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宏觀現象(1 / 3)

第五章 宏觀現象

節儉悖論:節儉會破壞經濟繁榮

【節儉悖論】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是惡的;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是好的。

【適用場景】政府人員——對國家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平民百姓——針對經濟形勢與國家宏觀調控手段采取相應行動

18世紀,一個名叫孟迪維爾的英國醫生寫了《蜜蜂的寓言》,敘述了一個蜂群的興衰史。

一群蜜蜂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很快興旺發達起來。後來,有一位有識之士站出來說:“弟兄們,咱這麼揮霍,對資源是多麼大的浪費,那可不應該啊!”眾蜜蜂認為言之有理,於是大家吃的也少了,用的也省了,開支立馬小了許多。如此一來,大家每天幹活都不必那麼起勁了。沒過多久,這個本來挺興旺的蜂群,變得沒了生氣,日漸衰落。

由於這群蜜蜂改變了習慣,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儉,結果卻導致了整個蜜蜂社會的衰敗。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從中受到啟發,提出了“節儉悖論”。

凱恩斯對此給出了經濟學解釋。他認為從微觀上分析,某個個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往往可以致富;但從宏觀上分析,節儉對於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好處,因為公眾節儉→社會總消費支出下降→社會商品總銷量下降→廠商生產規模縮小,失業人口上升→國民收入下降、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下降→社會總消費支出下降……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將會給國家帶來災難。凱恩斯曾斷言,節儉將促成貧困的惡性循環,他還說“如果你們儲蓄五先令,將會使一個人失業一天”。

節儉悖論告訴我們:節儉減少了支出,迫使廠家削減產量,解雇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減少了儲蓄。儲蓄為個人致富鋪平了道路,但如果每個人都加大儲蓄,將使整個社會陷入蕭條和貧困。

這是你的錯,至少一部分是。你作為一個美國消費者,花了太多錢。你買了太多或太大的房子,背了太多債務,沒有量入為出。你大手大腳的生活方式,是造成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

現在,你得為結束這場危機盡自己的一份力。如何做到呢?通過消費。你們中的很多人突然間開始節儉起來,還是趁早歇歇吧。國會和奧巴馬總統即將給你寄一張退稅支票,鼓勵你去刺激經濟。所以,出去花錢吧,國家的未來全指望你的消費了。

這篇出自《紐約時報》的言論,看起來自相矛盾。但若是凱恩斯還在世,一定會非常讚同。這就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不同。社會學家更可能鼓勵你堅持勤儉節約的美德,但經濟學家從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出發,指出節儉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係。尤其在金融危機餘波未平之前,要拉動經濟更要刺激消費。

清代乾隆三十三年,兩淮鹽政的尤拔世上書奏報,指責當地鹽商揮霍成性,引發奢靡之風,請求乾隆皇帝對他們加以懲處,倡導節儉以安養民生。乾隆看此奏章後,不以為然,批示:“此可不必,商人奢用,亦養無數遊手好閑之人。皆令其敦儉,彼徒自封耳。此見甚鄙迂。”意思是說,富商們奢侈消費能夠增加就業,供養更多閑散之人。若讓他們節儉,反倒對百姓沒有好處。如此看來,富商的消費有什麼不對?又有什麼理由要加以禁止?

乾隆的一番說辭,讓大臣們茅塞頓開,從此不再提禁奢之事。

從曆史上看,乾隆皇帝的這一主張的確是明智之舉。富人的積極消費極大地刺激了清朝的經濟發展。

隻有消費才能拉動生產,才能讓整個經濟活動持續和循環起來。明白節儉悖論的內涵對於我國這樣一個崇尚節儉的國家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應該根據自身的收入水平適當消費,而不是一味地節儉。但是,節儉悖論並不是要求我們要選擇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的緊缺,已經成為製約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選擇是“有選擇的奢侈”,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場合的奢侈。因此,我們不僅要合理增加消費,更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費,理直氣壯地反對浪費。

乘數效應: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乘數效應】指一個變量的變化以乘數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終量的增加。

【適用場景】政府人員——對國家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管理者——對管理決策效果進行預測與調整

一場暴風雨過後,一家百貨公司的玻璃被刮破了。

百貨公司拿出5000元將玻璃修好。裝修公司把玻璃重新裝好後,得到了5000元,拿出了4000元為公司添置了一台電腦,其餘1000元作為流動資金存入了銀行。電腦公司賣出這台電腦後得到4000元,他們用3200元買了一輛摩托車,剩下800元存入銀行。摩托車行的老板得到3200元後,用2650元買了一套時裝,將640元存入銀行。最後,各個公司得到的收入之和遠遠超出5000元這個數字。百貨公司玻璃被刮壞而引發的一係列投資增長就是乘數效應。

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更完整的說法是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指一個變量的變化以乘數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終量的增加。在宏觀經濟學中,乘數效應指的是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意指最初投資的增加所引起的一係列連鎖反應會帶來國民收入的數倍增加。

所謂乘數是指這樣一個係數,用這個係數乘以投資的變動量,就可得到此投資變動量所引起的國民收入的變動量。假設投資增加了100億元,若這個增加導致國民收入增加300億元,那麼乘數就是3,如果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量是400億元,那麼乘數就是4。

為什麼乘數會大於1呢?比如某政府增加100億元用來購買投資品,這100億元會以工資、利潤、利息等形式流入投資品的生產者手中,國民收入從而增加了100億元,這100億元就是投資增加所引起的國民收入的第一輪增加。這100億元轉化為工資、利息、利潤、租金的形式,流入了製造投資品的所有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口袋,因此,投資增加100億元。隨著得到這些資本的人開始第二輪投資、第三輪投資,經濟的增長就會以大於1的乘數增長。

乘數效應也叫凱恩斯乘數,事實上,在凱恩斯之前,就有人提出過乘數原理的思想和概念,但是凱恩斯進一步完善了這個理論。凱恩斯乘數理論對於宏觀經濟的重要作用在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後得到重視,一度成為美國大蕭條後拉動經濟的原動力。

在管理中,同樣存在著乘數效應。管理者都希望管理能達到乘數效應。比如一個促進銷售計劃的實施,管理者希望這個計劃的效果可以成倍地增加,如果沒有其他的策略配套實施,乘數效應很難實現。再如激勵政策,管理者采取了諸如結果激勵方法,或者過程激勵方法,但結果可能隻是對某些具體的行為產生效果,而持續的激勵或者自發的激勵效果卻不可能實現。

管理者自然希望每一個決策都能實現乘數效應,即一種措施產生多重效果,但乘數效應不是一勞永逸的。乘數效應包括一係列的措施在裏麵,隻有這些相應的配套措施發揮了功效,乘數效應才可能發生功效。所謂的配套措施,是使當初措施的效果進一步發揮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勵措施,單純的激勵是不可能發揮乘數效應作用的,必須要有相應的如企業文化等的配套才可以。隻有做好這些相應的措施,才可能發揮乘數效應。

乘數效應還在不斷演化與發展,它的應用不僅僅止於宏觀經濟與管理中,那麼,你是否發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隱藏著乘數效應的神奇魔力呢?

公地悲劇:都是“公地”惹的禍

【公地悲劇】如果一種資源沒有排他性的所有權,就會導致這種資源的過度使用。

【適用場景】政府人員——對社會集體資源的配置,社會個體——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以及對公共資源的利用

紅紅的櫻桃不僅樣子可愛,而且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自然成了不少人的喜愛之物。婺州公園的櫻桃一熟,就被大家“追捧”。網友“毛蟲妖精”在論壇發帖稱:“今天早上和家人一起到公園玩,發現那裏的一片櫻桃熟了,很多人都在摘。有折樹枝的,有爬上樹的,還有人竟然搬來梯子,一起動手,可熱鬧了。看了半天都弄不懂了,這樣子怎麼就沒人管呢?是不是誰都可以摘啊?”

專門種植櫻桃的農戶到了收獲時節才采摘櫻桃,所以,超市裏的櫻桃都是到了成熟期才上架的。然而,長在公園裏的櫻桃,總是在尚未成熟、味道還酸的時候就被人摘下吃了。這是因為,公園的櫻桃是一種公共物品。人們知道,對公共物品而言,你不從中獲得收益,他人也會從中獲得收益,最後損失的是大家的利益。所以人們隻期望從公共物品中撈取收益,但是沒有人關心公共物品本身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才最終釀成“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最初由美國人哈定於1968年提出,因此公地悲劇也被稱為哈定悲劇。哈定說:“在共享公有物的社會中,每個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這就是悲劇的所在。每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迫使他在有限範圍內無節製地增加牲畜的製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會當中,每個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給所有人帶來了毀滅。” 他提出了一個公地悲劇的模型。

一群牧民在共同的一塊公共草場放牧。其中,有一個牧民想多養一頭牛,因為多養一頭牛增加的收益大於其成本,是有利潤的。雖然他明知草場上牛的數量已經太多了,再增加牛的數目,將使草場的質量下降,但對他自己來說,增加一頭牛是有利的,因為草場退化的代價可以由大家負擔。於是,他增加了一頭牛。當然,聰明人並不止這一個牧民,其他的牧民都認識到了這一點,都增加了一頭牛。人人都增加了一頭牛,整個牧場多了n頭牛,結果草地被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於是,牛群數目開始大量減少。所有聰明牧民的如意算盤都落空了,大家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英國解決公地悲劇的辦法是“圈地運動”。一些貴族通過暴力手段非法獲得土地,開始用圍欄將公共用地圈起來,據為己有。由於土地產權確立,土地由公地變為私人領地,擁有者對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為了長遠利益,土地所有者會盡力保持草場的質量。同時,土地兼並後以戶為單位的生產單元演化為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勞動效率大為提高。

草地屬於公有產權,零成本使用,而且排斥他人使用的成本很高,這樣就導致了牧民的過度放牧。我們當然不能再采用簡單的“圈地運動”來解決公地悲劇,我們可以將“公地”作為公共財產保留,但準許進入,這種準許可以以多種方式來進行。比如有兩家石油或天然氣生產商的油井鑽到了同一片地下油田,兩家都有提高自己的開采速度、搶先奪取更大份額的激勵。如果兩家都這麼做,過度開采會減少它們可以從這片油田收獲的數量。在實踐中,兩家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達成分享產量的協議,使從一片油田的所有油井開采出來的總數量保持在適當的水平,這樣才能達到雙贏的目的。

有人可能說,避免公地悲劇的發生,就必須不斷減少“公地”。但是,讓“公地”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政府製定嚴格的製度加以約束,將管理的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人。這樣,在“公地”裏過度“放牧”的人才會收斂自己的行為,才會在政府幹預下合理“放牧”。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規製和市場機製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公地悲劇問題。

拉弗曲線:荒年減稅,藏富於民

【拉弗曲線】一般情況下,稅率越高,政府的稅收就越多。但稅率的提高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投資減少,收入減少,即稅基減小,反而導致政府的稅收減少,描繪這種稅收與稅率關係的曲線叫做拉弗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