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息不對稱(2 / 3)

沃爾森法則:把信息和情報放在第一位

【沃爾森法則】信息與情報是金錢的使者,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決於你能知道多少。

【提出者】美國企業家S·M·沃爾森提出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市場上豬肉價格非常高。商人亞默爾觀察這種現象很久了,他通過自己收集的信息認定,這種現象不會持續太久。因為隻要戰爭停止,豬肉的價格就一定會降下來。從此,他更加關注戰事的發展,準備抓住重要信息,大賺一筆。一天,他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個信息:李將軍的大本營出現了缺少食物的現象。通過分析,他認為,戰爭快要結束了,戰爭結束就說明他發財的機會來了。亞默爾立刻與東部的市場簽訂了一個大膽的銷售合同,將自己的豬肉低價銷售,不過可能要遲幾天交貨。按照當時的行情,他的豬肉價格實在是太便宜了。銷售商們沒有放過這一機會,都積極進貨。不出亞默爾的預料,不久後,戰爭果然就結束了。市場上的豬肉價格一下子就跌了下來。這時亞默爾的豬肉早就賣光了,在這次行動中,他共賺了100多萬美元。

在知識經濟時代,要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你就必須準確、快速地獲悉各種情報:市場有什麼新動向?競爭對手有什麼新舉措?在獲得了這些情報後,果敢、迅速地采取行動,這樣你不成功都難。信息與情報的商業價值在於,它們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命運,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所以,美國企業家沃爾森提出了“沃爾森法則”,強調信息的重要性。

市場競爭的優勝者往往就是那些處於信息前沿的人。在同樣的條件下,獲取信息更快、更多的人,就會優先搶得商機。有人說市場經濟就是信息經濟,其精髓就在於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關注信息就是關注金錢。信息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資源。在商海中搏擊,學會收集信息,這樣才能抓住有效信息。現代商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及時、準確地掌握信息,對贏得競爭十分重要。信息就是資曆,信息就是競爭力,信息就是利潤。

隨著網絡的普及,我們正走入信息經濟時代,但有幾個人能像亞默爾那樣,找到對自己有效的信息?如今,人們追求的已經不是信息的全,而是信息的有效。越來越多的信息充斥著電腦的熒屏,人們絕不可能困在對全麵信息的無限追求中,那將浪費過多的時間和成本。隻要能收取到有效信息,就足夠了。有則“九方皋相馬”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以啟示。

秦穆公對伯樂說:“你的年紀大了,你能給我推薦相馬的人嗎?”伯樂說:“我有個朋友叫九方皋,這個人對於馬的識別能力,不在我之下,請您召見他。”穆公召見了九方皋,派他去尋找千裏馬。三個月以後九方皋返回,報告說:“已經找到了,在沙丘那個地方。”穆公問:“是什麼樣的馬?”九方皋回答說:“是黃色的母馬。”穆公派人去取馬,卻是純黑色的公馬。穆公很不高興,召見伯樂,對他說:“你推薦的人連馬的顏色和雌雄都不能識別,又怎麼能識別千裏馬呢?”伯樂長歎一聲,說:“九方皋所看見的是內在的素質,發現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麵,注意力在它的內在而忽略它的外表,關注他所應該關注的,不去注意他所不該注意的,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方法,是比千裏馬還要珍貴的。”馬取來了,果然是千裏馬。

這則寓言故事說明隻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提取有效信息,才能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在生活中麵對同樣的信息,不同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的解讀,從而作出不同的決策,這種差別來源於對有效信息的提取不同。

我們生活在信息社會中,要提升自己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句話說得好,“世界上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運用到經濟生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生活對大家都是平等的,也從來不缺少成功機會,我們需要有一雙敏銳的慧眼,發掘有效信息。

信息與情報給企業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給許多企業敲響了警鍾:信息既能帶來滾滾財富,同樣,信息的外泄也會讓企業遭到致命的打擊。

在日本成為汽車生產大國之前,日本的許多企業隻能生產卡車與公共汽車。許多日本經營者敏銳地預見,不久,世界市場對小汽車的需求量將會大增。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商機。由於日本汽車製造技術落後,無法自行生產小汽車,於是,一些日本企業在世界範圍內展開情報戰。日產公司想方設法從英國搞到裝配小汽車的技術,日野公司通過努力也從法國獲得了“雷諾”小汽車的生產技術。日本汽車開始逐漸走上成熟,直至成為商場中的最大贏家。

沃爾森認為,具備了一流的人才與技術隻說明企業具備了生產一流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如果沒有靈活地、高效地、及時地把握市場前沿信息的信息係統作為保障,也會化為烏有。同時,沃爾森認為,信息與情報關乎企業的方方麵麵,企業不但要注重外部信息,而且更要重視內部信息;不但注意搜集、把握信息,而且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沉錨效應:成敗就在於第一印象

【沉錨效應】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適用場景】經營者——與顧客的討價還價,父母與老師——對孩子的引導教育,博弈者——進行一次性博弈

一個窮困的書生為了維持生計,要把一幅字畫賣給一個財主。書生認為這幅字畫至少值200兩銀子,而財主認為這幅字畫最多隻值300兩銀子。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能順利成交,那麼字畫的成交價格會在200~300兩銀子之間。

此時,書生的第一要價很重要,如果財主的開價是230,書生要價280,剛好沒有超過300,財主就有可能接受。同理,還有另一種情況,如果書生不是很貪心,當財主出價230,書生認為在其底線200以上,也可能以此價格成交。所以說,財主的第一出價和書生的第一要價都很重要,是因為它是對方接收到的第一信息。這一信息足以讓對方的心裏產生強烈的反應,甚至讓對方在這一信息的引導下作出對己方有利的決策。

這就是“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具體到討價還價過程中,就是某方的第一報價或要價會將對方的思維固定在某一處,進而讓對方根據這一信息作出相應的決策。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場博弈,如果財主懂得博弈論,他會改變策略:要麼後出價,要麼先出價,但是不允許書生討價還價。一次性出價,如果書生不答應,財主就堅決不再繼續談判,也不會購買書生的字畫。這個時候,隻要財主的出價略高於200兩銀子,書生一定會將字畫賣給財主。因為200多兩銀子已經超出了書生的心理價位,一旦不成交,就一文錢也拿不到,隻能繼續受凍挨餓。

由此可見,當博弈回合是單數時,先出價者具有先發優勢;是雙數時,後出價者具有後發優勢。也就是說,先出價和後出價都有利弊之處。談判中是選擇先聲奪人還是後發製人,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作出靈活處理。

關於這種沉錨效應許多銷售商們深知其妙:當顧客是一個精明的家庭主婦時,他們會采取先出價,準備著對方來壓價;當顧客是個毛手毛腳的小夥子時,他們大部分會先問對方“給多少”,因為對方有可能會報出一個比自己期望值還要高的價格,如果先出價的話,就失去了這個機會。

除了報價還價,沉錨效應還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麵麵,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就是它在社會生活中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求職時,給麵試官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往往會決定這輪麵試的通過與否;談朋友時,許多女孩在與男孩初次見麵後,由於對對方有著不滿意的第一印象,便不願再交往下去。在先入為主方麵,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美國的開國總統華盛頓就是這方麵的高手。

一天,鄰居盜走了華盛頓的馬,華盛頓也知道馬是被誰偷走的,於是,華盛頓就帶著警察來到那個偷他馬的鄰居的農場,並且找到了自己的馬。可是,鄰居死也不肯承認這匹馬是華盛頓的。華盛頓靈機一動,就用雙手將馬的眼睛捂住說:“如果這馬是你的,你一定知道它的哪隻眼睛是瞎的。”“右眼。”鄰居回答。華盛頓把手從右眼移開,馬的右眼一點問題沒有。“啊,我弄錯了,是左眼。”鄰居糾正道。華盛頓又把左手也移開,馬的左眼也沒什麼毛病。

鄰居還想為自己申辯,警察卻說:“什麼也不要說了,這還不能證明這馬不是你的嗎?”

華盛頓利用那句“它的哪隻眼睛是瞎的”的暗示,致使鄰居認定馬有一隻眼睛是瞎的。他成功地給鄰居設置了這個“沉錨”陷阱,使其漏出了破綻,鄰居的辯解也就不攻自破。

在生活中,我們同樣也可以運用這種沉錨效應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孩子一個勁兒鬧著要吃巧克力時,如果用強製的手段拒絕,他肯定哭得更厲害。如果在拒絕巧克力的同時,又問他:“你是想吃香蕉還是蘋果?”孩子就可能順著這個引導重新做出選擇。

在生活中,我們要避開沉錨陷阱。不要以貌取人,不要草率地憑著第一感覺去作決策,不要習慣用過去去預測將來,頭腦中留有深刻記憶的事件同樣會成為沉錨,使我們的思維離開正道而偏向陷阱方向。沉錨是把雙刃劍,使用它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趨利避害,這樣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霍布森選擇效應:選來選去還是它

【霍布森選擇效應】我們經常被表麵上眾多的選擇項迷惑了,事實上其他的選擇項並不可行,擺在麵前的隻有一個選項甚至於沒有選項。

【適用場景】麵臨眾多選擇時——沒有選擇的空間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所有人買我的馬或者租我的馬,價格絕對便宜,並且你們可以隨便挑選。”霍布森的馬圈很大,馬匹很多,然而馬圈隻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小馬,來買馬的人左挑右選,不是瘦馬,就是小馬。可以看出,這種選擇是在有限的空間裏進行著有限的選擇,無論你如何思考、評估與甄別,最終得到的還是一匹劣馬。後來,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

對於個人決策來說,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的困境,就不可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道理很簡單,任何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隻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選擇。隻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方案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就等於無法判斷,就等於扼殺創造。一個企業家在挑選部門經理時,往往隻局限於在自己的圈子裏挑選人才,選來選去,再怎麼公平、公正和自由,也隻是在小範圍內進行挑選,很容易出現霍布森選擇的局麵,甚至出現“矬子裏麵拔將軍”的慘淡狀況。“當看上去隻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毫無疑問,隻有一種備選方案就無所謂擇優,沒有了擇優,決策也就失去了意義。

實際上,霍布森選擇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從理論上說你總是有許許多多的選擇,但因某些限製的存在,減少了你選擇的範圍,事實上隻提供了唯一的選擇項。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經說:“你可以訂白色的、紅色的、藍色的、黃色的、黑色的,訂什麼顏色的汽車都可以,但是我生產出來的汽車隻有黑色的。”固執的福特再一次踐行了霍布森選擇。《莊子·齊物論》中有個“朝三暮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