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突破思維慣性
沉沒成本:不為失去而難過
【沉沒成本】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如已經付出的時間、金錢、精力等。
【適用場景】個人——行動抉擇,管理者——戰略決策
一次,印度“聖雄”甘地乘坐火車出行,當他剛剛踏上車門時,火車正好啟動,一隻鞋子不慎掉到了車門外。就在這時,甘地麻利地脫下了另一隻鞋子,朝第一隻鞋子方向扔去。有人奇怪地問他為什麼這樣做,甘地道:“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拾到一雙鞋,這或許對他是個收獲。”
阿根廷著名高爾夫球運動員羅伯特·德·溫森在麵對失去時,表現得更加令人欽佩。一次,溫森贏得了一場球賽,拿到獎金支票後,正準備驅車回俱樂部,就在這時,一個年輕女子走到他麵前,悲痛地向他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為無錢醫治正麵臨死亡。溫森二話沒說,在支票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將它送給了年輕女子,並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複。
一周後,溫森的朋友告訴溫森,那個向他要錢的女子是個騙子。溫森聽後驚奇道:“你敢肯定根本沒有一個孩子病得快要死了這回事?”朋友做了肯定的回答。溫森長長出了一口氣,微笑道:“這真是我一個星期以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無論是甘地的鞋子還是溫森的支票,對於他們而言,都是已經付出的不可回收的成本。他們以博大的胸襟坦然麵對自己的失,這是一種對待沉沒成本的正確態度。
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後覺得很不好看,你該怎麼辦?這時有兩種選擇: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再考慮錢的事。當前要做的決定不是後悔買票了,而是決定是否繼續看這部電影。因為票已經買了,後悔已經於事無補,所以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決定是否再看下去。作為一個理性人,選擇把電影看完就意味著要繼續受罪,而選擇退場無疑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沉沒成本從理性的角度說是不應該影響我們決策的,因為不管你是不是繼續看電影,你的錢已經花出去了。作為一個理性的決策者,你應該考慮將來要發生的成本和收益。
不要因為沉沒成本而影響了你的理性決策。你需要考慮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至於以前和這件事情相關的成本是不應該考慮在內的。
有一位先生,總是帶著一條顏色很難看的領帶。當他的朋友終於忍不住告訴他這條領帶並不適合他時,他回答:“哎,其實我也覺得這條領帶不是很適合我,可是沒辦法,花了五百多塊錢買的,總不能就扔在抽屜裏睡大覺吧?那不是白白浪費了?”
這種情況十分普遍,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不能割舍沉沒成本。不少人還將整個人生陷入沉沒成本的泥潭裏無法自拔:毫無音樂細胞的人堅持學習鋼琴,因為鋼琴耗資不菲,並且已經花不少錢報了鋼琴班;兩個性格不合的情侶早就沒有了愛情和甜蜜,勉強在一起隻因為已經在一起那麼久了,已經為對方付出了那麼多……
其實,我們應該承認現實,把已經無法改變的錯誤視為昨天經營人生的壞賬損失,今天經營人生的沉沒成本。以全新的麵貌麵對今天,這才是一種健康的、快樂的、向前看的人生態度,以這樣的態度麵對人生才能輕裝上陣,才會有新的成功、新的人生和新的幸福。
鱷魚法則:為自己設定止損點
【鱷魚法則】假若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幫助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紮,被咬住的就愈多。
【適用場景】投資者——決策失誤後果斷退出,個人——人生決策時舍得放棄
“鱷魚法則”說的是假若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而你試圖用手幫助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紮,被咬住的就越多。實際上,明智的做法應該是:一旦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這隻腳。
鱷魚法則告訴我們:當情況不妙時,應果斷離場。股市中很多虧損嚴重的股民,都是因為不懂得控製損失,股價下跌時,還不切實際地抱有幻想,不願割肉離場,最終“短線變中線,中線變長線,長線變貢獻”。投資的第一原則是保住本金,而控製損失是堅持這一原則的重要手段,也是避免虧損繼續擴大的最後防線,應時刻牢記。
假設當你的資金從10萬虧成了9萬,虧損率是1÷10=10%,你要想從9萬恢複到10萬需要的贏利率隻是1÷9=11.1%。如果你從10萬虧成了7.5萬元,虧損率是25%,你要想恢複的贏利率將需要33.3%。如果你從10萬虧成了5萬,虧損率是50%,你要想恢複的贏利率將需要100%。在市場中,找一隻下跌50%的個股不難,而要騎上並坐穩一隻上漲100%的黑馬,恐怕隻能靠運氣了。
股市充滿了不確定因素,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每一次投資都是贏利的,出現虧損在所難免。所以,在投資過程中,控製損失顯得尤為重要。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止損的意義就是保證你能在市場中長久地生存。甚至有人說,止損=再生。然而在股市中有太多投資者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以某個買入價持倉後,卻麵臨著股價一路下跌的局麵,但是無論跌得多麼慘痛,他們的做法都是咬牙堅持,他們的想法是一旦賣出就是虧損,而持有的話就還有希望。殊不知,結果卻是深度的套牢,重度的虧損。
市場的不確定性造就了止損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功的投資者可能有各自不同的交易方式,但止損卻是保障他們獲取成功的共同途徑。世界投資大師索羅斯說過,投資本身沒有風險,失控的投資才有風險。學會止損,千萬別和虧損談戀愛。止損遠比贏利重要,因為任何時候保本都是第一位的,贏利是第二位的,建立合理的止損原則相當有效,謹慎的止損原則的核心在於不讓虧損持續擴大。
投資者設置了止損而沒有執行的例子比比皆是。止損為何如此艱難?原因有三:其一,僥幸的心理作祟。某些投資者盡管知道趨勢上已經破位,但由於過於猶豫,總是想再看一看、等一等,導致錯過止損的大好時機。其二,價格頻繁的波動讓投資者猶豫不決,錯誤的止損給投資者留下揮之不去的記憶,從而動搖投資者下次止損的決心。其三,執行止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是一個血淋淋的過程,是對人性弱點的挑戰和考驗。
事實上,每次交易我們都無法確定是正確狀態還是錯誤狀態,即便贏利了,我們也難以決定是立即出場還是持有觀望,更何況是處於被套狀態下。人性追求貪婪的本能會使每一位投資者不願意少贏幾個點,更不願意多虧幾個點。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顯然對鱷魚法則知易行難。某家企業在兩個城市的交界處買了一塊地皮。企業領導的起初用意是投資30萬元辦一座生產豆奶的食品加工廠。結果一生產就虧損,很不景氣。如果就此打住,這30萬元對於企業來說也不算什麼。但是企業領導很不甘心,不願讓這筆錢就此打了水漂,於是又投資70萬從德國引進全套的進口設備,希望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以贏得效益。結果還是一個字——賠。此時如果放棄這家工廠,將其折價處理,應該說損失還可以承受。但是領導卻認為已經投入了100萬,如果放棄損失太大,不如繼續在這塊地皮上投入,以期扭虧為盈,於是又作出決策:投入300萬,在這裏建立大型生產基地……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基地嚴重拖累了企業的發展。
其實,人生何嚐不是如此?當我們糾纏於過往時,我們失去的將會更多。引用泰戈爾的一句話:“如果你為錯過了月亮而傷感,那麼你也要錯過繁星了。”人生就是一個自我經營的過程,當某次經營出現失誤時,我們不應糾纏於這次失誤,而應該為自己設立人生的止損點。
禿頭論證:“再多一個”的神奇魔力
【禿頭論證】當一個人頭上掉一根頭發時覺得很正常,再掉一根時不用擔心,又掉了一根,仍舊不必憂慮……長此以往,一根根頭發掉下去,最後禿頭便出現了。
【提出者】歐布裏德提出
禿頭的標準是什麼?是掉了十萬根頭發?掉了一萬根頭發?掉了一千根頭發?還是掉了一百根頭發?
當一個人頭上掉一根頭發時覺得很正常,再掉一根時不用擔心,又掉了一根,仍舊不必憂慮……長此以往,一根根頭發掉下去,最後禿頭便出現了。這就是歐布裏德著名的“禿頭論證”。
茂密的頭發脫落了幾根,或許沒人會過多在意。但誰也不能斷定到底哪根頭發的脫落是禿頂的開始,突變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發生的,當你驚覺時,事物的性質早已走到了反麵。
這是耐人尋味的哲學,也是淺顯易懂的經濟學道理。這些微小的邊際量,它們的變化可能小得讓人不易覺察,但最後,卻是讓一頭秀發變成光頭的決定量。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邊際分析,隻是按照大多數人的慣性思維,我們更習慣用平均值的概念來分析事物,對於邊際分析的重大意義認識還不夠。正如經濟學家茅於軾所說:“我國大多數企業領導和會計師還不懂得邊際成本的意義,更談不上對邊際成本曲線有什麼研究。如果能改變這一局麵,全國每年多創造幾十億利潤是毫不費勁的事。”可見,改變原來的思維方式,努力培養邊際思維十分必要。
經濟學認為,邊際產品指由於增加最後一單位某種投入品(其他投入品的數量保持不變)所帶來的總產量的增加。延伸到生活中,許多決策涉及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作出最優決策。
隻要一件事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那麼我們就應該去做,反之就不能去做。理論上最佳的最大化利潤公式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這樣說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或許過於抽象,那麼,我們不妨用邊際分析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假設一位朋友請教你,他是否需要再回學校讀書?
為了作出決策,他需要知道上一年學所帶來的額外收益和所花費的額外成本。通過比較這種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他可以評價多上一年學是否值得。
再假如,你是一名航空公司的老板,你會如何考慮對等退票的乘客設定多高的價格?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橫越國內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平均成本是10萬美元/200,即500美元。是不是我們可以就此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絕不應該低於5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