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宏觀現象(2 / 3)

【適用場景】政府稅收部門——製定稅率,個人——預測稅率動向

《論語》裏麵記載了哀公與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對話。

哀公:“今年荒年收成不大好,國庫又不足,該怎麼辦呢?”

有若:“能否將老百姓的賦稅從百分之二十減到百分之十呢?”

哀公:“收百分之二十的稅務,國庫裏的錢都不夠,如果減到百分之十,豈不是更糟嗎?”

有若:“如果百姓手中沒有錢,國庫裏又怎麼能有錢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夠的錢,你又何必為國庫裏沒有錢發愁呢?”

這則對話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張對百姓實施仁政,輕徭薄役,藏富於民。其實若從經濟學看,這則對話隱含著一個十分重要的關於稅收的理論——“拉弗曲線”。

拉弗曲線是由經濟學界的供給學派提出的一個關於稅收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這一理論就以其名字命名。

一般人認為,稅率越高,對於相同數量的稅基來說,能征收到的稅收越多。比如對100元的收入征稅,100元是稅基,如果稅率是5%,那麼國家可以從中收取5元稅收;如果將稅率提高到10%,國家可以從中收取10元的稅收,與原來相比,國庫中多了5元錢。上麵故事中的哀公就是持這種看法的人,因為從他的話語中我們看出,他顯然認為當稅率為百分之二十時將比稅率為百分之十時得到更多的錢。

對於拉弗曲線,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盧周來先生在《遊戲著經濟學》一書中這樣闡述:稅率越高,不一定意味著稅收會越多,相反,還將使可能征取的稅收數量下降。他認為,在一定範圍內對征稅對象多賺到的收入提高稅率,國家的確可以多征到稅;但稅率提高一旦突破某個限度後,人們工作的積極性下降,加之主動納稅的熱情不高,偷稅漏稅動機增強,由此導致國家能征到的稅反而下降;如果國家將稅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企業將因為利潤下降而出現投資積極性下降,甚至可能因為不堪重負而倒閉,稅基進一步下降,從而國家可能征到的稅也進一步下降。拉弗曲線就是表明稅率與國家總稅收收入之間關係的平麵坐標曲線,其橫軸是稅率,縱軸是國家總稅收收入。當稅率從零開始上升時,國家總稅收收入也隨之上升;當稅率上升到某一個值時,國家總稅收收入達到最高點,這一點也被視為最優稅率點;如果稅率繼續提高,超過最優稅率點,國家總稅收收入開始下降;當稅率達到100%,即將經濟人所得全部征為稅收後,國家總稅收收入將降為零。

再看《論語》中勸哀公減稅的有若,他的想法是:荒年農民收入本來就不好,如果國家想通過提高稅率的辦法充實國庫,無異於殺雞取卵,最後的結果隻會使農民更加貧困,而且農民想著一年到頭幹得那麼辛苦,卻都在給國家幹,誰還願意幹活呢?這樣下去,會使國庫因無稅可征而更加空虛。如果此時減稅,表麵上看,國家能征到的稅少了,但農民因此休養生息了。一旦農民重新緩過勁,整個國家重新富裕起來,稅基擴大了,即使稅率低一點,國家照樣能征到更多的稅,還會發愁國庫裏沒有錢嗎?

由此看來,有若的想法其實與拉弗曲線理論不謀而合。不同的是,有若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國就提出了這樣的想法,而拉弗是在兩千年後的美國才提出這樣的理論。因此,中國古人體現出的經濟學智慧的確值得我們驕傲。

拉弗曲線理論在美國裏根政府時期特別流行,供給學派也因此在經濟學界名噪一時。這還有一個故事。

1980年1月,裏根剛剛當上總統,其競選班子特別安排了一些經濟學家來為裏根上課,讓他學習一些治理國家必備的經濟學知識。第一位給他上課的就是拉弗。拉弗利用這個機會向裏根介紹了關於稅收的拉弗曲線理論。當拉弗說到“稅率高於某一值,人們就不願意工作”時,裏根興奮地站起來說:“對!就是這樣。二戰期間,我正在大錢幣公司當電影演員,當時的戰時收入附加稅曾高達90%。我們隻要拍四部電影就達到了這一稅率範圍。如果我們再拍第五部,那麼第五部電影賺來的錢將有90%給國家交稅了,我們幾乎賺不到錢。於是,拍完了四部電影後我們就不工作了,到國外旅遊去。”

正因為裏根本人的經曆與供給學派提供給他的理論如此契合,所以,他一當政,就大力推行減稅政策,使得一開始並沒有引起人們注意的拉弗曲線理論登上了經濟學主流的大雅之堂。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拉弗曲線關於減稅會帶來政府收入的增加是有一個過程的。克林頓上台執政後,嚐到了裏根減稅的甜頭。經濟持續地強勁增長正如拉弗教授所指出的那樣,使可供征稅的社會經濟基礎大幅度增加,從而導致了聯邦政府稅收的大幅度增長,以至於在20世紀的最後3個財政年度,使美國持續了29年的財政赤字消滅了。

這一切表明,一個想增加收入的政府應該將政策的重點從提高稅率轉向擴大稅基,因為隻有經濟的增長才能為政府的收入提供可靠的基礎。

奧肯定律:經濟增長保證就業

【奧肯定律】當實際GDP增長相對於潛在GDP增長(美國一般將之定義為3%)下降2%時,失業率上升大約1%;當實際GDP增長相對於潛在GDP增長上升2%時,失業率下降大約1%。

【提出者】美國著名的凱恩斯派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提出

“奧肯定律”曾經相當準確地預測失業率。例如,美國1979~1982年經濟滯漲時期,GDP沒有增長,而潛在GDP每年增長3%,3年共增長9%。根據奧肯定律,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低2%,失業率會上升1%。當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低9%時,失業率會上升4.5%。已知1979年失業率為5.8%,則1982年失業率應為10.3%(5.8%+4.5%)。根據官方統計,1982年實際失業率為9.7%,與預測的失業率10.3%相當接近。

奧肯定律的一個重要結論是:為防止失業率上升,實際GDP增長必須與潛在GDP增長同樣快。要想使失業率下降,實際GDP增長必須快於潛在GDP增長。

研究實際GDP增長與失業率變動的關係,必須根據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是快還是慢,以及快多少和慢多少,絕不能隻根據實際GDP增長,而置潛在GDP增長於不顧。

需要注意的是,奧肯所提出經濟增長與失業率之間的具體數量關係隻是對美國經濟所做的描述,而且是特定一段曆史時期的描述,不僅其他國家未必與之相同,而且今日美國的經濟也未必仍然依照原有軌跡繼續運行。因此,奧肯定律的意義在於揭示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的關係,而不在於它所提供的具體數值。

經濟增長了,就業率就提高了,這是世界各國的普遍規律。然而,這條規律如今在我國似乎不靈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失業率也在增長。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985~1990年,全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7.89%,同期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2.61%;1991~1995年,全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1.56%,同期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1.23%;1996~1999年,全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8.30%,同期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96%。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較快,而與此同時,登記失業率亦然居高不下。可見,我國就業增長率並沒有隨GDP增長率同步增長,反而出現較大幅度降低現象。被國內外實踐普遍證明的奧肯定律,為何在我國失靈?

有人認為,很多地方在經濟快速增長同時,都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資金、技術密集性企業替代了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按正常規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替代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會促進另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但我國的第三產業並不發達。有兩種解釋:一是雖然經濟增長了,但老百姓的收入並沒有隨之水漲船高,於是內需無法啟動,第三產業發展不起來;二是第三產業雖然發展,但是第三產業的勞動條件和勞工權益太差,勞動者的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勞動密集型產業變成了“工時超長型產業”,自然吸納不了太多的員工。

有資料表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國民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稅收占GDP比重逐年上升。這種現象產生了十分有害的負麵影響:既大麵積地損害了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也限製了正常的就業機會增加,並且損害了民生狀況,進而降低了經濟發展的內需拉動力。

以前,很多人往往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隻要經濟增長了,社會上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於是不惜一切代價招商引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資本利益。

現在,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經濟增長的目的:經濟增長是為了增進民眾福利,還是為了GDP和稅收的數字攀升?經濟增長使人與自然、人與人更和諧,還是加劇了貧富差距以及人與資源、環境、社會的緊張對立?如果是前者,經濟增長的正當性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如果是後者,這種經濟增長就是非正義的,不僅不能解決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反而會製造出更多的環境問題、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乃至政治問題。

馬太效應: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馬太效應】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提出者】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

一個有錢人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各一錠銀子,讓他們在自己遠行期間去做生意。有錢人回來後把三個仆人召集到一起。第一個仆人已經賺到了十錠銀子,第二個仆人賺到了五錠銀子,第三個仆人因為怕虧本什麼生意也不敢做,還是攥著那一錠銀子。

於是,有錢人獎勵了第一個仆人十錠銀子,獎勵了第二個仆人五錠銀子,第三個仆人有錢人什麼也沒獎,還讓他把那一錠銀子給了第一個仆人。有錢人說:“少的就讓他更少,多的就讓他更多。”

這個出自《聖經》的寓言,被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為“馬太效應”。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這個術語後來被經濟學界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而“基尼係數”則是用於衡量收入分配中馬太效應的重要經濟指標。基尼係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12年提出的,用於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

基尼係數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這兩種情況隻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隻能介於0~1。

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係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采用。

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一般發達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4~0.36,美國偏高,為0.4。2007年,我國的基尼係數達到了0.48,已超過了0.4的警戒線。

將基尼係數0.4作為監控貧富差距的警戒線,應該說,是對許多國家實踐經驗的一種抽象與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但是,各國、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會價值觀念都不盡相同,所以這種數量界限隻能用作宏觀調控的參照係,而不能成為禁錮和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