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息不對稱(1 / 3)

第四章 信息不對稱

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

【格雷欣法則】格雷欣法則也稱劣幣驅逐良幣法則,良幣在流通中被收藏起來,以致最終被驅逐出流通領域,實際價值低於法定價值的劣幣卻在市場上泛濫成災。

【適用場景】信息不明的市場中——劣貨橫行

金屬貨幣作為主貨幣有較長的曆史。由於直接使用金屬作為貨幣有不便之處,於是人們將金屬鑄造成便於攜帶和交易,也便於計算的“錢”。人們鑄造的金屬貨幣有了一個“麵值”,或稱為名義價值。這一變化,使得鑄幣內在的某種金屬含量(如黃金含量)產生了與麵值不同的可能性,如麵值1克黃金的鑄幣,實際含金量可能並不是1克,人們可以加入一些其他低價值的金屬混合鑄製,但它仍然作為1克黃金進入流通領域。

16世紀的英國商業貿易已經很發達,鑄造了一些成色不足(即價值不足)的鑄幣投入流通中。當時的金融家兼商人托馬斯·格雷欣發現,當麵值相同而實際價值不同的鑄幣同時進入流通時,人們會將足值的貨幣貯藏起來,或是熔化或是流通到國外,而最後回到英國償付貿易和流通的,則是那些不足值的劣幣。

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效應”,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當事人的信息不對稱。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花出去,即使能夠用出去也隻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市場上是普遍存在的。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因為賣方比買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從而會產生“檸檬市場效應”。檸檬市場效應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為,有時候會出現降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買的選擇,而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二手車市場模型”可以形象地解釋這種現象。

假設有一個二手車市場,買車人和賣車人對汽車質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對稱的。買家隻能通過車的外觀、介紹和簡單的現場試驗來驗證汽車質量的信息,但是很難準確判斷出車的質量好壞。因此,對於買家來說,在買下二手車之前,並不知道哪輛汽車是質量好的,他隻知道市場上汽車的平均質量。當然,買家知道市場裏麵的好車至少要賣6萬元,壞車最低要賣2萬元。那麼,買車的人在不知道車的質量的前提下,願意出多少錢購買他所選的車呢?買家隻願意根據平均質量出價,也就是4萬元。但是,那些質量很好的二手車,賣主就不願意賣了,他們的汽車將會撤出這個二手車市場,市場上隻留下質量低的二手車。如此反複,二手車市場上的好車將會越來越少,最終將陷入瓦解。

在傳統的市場競爭機製得出來的結論是“優勝劣汰”,可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的運行可能是無效率的,並且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果。產品的質量與價格有關,較高的價格誘導出較高的質量,較低的價格導致較低的質量。劣幣驅逐良幣使得市場上出現價格決定質量的現象,因為買者無法掌握產品質量的真實信息,這就出現了低價格導致低質量的現象。

明代四川有三個商人,都在市場上賣藥。其中一人專門進優質藥材,按照進價確定賣出價,不虛報價格,更不過多地取得贏利。另外一人進貨的藥材有優質有劣質的,售價的高低根據買者的需求程度來定,然後用優質品或次品來應對他們。還有一人不進優質品,隻求多,賣的價錢也便宜。於是人們爭著到專賣劣質藥的那家買藥,他店鋪的門坎每個月換一次。過了一年,他就非常富裕了。那個兼顧優質品和次品的藥商,前往他家買藥的稍微少些,過了兩年也富裕了。而那個專門進優質品的藥商,不到一年時間就窮得吃了早飯沒有晚飯了。

在這個故事中,賣優質藥材的反倒窮得揭不開鍋,賣劣質藥材的反倒很快致富。這和檸檬市場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十分相似。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格雷欣法則”無處不在。比如人才市場,由於信息不對稱,雇主願意開出的是較低的工資,這根本不能滿足精英人才的需要。信貸市場也有格雷欣法則在發揮作用,信息不對稱使貸款人隻好確定一個較高的利率,結果好企業退避三舍,資金困難甚至不想還貸的企業卻蜂擁而至。認識了格雷欣法則,在很多時候可以使我們免受劣幣驅逐良幣帶來的危害。

冰山理論:眼睛看到的遠遠小於看不到的

【冰山理論】冰山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隻有八分之一在水麵上。眼睛所看到的總是遠遠小於看不到的,而且浮在水麵上的是容易解決的問題,水麵下的才是最難處理的問題。

【適用場景】求職者——了解招聘信息,管理者——了解員工背景,銷售者——了解交易信息

兩個天使在旅途中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對他們並不友好,拒絕讓他們在舒適的臥室過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給他們找了一個角落。當他們鋪床時,老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就順手把它修補好了。小天使問他為什麼這樣做,老天使答道:“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

第二晚,他們又到了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主人夫婦倆對他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食物拿出來款待他們,然後又讓出自己的床鋪給他們。第二天一早,兩個天使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一頭奶牛死了。小天使非常憤怒,他問老天使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什麼都有,老天使還幫助他們修補牆洞,第二個家庭盡管貧窮還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老天使答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到牆裏麵堆滿了金塊。因為主人被貪欲所迷惑,不願意別人分享他的財富,所以,我把牆洞補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來召喚農夫的妻子,我讓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

我們不是老天使,我們不可能像他一樣能看透事情的本質。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們認識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甚至有時候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不一定是最真實的世界。我們不可能洞悉一切事物,實際上我們眼睛看到的遠遠小於看不到的。“冰山理論”實際上就是向我們昭示,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不完全的世界中。

信息不完全最容易在買賣過程中得以體現。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有些商品是內外有別的,而且很難在購買時加以檢驗。如瓶裝的酒類,盒裝的香煙、光盤等。人們或是看不到商品包裝內部的樣子(如酒、香煙等),或是看得到卻無法用眼睛辨別產品質量的好壞(如光盤)。顯然,對於這類產品,買者和賣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樣的。賣者比買者更清楚產品實際的質量情況。

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信息不完全的情形。比如,你加倍努力幹好工作,老板理應多付你工資,但因為他對你的努力程度隻是有個模糊概念,所以你的業績獎金隻是你薪水的一小部分。如果老板能完全看清楚你的能力與努力,他就可以將你的薪水與表現掛鉤。

如果我們把一個員工的全部職業素質看做一座冰山,浮在水麵上的是他所擁有的資質、知識、行為和技能,這些就是員工的顯性素質,可以通過各種學曆證書、職業證書來證明,或者通過專業考試來驗證。而潛在水麵之下的東西,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我們稱之為隱性素質。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的總和就構成了一個員工所具備的全部職業素質。

在青年人經常遭遇的招聘過程中,冰山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很多問題。比如:

為什麼有經驗的“海歸”大受歡迎?

為什麼有外企背景的人找工作相對容易很多?

為什麼有些人學曆低收入卻很高?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能夠得到賞識和重用?

相反的,我們再看看另一些問題:

為什麼許多企業明確表明不招聘應屆畢業生?

為什麼經曆豐富的人,專業很好,求職卻屢受打擊?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得不到提升,也得不到高薪?

為什麼有些人做事,老板總不滿意?

職業素質有大部分潛伏在水底,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於水底一樣,正是這八分之七的隱性素質支撐了一個員工的顯性素質。顯性的因素就像浮於海麵上的冰山一角,事實上是非常有限的,而冰山水底的隱性因素則在更深層次上影響著員工的發展。

所以,我們應該在注重培養顯性素質的同時,培養自己的隱性素質,特別是自己的職業精神、學習能力、團隊意識等,並將這些融入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讓“冰山”的支持更加牢固。

啤酒效應:信號在傳遞過程中被無限放大或縮小

【啤酒效應】信號在逆向傳遞的過程中被不斷放大了,消費者的需求可能隻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訂單使得生產商對需求盲目樂觀,造成了好像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產商向上遊供給商的大量訂貨又給原料商造成好像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當需求縮減的時候也是一樣。

【提出者】麻省理工學院的斯特曼教授提出

麻省理工學院的斯特曼教授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啤酒銷售流通實驗。假設製造一件成品要經過7個流程,需要7層上遊廠商提供原材料和配件。如果第一個月,客戶向公司下的訂單是100件,為了防止缺貨風險,保證安全庫存,公司會要求上遊廠家提供105件。然後,公司的上遊廠商為了保險,會要求他的上遊廠家提供110件,以此類推,到了最上遊的第七層廠商時,他所提供的數量可能達到200件之多。

10個月下來,隨著時間與上下遊的累計效應,這個數字會與實際需求相差很遠,導致最後一層廠商損失慘重,可能受傷100倍。

“啤酒效應”暴露了供應鏈中信息傳遞中的問題。不對稱的信息往往會扭曲供應鏈內部的需求信息,而且不同階段對需求狀況有著截然不同的估計,如果不能及時詳細地掌握供應鏈的供求狀況,其結果便是導致供應鏈失調。市場“泡沫”,往往便是啤酒效應所導致的最終結果。

啤酒效應不僅僅是啤酒行業的現象,而是經濟流通領域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啤酒效應產生的背後原因在於信息傳遞過程中出現偏差。

春秋時宋國有一個姓丁的人家家裏沒有水井,需要抽出一個人專門去很遠的地方打水洗滌。於是丁家下定決心打一眼井。井打好後,丁家人非常高興,逢人便說:“我們打井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動力。”人們輾轉相傳,越傳越走樣,傳到最後竟然成了:“丁氏打井打出了一個人。”於是,宋國的人都在議論這件事,宋國的國君也聽說了這件事。國君派人去問丁家這件事。丁氏答道:“是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動力,並非打井打到了一個人!”

打井挖出一個人,顯得荒誕不經,卻有很多人相信。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偏差,以致產生以訛傳訛的情況。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加以辨別考察。

有信息傳遞就會有謬誤,產生這種謬誤有可能是因為傳遞鏈過長,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減少信息傳遞的中間環節。此外,也可能是有些人在信息傳遞過程中製造虛假信息,傳播謠言,因此要建立一套避免信息失真的保障製度,對那些專門製造虛假信息的人給予相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