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宏觀現象(3 / 3)

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了,這是我國的客觀現實。大部分人雖然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收入有所提高,但還算不上富裕,這也是我國的客觀現實。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地擴大,就是中國客觀現實的反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綜合各類居民收入來看,基尼係數越過警戒線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總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額僅為4.7%,而總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總收入的份額高達50%,突出表現在收入份額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東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過大、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等方麵。縮小收入差距是擺在政府麵前的一個突出的問題。

口紅效應:經濟危機中那些逆勢上揚的商機

【口紅效應】又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指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在美國,每當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

【適用場景】經濟不景氣——廉價商品大銷

1929年至1933年,美國工業產值減半,但化妝品銷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經濟衰退時化妝品行業工人數量增加;2001年“9·11”發生後,口紅銷售額翻倍。

一個世紀以來,經濟學家發現,每當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再一次驗證了經濟學家發現的這一有趣的規律。美國媒體稱,2008年口紅、麵膜的銷量開始上升,而做頭發、做按摩等“放鬆消費”也很有人氣,這與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銷量呈現出鮮明的對比。全球幾大化妝品巨頭的銷售額證實了這一觀點,其中包括法國歐萊雅公司、德國拜爾斯多爾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資生堂公司等。

經濟學家將這一有趣的經濟現象歸結為“口紅效應”,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在美國,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所以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尤其是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經濟的衰退會讓一些人的收入降低,這樣他們很難花大錢去做一些“大事”,比如買房、買車、出國旅遊等,手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小閑錢,正好購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經濟學家首次提出的口紅效應。後來,人們發現,與口紅同樣在經濟危機中逆勢繁榮的還有許多文化產品。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韓國流行的是鮮豔的色彩,並且短小和誇張的款式訂單多;日本的服裝銷量很低,但是修鞋補衣服的鋪子生意紅火。這些都是口紅效應的表現。

了解口紅效應,有利於經濟政策製定者和企業決策者利用這一規律,適時調整自己的政策和經營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機的負麵影響。同時,企業也可以據此把握自身產品的需求狀況。有專家提醒,滿足如下三個條件的產品可以充分利用口紅效應來拉動銷售。

首先,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實用價值外,要有附加意義。

其次,商品本身的絕對價格要低。

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商品引導消費者,引發消費欲望。

如果你是商家,你賣的商品能否借著口紅效應在危機中逆流而上?如果你是消費者,在經濟蕭條或繁榮的不同時期如何安排自己的理財與消費?這些,都與你對口紅效應的理解不無聯係。

公共選擇:少數服從多數並不一定合理

【公共選擇】將經濟學用來研究政治,也就是如何把個人偏好轉化為公共偏好的問題。

【適用場景】集體決策——少數服從多數

西方的公共選擇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由兩個市場組成:一個是經濟市場,另一個是政治市場。在經濟市場上活動的主體是消費者(需求者)和廠商(供給者);在政治市場上活動的主體是選民、利益集團(需求者)和政黨官員、政治家(供給者)。在經濟市場上,人們通過貨幣選票選擇能給他帶來效用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場上,人們通過民主選票選擇能給其帶來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製度。

西方主流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市場上,個人受利己動機支配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場上,個人的動機和目標是利他主義的,超越了個人利益。公共選擇理論試圖把人的行為重新納入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論模式,用經濟學的方法和基本假設來統一分析人的行為的兩方麵,從而拆除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在經濟學與政治學之間豎起的高牆,創立使二者融為一體的新政治經濟學體係。

公共選擇理論討論的是政治市場中的經濟人行為。政治市場中的經濟人可以細分為三類:

選民,他們手中的選票相當於經濟市場中消費者手中的貨幣。

政客,是靠選民而生活的人。

官僚,作為政策的職業執行者。

一般來說,公共選擇的兩大基本問題是集體行動和偏好加總問題。由於不管是集體行動還是偏好加總都取決於規則,因此規則才是最根本的。公共選擇理論的最終目的就是尋找一種規則,使理性的經濟人在自利的同時也造福社會。

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可能投票選擇大多數人最不喜歡的方案。比如有一個7人委員會,成員中有2個左派、2個中派、3個右派,他們的表決如下表所示。

派別

選擇 左派 中派 右派

1 2 3 4 5 6 7

最佳選擇 左 左 中 中 右 右 右

次佳選擇 中 中 左 左 中 中 中

最次選擇 右 右 右 右 左 左 左

根據簡單多數規則,有3個人讚成右方案,構成了簡單多數,所以右方案成為入選的公共決策。但仔細看可以得知,右方案是左派和中派最不喜歡的方案。在這裏,大多數人最不喜歡的方案被選中了,這種結果使得大多數人受到了損害。

由此可見,盡管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被人們在各種場合運用,但也不能盲目崇拜,否則會產生有害的結果。

所以,經濟學家布坎南在談到公共選擇過程的決策規則時強調,隻有在所有的人都一致同意的前提下,公共決策才能被認為是最佳的。因為隻要有一個人反對,就說明這一決策損害了他的利益。由於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可相加也不可相減的,所以我們無法證明,這個人犧牲自己的利益以成全大家從社會角度看是值得的。這種一致同意的原則與市場原則是一樣的。隻不過在市場中,同意隻需在兩人之間實現,而在對公共物品的集體決策中,同意卻要在眾多人之中實現。這就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因為人越多,意見越多,實現一致同意就越困難。不用說很多,設想在一萬人中實現一致同意也會是很困難的。更何況,在現實中,許多國家的人口都超過了一百萬、一千萬、一億甚至十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就出現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它簡化了公共選擇過程,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存在著對少數人利益的侵犯的可能性。因為這些人不能像在市場中一樣,用不同意來避免損失了。在一定程度內,這是為了以較低成本實現公共選擇而付出的代價,所有的人在接受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時,就已經事先認可了這種代價。

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實也潛伏著被濫用的危險,導致對少數人的利益不加限製的侵犯。這時,民主賴以建立的基礎受到了挑戰。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少數服從多數”的法則並不一定會理,在生活中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恩格爾定律:一個衡量富裕程度的工具

【恩格爾定律】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增加,用於食品方麵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

【適用場景】富裕——食品開支占比例縮小

恩格爾係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恩格爾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

食物支出占總支出的比率(R1) =───────────×100%

總支出變動百分比

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

食物支出占收入的比率(R2)=───────────×100%

收入變動百分比

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關關係,說明了經濟發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

2009年初,武漢市統計局公布了2008年武漢市居民收入與消費調查結果。2008年武漢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1432.97元,比2007年增加832.97元,增長7.9%,其中食品支出增長最多,為11.8%。

造成武漢市市民恩格爾係數增加的原因是與2008年以來的食品價格上漲分不開的。2008年以來,武漢市食品價格漲勢明顯,特別是油脂類、肉類、水產品類價格上漲速度較快,帶動了居民食品消費支出的增加。

消費支出反映了居民的物價消費水平,是很重要的宏觀經濟學變量,被作為宏觀調控的依據之一。恩格爾係數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係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

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麵轉移。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係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就越小。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一般隨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恩格爾定律是根據經驗數據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變量都是常數的前提下才適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變動問題時,還應當考慮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飲食業和食物本身結構變化等因素。隻有達到相當高的平均食物消費水平時,收入的進一步增加才不對食物支出發生重要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花在食物上的支出相對於以前已經多出不少,但是食物支出占整個家庭支出的比例已經呈現下降的趨勢,花在住房、汽車、教育、娛樂等其他方麵的支出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這就是恩格爾係數在不斷降低。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我國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呈現下降趨勢,與1978 年的57.5%相比,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 43.1%,這是居民消費結構改善的重要標誌。這表明,我國人民以吃為標誌的溫飽型生活,正在向以享受和發展為標誌的小康型生活轉變。

但是恩格爾係數也並不是對每一個人或每一個家庭都完全適合的。如自詡為美食家的人,以吃盡天下美食為己任,他花在食物上的消費比例肯定比其他消費多,但以此斷定他貧困或富裕就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