統一。這些都是為了實現配套,達到一種和諧。

生產廠家和商場可謂最善於利用這種配套效應了。配套效應的核心並不在於那件新長袍的風格樣式,而在於它所象征的一種生活方式,後麵的一切都是為了這種生活方式的完整構成。所以,廠家和商家往往會想方設法,利用這一效應來推銷自己的商品。他們會告訴你這些商品是如何與你的氣質相配,如何符合你的檔次,等等。總之,它們都是你不能不擁有的“狄德羅商品”。比方說,勞力士手表和寶馬汽車都宣稱自己是成功和地位的標誌,所以,如果你擁有了一塊勞力士手表,那麼你就應該考慮以寶馬代步,這樣才不會失掉自己的麵子。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在外出購物時明明隻想買一樣東西,結果卻買回了一大堆。出門時隻想買一件襯衫,但買下襯衫之後,又覺得跟褲子不配套,於是又去買了一條新褲子。穿上褲子,又覺得皮鞋的式樣不般配,又去買雙皮鞋。回到家才發現,原本隻想花幾十塊錢,最後卻花了好幾百。

又比方說,買了一套三室兩廳的新住宅之後,自然要好好裝修一番。首先是鋪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再安裝像樣的吊燈。四壁裝飾之後,自然還想配上一些高檔家具。而一旦住上了這樣的高檔住宅,出入時顯然不能再穿舊衣爛衫,必定要穿“拿得出手”的衣服與鞋襪。如此這般下去,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跟這套房子配套。

其實,我們應該警惕這種預料之外的開支。還沒有到月末,就發現這個月已經大大超支,原因是買了許多不在計劃之中的“狄德羅商品”。

配套效應給人們一種啟示: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盡量不要購買。因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麼外界的和心理的壓力會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