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人來說,獲得周圍人的信任也是避免“螃蟹效應”的關鍵。工作中,尊敬上司,盡職盡責,不要鋒芒逼人;對同伴,多給予關心與幫助,積極參與大家的群體活動。在與他人出現矛盾時,盡量使自己冷靜下來,找出一個“雙贏”的方法來解決;在出現過失時,積極主動承擔責任,甚至有時有必要和同事一起承擔一些與自己關係不大的責任。這樣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就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發展環境。總之請記住,多一次微笑,多伸出一次援手,“螃蟹效應”就會遠離你一步。
蹺蹺板互惠原則:得利還要學會吃虧
【蹺蹺板互惠原則】人與人相處,猶如玩蹺蹺板,一個永不吃虧,總是得利的人,固然得到了好處,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是那就如同把自己固定在一個靜止的蹺蹺板頂端,遊戲進行不下去了,自己和對方都失去了遊玩的快樂。
【適用場景】個人——人際交往中的禮尚往來,工作中的利益來往
彼特是一位出色的會計師,事業起步時他就告訴自己,凡事一定要精打細算,絕對不能浪費任何資源和機會,要讓自己隨時保持在優勢狀態,無論大小事情,絕不讓別人越雷池一步。
果然,不久之後,他就成為了一位高高在上的商場大亨。可他卻總覺得生活中好像少了點什麼,於是越來越憂悶,最後,患上了輕微的憂鬱症。
在一個朋友介紹下,他去看了一位心理治療師。治療師在了解情況後,隻在醫囑上寫了一句話:“每天去幫助一個身旁的人。”並讓他兩個禮拜後來複診。彼特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回家後還是緊遵醫囑去做了。
兩個禮拜以後,彼得又來到治療師麵前,但這次卻是滿麵笑容地推開了門。“情況怎麼樣?”治療師問。彼特開心地回答:“真是太奇妙了!當我肯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去替別人服務後,反而會得到一種說不出口的欣喜感。”
這就是“蹺蹺板互惠原則”的一個典型例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蹺蹺板一樣,不要固定在“某一端高,另一端低”的位置上,而是要高低交替。這樣,整個過程才會有意義。皮特由於事業上的成功,以及在人際上的自私,使得他好比一直坐在蹺蹺板高的那一端,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在整個人際互動中卻失去了應有的樂趣,這對他自己或別人來說都是一種遺憾。
人們總是在這樣一種高低交錯、相互來往中生活著並享受著樂趣,然而實質上,這是為了“獲利”。中國人向來比較講究禮節,一起吃飯搶著埋單。相比於西方人簡明的AA製,大家總是將原因歸於中國人好謙讓、愛麵子等傳統特點。按照經濟學觀點,理性人做任何事情都會衡量成本和收益,而且是逐利的,莫非中國人不符合這種理性人觀點?其實不然,中國人並非是一味地為別人埋單。
兩個人第一次在一起吃飯,大家都會搶著埋單。第二次大家雖然也是搶著付錢,可往往是第一次付錢的人隻是做做掏錢的樣子,並沒有真正掏錢的意願。這樣看來,中國人實際上實行的也是一種AA製,隻不過西方人是一次性的,中國人是多次性的。
所以可見,決定人們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學上談的根本問題——利益。中國人喜歡禮尚往來,這裏麵還有很多“潛規則”。一般關係的都是互送相同等級的禮品,這樣雙方都不吃虧,不傷和氣;如若有求於某人,就會在禮品上大做文章,送高檔禮物,拉攏關係,希望將來某日對方能給予幫助。這類似於遠期的投資,即現在付出成本,以期望未來獲利。這種行為在旁人看來或許會很不齒,但在經濟學家眼裏卻是一種理性,因為沒有人願意付出一些沒有回報的成本。
然而彼特為什麼要去做一些不求回報的事呢?似乎他隻作出了埋單方麵的付出。其實,他從付出中獲得了“利益”。彼特幫助別人,會獲得別人真誠的讚許,以及與更多人友善交流的機會。這正是彼特所需要的,也是他的病的症結所在,所以他獲益了。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慈善家,他們常常主動幫助那些身陷困境中的人渡過難關,幫助那些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給貧困地區和災區的人們以物質援助等。在經濟學家眼裏,這是一種超乎理性之上的理性,是一種高境界的理性。他們的付出也許終生都不會得到受助者的回報,但是卻從另外一個方麵增加了他們做人的道德砝碼,即提高了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和聲譽。而這種威望和聲譽,恰恰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是用金錢難以買到的財富。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經濟學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道德範圍內的逐利行為無可厚非,然而我們不能忘記身處的環境——人與人組成的社會。幫助身邊的人,往往也會間接改善環境,從而帶來意想不到的利益。從這種意義上講,做好事也是一種理性的經濟行為。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這種起伏的人生變化中,多一個朋友遠比多一個敵人明智的多。是否還有人坐在“蹺蹺板”的上端呢?壓下去吧,隻有處在高低運行中,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視角去認識更多的朋友。
尼倫伯格原則:利己亦要利人
【尼倫伯格原則】一場圓滿的、成功的談判,每一方都應是勝利者。
【提出者】美國著名談判學家尼倫伯格提出。
買賣雙方達成一筆交易時,通常我們會看到,雙方都會竭盡全力維護自己的報價。通常的談判也最容易將談判的焦點集中在價格上。例如,一位精明的賣主會把自己的產品講得完美無缺,盡量抬高自己產品的身價;而另一位出手不凡的買主也會在雞蛋裏挑骨頭,從不同的角度指出產品的不足之處,從而將還價至少壓低到對方出價的一半。最後,雙方都會講出無數條理由來支持自己的報價,談判在無奈的情況下成為僵局。如果不是僵局,那麼通常是一方作出了一定的讓步,或雙方經過漫長的多個回合,各自都進行了讓步,從而達成一個中間價。
談判的每一方都在為自己的既定立場爭辯,最終通過一係列的讓步達成協議,談判學上稱之為“立場爭辯式談判”。這樣的談判方式在生活中很常見,在商場裏與店主討價還價,商務談判中的你來我往,甚至工作中的分工協調等,都經常用這種方式來進行。然而在這種雙方博弈的過程中,往往會使談判陷入一種誤區。比如雙方從一開始就擺出高傲的氣勢,開出很高的條件,這會將談判變成一場充滿火藥味的戰鬥,往往使得最後談判各方不歡而散,甚至破壞了今後進一步合作的機會。
談判各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來的,沒有人願意答應對方損人利己的方案。所以要想取得談判的成功,最好的方法是讓各方都能嚐到好處。“成功的談判,雙方都是勝利者。”這就是著名的“尼倫伯格原則”。另外,談判各方所追尋的利益不一定完全相同,這也為談判的成功帶來機會。即使存在利益衝突,聰明的談判家也總會從中找出某些共同的利害關係做出一個公平的“雙贏”方案。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有個人在野地裏轉悠,碰到了一隻狐狸,他便十分親熱地對它說:“可愛的狐狸,你身上的皮實在漂亮,不如把皮獻給我。” 他的話剛一說完,狐狸嚇得轉身竄進山裏去了。
這個人又在路上遇到了一隻羊,便立即對羊說:“我現在正打算做一桌上好的酒菜,請你為我獻上你身上的肉。” 他的話還沒說完,羊飛似的逃進樹林裏躲起來了。
這則故事說明,如果所謀求的東西直接危害對方的利益,對方是不可能答應的。經濟學認為,人都有利己之心,都為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為根本目的。但與人談判不能忽視一個基本前提,即利己不損人。
實際上,談判與合作有著密切的聯係,尤其在商務活動中,幾乎各方都是抱著合作的目的來談的,即使心懷鬼胎,也會打著合作的旗號。在唇槍舌戰中,精明的談判方會時刻尋找機會,使得局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有時甚至不惜代價地給對方設置“陷阱”。
平常生活中又何嚐不是如此。占了一次別人的便宜後,在一個人沾沾自喜的背後是他的形象大打折扣,以及今後別人對他的提防。相反,在僵局中,一個人的一次慷慨退讓的舉動,會為他贏得更多的口碑以及未來的機會。所謂“細水長流”,絞盡腦汁地置對方於不利,何不設身處地地尋找個共贏方案,為今後不斷的共同獲利的合作打下基礎。
當然,我們很難確定對手是抱著共贏的態度來談判的。“防人之心不可無”,在這種情形下,不要讓自己的意圖過於暴露,而給對方機會;也不要搖擺或鬆懈自己的立場,而讓對方有機可乘。這樣,我們警惕對方的“陷阱”,同時不忘為“共贏”創造條件,你就是“談判桌”上真正的贏家。
藍斯登定律:與人為善,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藍斯登定律】在你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否則你下來時可能會滑倒。
【適用場景】所有人——與人發生利益衝突時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丟失的一匹良馬,被生活在岐山之下的三百多個鄉人捉得,並吃掉了。官吏抓住這些吃馬人,準備嚴懲。秦穆公說:‘君子不因為牲畜而傷害人。我聽說吃良馬肉不喝酒會傷害人。’於是秦穆公賜酒請他們喝,並赦免了這些人。
後來,秦國與晉國之間發生戰爭,秦穆公親自參戰,被晉軍包圍,秦穆公受傷了,麵臨生命危險。這時岐山之下偷吃良馬肉的三百多人,飛馳衝向晉軍,‘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不僅使秦穆公得以逃脫,反而還活捉了晉君。”
良馬被食,秦穆公的惱怒是可想而知的。此時,他有兩種選擇,一是懲罰這些鄉人;二是寬恕這些鄉人。事情已經發生,殺幾個鄉人,良馬也不能複活,而且很可能會激起民怒,所以秦穆公選擇了後者。這個博弈結果不愧為最佳的選擇,而最終的結果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在你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否則你下來時可能會滑倒。”這就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藍斯登所提出的“藍斯登定律”。進退有度,才不至進退維穀;寵辱皆忘,方可以寵辱不驚。秦穆公當年的寬容大度,不但解救了他的一條命,還成為了反敗為勝的決定力量。
道義上的寬容大度,在經濟學中,往往是表現為一種顧全整體利益的明智博弈行為。相反,心胸狹隘則是一種隻顧私利,而視他人利益於不顧的非理性博弈行為。
在一個家屬院裏住著四五戶人家,由於平時太忙,鄰裏之間如同陌生人一樣,各家都關著門過著平靜的生活。但不久前,這個家屬院熱鬧了,原因是有一家的大人為家裏的女兒買了一把小提琴。由於小女孩沒有學過小提琴,拉得難聽極了,更要命的是,小女孩還總挑人們午休的時候拉,弄得整個家屬院的人都有意見。於是矛盾便產生了,有性格直率的人直接找上門去提意見,結果鬧了個不歡而散,小女孩依然我行我素。大家私下裏議論紛紛,有年輕人發了狠說:“幹脆一家買一個銅鑼,到午休的時候一齊敲,”看誰厲害。結果,幾家人一合計,還真那樣做了。結果那幾家人終於讓小女孩不再拉小提琴了。之後的幾天,小女孩見了鄰居便如同見了仇敵一樣。她一直認為,是這些人使她不能再拉小提琴的。這樣一來,鄰裏關係糟糕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