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有一個很喜歡飼養猴子的人,名叫狙公。他家養了一大群猴子,時間長了,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狙公寧可減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滿足猴子的要求。然而,家裏越來越窮困了,狙公必須減少猴子吃栗子的數量。但狙公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了嗎?”猴子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一會兒,狙公又說:“給你們栗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該夠吃了吧?”猴子一聽,一個個都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在這個故事裏,無論是“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栗子的總量並沒有變化,實際上對於猴子們而言,這種選擇就是霍布森選擇。生活中,我們也往往會遇到類似的陷阱。我們經常聽到“自由選擇”,實際上,這種“自由”總是或多或少受到限製和約束,這使得選擇的範圍大大縮小。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對於一個“自由”的大學生來說,他畢業後可以工作,可以攻讀研究生,可以出國留學,還可以成為自由職業者。但是,真實的選擇並不是這麼回事:因為英語基礎差,通過考研英語分數線的可能性很低,這無疑使考研成為了棄選項;因為囊中羞澀,出國留學是不可能的;因為家裏強烈反對他做自由職業者,於是不得不放棄這種選擇……這就是殘酷的現實給選擇套上的枷鎖,因此他必須在畢業後找尋一份正式的工作。
在商業競爭不發達的社會,霍布森選擇很多見。比如多年前昂貴的電話初裝費,你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現在的商品經濟中,生產資料日益豐富,在麵臨多種選擇時,人們往往會迷茫。走進超市麵對各種品牌的同類商品往往使人有點無從下手,不知道自己該選擇哪個,很擔心自己會選擇了質量差的產品。誰能保證自己的選擇就一定是正確的呢?如果隻有一種商品可供選擇,人們對該商品的認知已經很清晰,不再有這些擔心,人們至少可以選擇買或不買。如果隻有一種選擇,可以節省選擇的機會成本。由此看來,霍布森選擇並不是一無是處。
當然,絕大多數人還是希望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多的選擇機會總是令人身心愉悅。因此,我們理應利用自己的智慧,洞悉並拒絕所謂的霍布森選擇,為自己創造盡可能多的選擇機會。
逆向選擇:非對稱信息下的次優決策
【逆向選擇】指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交易中的賣方往往故意隱瞞某種真實信息,使得買方最後的選擇並非最有利於買方,這時候買方的選擇就叫做逆向選擇。
【適用場景】營銷人員——二手商品的逆向選擇,市場交易人員——信貸與保險中的逆向選擇,青年男女——擇偶中的逆向選擇
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會因虛假廣告上當受騙,蒙受損失,這便是由逆向選擇造成的。下麵我們就從“減肥廣告”這個具體案例中了解究竟什麼是逆向選擇,以及逆向選擇是怎樣做出的。
減肥廣告隨處可見,什麼“一個半月能減48斤”、“快速減肥”、“簽約減肥”、“不反彈不鬆弛”……單從這些字眼來看,那些渴望瘦下來的人士無疑會心動,再加上那些華麗的包裝、煽情的語言,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噱頭。但是,等你嚐試之後就會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商家正是利用消費者對減肥原理、減肥器械、無效退款等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的情況,故意隱瞞一些真實信息,將買賣雙方置於信息不對稱的情境下,以此誘惑消費者做出對他們並非最有利的逆向選擇,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因為虛假廣告上當,從表麵看是因為受害者目光不夠準確,一時衝動花錢當了冤大頭,但是以信息經濟學的眼光看,則是由於受害者掌握的信息不夠充分,隻能根據手頭僅有的信息做出選擇。消費者總是希望買到質優價廉的商品,但是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等到真正使用時才發現質量糟糕的狀況,這就是因為他當初購買該商品時掌握的信息處於劣勢,不能發現真相。
在日常生活中,逆向選擇的案例還有很多。逆向選擇在招聘中也是經常發生的現象。很多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單位又慨歎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這一反差正是招聘中逆向選擇在起作用。很多企業總是發愁,一個個求職者的簡曆五花八門,好不容易篩選出一份簡曆來,麵試過關了,等到工作時,卻沒有實際能力,給企業造成浪費和損失。尤其是高層次人才,講起話來滔滔不絕,使聽者覺得他見多識廣,經驗也好像非常豐富,可是一旦開始工作,就漏洞百出。這是因為招聘方與應聘方的信息不對稱所致,招聘方並不了解應聘方的全部信息而產生了逆向選擇。
愛情裏的逆向選擇表現為好女子總是嫁了比較差的男子,有句俗話“好漢無好妻,懶漢娶個花枝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大學校園裏,我們也經常慨歎,一對對戀人那麼地不協調。這種結果就是逆向選擇造成的。但每個人在選擇自己的另一半時可不是這樣,我們總是希望找到理想中的好對象,也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優勢表現得完美,以引起好女子或好男子的青睞。通常我們看到的征婚廣告,都是這麼介紹自己的,年輕美貌,身體健康,愛好廣泛,對愛情執著,對緣分珍惜。
愛情本身也是一場交易,一場男女雙方各取所需的交易。在當代的信息社會裏,如何才能實現一宗公平的交易呢?首先需要雙方的真誠,需要雙方都擁有足夠的共同信息,互通有無,彼此了解。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假信息實在太多了,隻有所獲的信息是真實而可靠的,買賣雙方的最終決策才可能是最好的“抉擇”。
但是很多情況下,賣方知道的信息內容,買方不一定知道,而買方的價格底線,賣方也不知道,甚至賣方有時候為牟取暴利,故意隱瞞某種對自己不利的信息,而由於信息不對稱,買方無法排除幹擾,做出逆向選擇,利益受到損害。在愛情婚姻市場上,當你是賣家的時候,你一定會刻意隱瞞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信息,隻把那些最出彩的精華部分提供給對方。因為愛情的市場經濟也是契約經濟,契約經濟講究合同關係,所謂合同就是結婚證,以領取結婚證的時間為界限,在這之前,所有的愛情都會存在逆向選擇的問題。
可以說,隻要有市場,隻要進行交易,就可能出現逆向選擇。出現逆向選擇的根本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即買方和賣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樣。最佳也是最終的解決辦法,就是盡量使交易雙方信息對稱,信息傳遞、溝通得愈充分,愈有利於作出最正確的決策。
囚徒困境:陷入理性的迷宮
【囚徒困境】囚徒們彼此合作,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但在信息不明的情況下,出賣同夥可為自己帶來利益,雖然彼此出賣違反共同利益,卻是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
【適用場景】商家之間——價格競爭,國家之間——軍備競賽
在某城市郊區有個足球場,有一次足球場舉行一個重要的比賽,大家都想去看。到足球場有好幾條路,其中有一條是最近的。王波選擇了走最近的這條路,但發現其他人也都選擇走這條路,導致這條路非常堵塞,因此在路上所花的時間遠遠多於自己的預期。好不容易來到了足球場,精彩的比賽讓人大開眼界,可惜前排有人站起來,影響了自己的觀看效果。王波也選擇站起來,這樣他能看得清晰一些,導致他後排的人也都選擇站起來看。最後的結果是所有人都在站著看比賽。
王波無疑是個理性人,但當大家都是理性人的時候,便沒有出現理性的結局。從個體來看所做出的選擇是理性的,但人人都基於同樣的考慮做出相同的選擇時,就會發生“理性合成謬誤”。
1950年,擔任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的數學家圖克,為了更形象地說明個體理性,用兩個犯罪嫌疑人的故事構造了一個博弈模型,即“囚徒困境”模型。
警方在一宗盜竊殺人案的偵破過程中,抓到兩個犯罪嫌疑人。但是,他們都矢口否認曾殺過人,辯稱是先發現富翁被殺,然後順手牽羊偷了點東西。警察缺乏足夠的證據指證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如果罪犯中至少一人供認罪行,就能確認罪名成立。
於是警方將兩人隔離,以防止他們串供或結成攻守同盟,分別跟他們講清了他們的處境和麵臨的選擇:如果他們兩人中有一人認罪,則坦白者立即釋放而另一人將被判8年徒刑;如果兩人都坦白認罪,他們將被各判5年徒刑;若兩人都拒不認罪,因警察手上缺乏證據,他們會被處以較輕的偷盜罪各判1年徒刑。
那麼,兩個罪犯會怎樣選擇?
囚徒到底應該選擇哪一項策略,才能將自己個人的刑期縮至最短?兩名囚徒由於隔絕監禁,並不知道對方的選擇,也不相信對方不會背叛自己。
那麼在困境中任何一名理性囚徒都會做出如此選擇:
若對方選擇抵賴,自己選擇背叛,會讓自己獲釋,所以會選擇背叛。
若對方選擇背叛,自己也要背叛,才能得到較低的刑期,所以還是選擇背叛。
二人麵對的情況一樣,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背叛是兩種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納什均衡,就是雙方參與者都背叛對方,結果二人同樣服刑5年。
這就是博弈論中經典的囚徒困境。
囚徒乙
囚徒甲 坦白 抵賴
坦白 -5,-5 0,-8
抵賴 -8,0 -1,-1
囚徒困境假定每個參與者都是利己的,即都尋求自身最大利益,而不關心另一參與者的利益。參與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話,此策略稱為“嚴格劣勢”,理性的參與者絕不會選擇。另外,沒有任何其他力量幹預個人決策,參與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願選擇策略。
以全體利益而言,如果兩個參與者都合作保持沉默,兩人都是判刑1年,總體利益更高,結果也比兩人都背叛對方、各判刑5年的情況好。但根據以上假設,兩人均為理性個人,且隻追求個人利益。均衡狀況會使兩個囚徒都選擇背叛,結果二人的判決均比合作為高,總體利益較合作為低。這就是困境所在。
囚徒困境的主旨為,囚徒們雖然彼此合作,堅不吐實,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但在信息不明的情況下,出賣同夥可為自己帶來利益,卻違反最佳共同利益。
這種困境反映了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對每個人而言是理性的選擇,能得到最優的結果,但對於整個集體來說卻是非理性的,最終導致對集體中每個人都不利的結果。
每個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進行的都是有利於自己的選擇、決策,但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沒有從中獲得好處。以一個足球隊而言,當球員在賽場所想的隻是自己的風采,自己的位置,或者是自己在俱樂部的前途的時候,這支球隊就不會有希望了。
為避免出現囚徒困境,任何一個集體都應該加強內部溝通,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稱。隻有這樣,才能實現集體和內部成員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