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航空公司應該通過考慮邊際量增加利潤。假設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有10個空位,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隻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隻要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你就會像航空公司一樣做,增加自己的收益。但是根據邊際收益遞減定律,如果我們一直連續去做這件事情的話,總會到邊際收益下降到和邊際成本一樣的時候,甚至是邊際成本反而超過了邊際收益。比如,飛機最多隻有10個剩餘空座位,它可以在起飛前以300元的折扣價格賣給等候登機的乘客,但等到10個空座位都坐滿了呢?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再增加一個乘客的話,邊際成本就遠超過邊際收益了。因為沒有座位了,為了飛行安全,不可能讓新增加的乘客沒有座位而站著,那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不得不新開一架飛機去送這個乘客,此時的邊際成本,就遠遠超過了那個乘客支付的300元機票的邊際收益了。
對於航空公司來說,最好的做法就是10個空位被10個等候的乘客坐滿。雖然嚴格的說,飛機座位正好坐滿並不是嚴格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但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應更多地是培養邊際的思想意識,以邊際的思維來分析我們所遇到的難題與決策。
經營企業如果不從一張白紙、一顆螺釘抓起,精打細算、厲行節儉,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走到了腐敗與浪費的邊緣。已故世界船王包玉剛厲行節儉,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他傳遞給下屬的辦事指示,都是材質粗劣的信紙,如果文字不多,還會把字裁成長條送出。這樣的話,一張信紙就可以寫三條以上的“最高指示”。
禿頭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發生的,減少禿頭也應該從細節入手。錙銖必較的經濟學家絕不忽視分毫的邊際量,因為他們知道,每一分一毫後麵,都可能決定著成百上億的大問題。那麼你呢?是否已經參透禿頭的智慧?
邊際效益遞減:投入不是越多越好
【邊際效益遞減】如果不斷添加相同增量的一種投入品(其他投入品保持不變),會導致產品增量在超過某一點後下降,增加的產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使總產量絕對減少。
【適用場景】生產經營——投入越多不一定收益越高,為人處世——付出越多不一定得到回報越多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並不是這樣,投入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等,才是現實世界中的真相。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比如在農業生產中,隨著肥料的增加,農產品的產量先是遞增的,當達到一個濃度後,再增加肥料,農產品的產量是遞減的。肥料太多就會把莊稼都燒死,最後連種子都收不回來。
對每個人來說,當然希望效益越多越好。但是,生產要素的投入與效益之間並不是成正比的關係,並不是投入越多,效益就越多。投入太多的成本,結果往往令人失望,因為成本與收益並不總是正比遞增的。
當把一種可變的生產要素投入到一種或幾種不變的生產要素中時,最初這種生產要素的增加會使產量增加,但當它超過一定限度時,增加的產量就會遞減,最終還會使產量絕對減少。這一現象普遍存在,就被稱為邊際效益遞減規律。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從邊際效益變化的角度來看,從一個和尚挑水吃到兩個和尚抬水吃,說明邊際效益已經遞減,當發展到三個和尚時,已經遞減到沒有水吃了。這是對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最生動的寫照。
根據邊際效益遞減規律,邊際產量先遞增後遞減,遞增是暫時的,而遞減則是必然的。邊際產量遞增是生產要素潛力發揮,生產效率提高的結果,而到一定程度之後邊際產量遞減,則是生產要素潛力耗盡,生產效率下降的原因所致。
那麼,如何把握度的界線呢?簡單來說,當一次新增的成本投入不能帶來更長遠的更大利益時,這樣的成本投入就應該放棄。這樣做,我們能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在現實生活中,投入多少成本才能獲得最佳收益,往往取決於個人的實際情況。其實,這個世界上不是什麼人都能把握好度的。有的人從幾隻雞開始,發展成為養殖大王;有的人投資數百萬元養殖家禽,最終卻虧本。把握好成本與收益的度,不僅與個人的素質相關,還跟個人生存的環境和社會因素有關,如家庭出身的因素,如所在地區的大環境,還包括政策限製以及傾斜等軟環境。
再比如一個人在饑寒交迫的時候得到一把米,能解決他的生存問題,他自然會感激不盡。不過,如果繼續給他米,那麼這個人就會覺得理所當然,慢慢變得心安理得。
我們第一次接觸到某事物時情感體驗最為強烈,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以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為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這就是邊際效益遞減。
曾經有一個母親在女兒出嫁前囑咐女兒:“到了婆家,記住不要一直做好事。”這位母親深諳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母親擔心女兒一直做好事,婆家會認為這個媳婦天生就是這樣,對她所做的好事不會記上心,反而會有更多的要求,甚至不允許她日後出現一點點的細小差錯。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生活裏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當第一次幫助了某人,他會對你心存感激。而第二次幫助他的時候,他的感恩心理就會淡化。數次之後別人甚至將你的付出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一旦他所期望的幫助沒有出現,反而對你心存怨恨。
由此可見,把握度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智慧,它既需要理性的光輝,更需要閱曆的積澱。
路徑依賴:馬屁股與火箭助推器的關係
【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指人們一旦選擇了某個體製,由於規模經濟、學習效應、協調效應以及適應性預期等因素的存在,會導致該體製沿著既定的方向不斷得以自我強化。
【適用場景】決策——沿襲以往的思路,選擇——慣性
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85英尺。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4.85英尺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那麼,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馬車又為什麼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是4.85英尺,所以,如果馬車用其他輪距,它的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這些轍跡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從古羅馬人那裏來的。因為整個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由羅馬人為它的軍隊所鋪設的,而4.85英尺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任何其他輪寬的戰車在這些路上行駛的話,輪子的壽命都不會很長。羅馬人為什麼以4.85英尺作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隻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是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的。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路徑依賴導致了美國航天飛機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竟然是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決定。
“路徑依賴”理論被總結出來之後,人們發現它廣泛應用在選擇和習慣的各個方麵。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的一切選擇都會受到路徑依賴的可怕影響,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人們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
路徑依賴反映了曆史發展對現在和將來的影響。路徑依賴意味著人們過去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任何體製和行為都離不開一定的曆史社會環境,沿著既定的路徑,體製和行為的改變可能進入良性循環,不斷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的錯誤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無效或低效的狀態,陷入惡性循環而不能自拔。
人們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它告訴我們,要想使路徑依賴的負麵效應不發生,那麼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要找準一個正確的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你以後的人生道路。這種模式的基礎,其實早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奠定了。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選擇,你就設定了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中,路徑依賴效應也隨處可見,比如我們會常光顧一些熟悉的店鋪,會選擇同樣的工作方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學生時代的一些習慣會持續保持到工作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直遵循對某種路徑的依賴時,我們應當提醒自己,要隨著條件和時間的變化進行必要調整。因為,當事物在某條固定的軌道上不停地運行時,恐怕效率已經降低,甚至消失了。
二八法則:抓住關鍵的少數
【二八法則】20%的投入獲得80%的產出。少量的投入和付出將獲得大量的產出和回報。
【適用場景】管理者——合理配置資源,決策者——確立重點及中心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者帕累托偶然發現了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在調查取樣中,他發現大部份的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裏,同時,他還發現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即某一個族群占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他們所享有的總收入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係。他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都見過這種現象。不論是早期的英國,還是其他國家,甚至從早期的資料中,他都發現這種微妙關係一再出現,而且在數學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關係。這就是著名的二八現象:社會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也就是說,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反映在數量比例上,大體就是2∶8。這就是應用很廣的“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可引申為,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隻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常占多數。因此,隻要控製重要的少數,即能控製全局。商家往往會認為所有顧客一樣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種產品都必須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機會都必須抓住。而二八法則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這樣一種不平衡現象:市場上80%的產品可能是20%的企業生產的,20%的顧客可能給商家帶來80%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