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社會公共行業的規範,不僅要管社會公眾,更要管住業內人,內外統一管理標準,社會生活才能有序而不致亂套。由於壟斷著公共資源,“分粥者”就應當對行內外一視同仁,不得厚此薄彼。比如每到春運和節假日,鐵路售票窗口就很難買到票,而票販子手中卻有大量的票,原因是票販子的票有些就來自車站職工。“火車票就是我們的節日‘概念股票’,不搞白不搞。”一位鐵路職工如是說。針對這種現象,我們的監督管理措施,就是讓“分粥”者無權最先“領粥”。
上述五種分粥製度假設的前提是所有的“分粥者”個個都是自私鬼,沒有一個是大公無私的。正因如此,他們一有機會便會“以權謀私”。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托馬斯·傑斐遜說:“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賴,而是以猜疑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因此,在權力問題上,不是建立在對人性的信賴上,而是要用法律加以約束,防止其行為不端。”所以製度至關重要,是人選擇、交易的結果。好的製度清晰而精妙,既簡潔又高效,令人為之感歎。
“分粥規則”給很多人都帶來了啟發與思考。政府人員由此反思,製定的製度是否合理。管理者由此不斷提醒自己,他所製定的規章製度是否簡潔、高效,是否處在激勵與製約之間的平衡點上。
那麼我們呢?在我們的工作、婚姻與人際相處過程中,我們遭遇不公平,覺得自己得到的總是比別人少時,我們是否願意拿出一點抱怨的時間,用來思考解決“分粥”難題的妙招?
犯人船理論:製度比人治更有效
【犯人船理論】利用適當的製度激勵,讓人們的工作更有效率。
【適用場景】政府人員——政府政策的製定出台,管理者——製度建設與人員激勵,個人——在社會製度中維護自身權益
18世紀,英國政府為了開發新占領的殖民地——澳大利亞,決定將已經判刑的囚犯運往此地。從英國到澳大利亞的船運工作由私人船主承包,政府支付長途運輸費用。據英國曆史學家查理·巴特森寫的《犯人船》記載,1790到1792年間,私人船主運送犯人到澳大利亞的26艘船中共4082人,死亡498人,死亡率很高。其中有一艘名為海神號的船,424個犯人中死了158人。英國政府不僅經濟上損失巨大,而且在道義上受到社會強烈譴責。
對此,英國政府實施一種新製度以解決問題。政府不再按上船時運送的囚犯人數支付船主費用,而是按下船時實際到達澳大利亞的囚犯人數付費。新製度立竿見影。據《犯人船》記載,1793年,3艘新製度下航行的船到達澳大利亞後,422名罪犯隻有1人死於途中。此後,英國政府對這些製度繼續改進,如果罪犯健康良好還給船主發獎金。這樣,運往澳大利亞罪犯的死亡率下降到1%左右。
如果從我們熟悉的一般思維方式上尋找解決以上犯人死亡的問題,一般可以列舉出三種做法,對船主進行道德說教,寄希望於私人船主良心發現,為囚犯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或者政府進行幹預,使用行政手段強迫私人船主改進運輸方法。但以上兩種做法都有實施難度,同時效果也許甚微。然而,新的製度卻既可以順應船主們牟利的需求,也使得犯人平安到達目的地。
這就是製度的作用。所謂製度,就是約束人們行為的各種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製度在維護經濟秩序方麵起著重要作用。一個好的製度一方麵可以避免人們在經濟生活中的盲目性,形成統一的管理和流程,例如財務製度的建立,使得公司內部資金使用十分規範,人們隻需按照相應的規定行事即可;另一方麵,製度能規避機會主義行為。
有一位包工頭每年年關都要“消失”一段時間,等到除夕夜才出現。他之所以玩“消失”,就是為了逃避農民工討工資。
但在這年年關,這位包工頭不再是開車遠走他鄉玩失蹤。他的車子呢?原來被賣掉了。
原來,政府出台了一項製度,隻要包工頭拖欠農民工工資,下一年一概不再發包工程給他們。而這位包工頭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政府部門組織的多項建設。他思前想後,隻得賣了車子,先支付了農民工工資。
可見,合理的製度確實可以對不規範的行為起到良好的約束與引導作用。阿裏巴巴集團創辦的支付寶,在電子商務領域一度遭受信用質疑的時刻橫空出世,化繁為簡,填補了中國金融業在電子商務領域的缺陷,讓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放心地進行網上交易。支付寶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取得了消費者的信任,而它之所以能夠取得信任,就在於通過了嚴格的製度,規範了網上交易的程序,買主和賣主的權益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可見,無論是公司的製度,還是國家的製度,都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緊密的關係。往往一個新製度的產生,會給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雖然“犯人船理論”最初是源自於對犯人的約束,但最終,每一個守規矩講信義的人,都是製度最大的受益者。
公平理論:絕對公平是烏托邦
【公平理論】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公平感直接影響職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
【適用場景】管理者——員工的薪酬與福利管理
一個人不僅關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還關心與別人所得所失的關係。他們是以相對付出和相對報酬全麵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得失比例和他人相比大致相當時,就會心理平靜,認為公平合理,從而心情舒暢。比別人高則令其興奮,這是最有效的激勵,但有時過高會帶來心虛,不安全感激增。低於別人時同樣會產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靜,甚至滿腹怨氣,工作不努力、消極怠工。因此分配合理性常是激發人在組織中工作動機的因素和動力。
早在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斯塔希·亞當斯就已提出“公平理論”。員工的激勵程度來源於對自己和參照對象的報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觀比較感覺。該理論認為,人能否受到激勵,不但受到他們得到了什麼而定,還要受到他們所得與別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公平與否的判定受到個人的知識、修養的影響,再加上社會文化的差異,以及評判公平的標準,績效的評定的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社會中,人們對公平的觀念也是不同的。但是,麵對不公平待遇時,為了消除不安,人們選擇的反應行為卻大致相同,或者通過自我解釋達到自我安慰,主觀上造成一種公平的假象;或者更換比較對象,以獲得主觀的公平;或者采取一定行為,改變自己或他人的得失狀況;或者發泄怨氣,製造矛盾;或者選擇暫時忍耐或逃避。
可見,公平是一個受主觀性影響很大的概念。比如,在某些人看來,平均主義較為公平,而某些人,尤其是那些做出更多付出的人,則會覺得按貢獻來劃分利益更公平。何況人都有利己傾向,總是對自己的投入估計過高,對別人的投人估計過低。所以說,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在經濟學上,公平與效率是個永久的話題,並認為兩者不可兼得。要麼犧牲效率,獲得相對的更加公平;要麼犧牲公平,去追求更大的效率。事實就是這樣,最公平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的。
兩個孩子得到一個橙子,但是在分配的問題上,兩人並不能統一。兩個人吵來吵去,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由一個孩子負責切橙子,而另一個孩子選橙子。最後,這兩個孩子按照商定的辦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興興地拿回家去了。其中一個孩子把半個橙子拿到家,把橙子皮剝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機裏榨果汁喝。另一個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來磨碎了,混在麵粉裏烤蛋糕吃。
兩個“聰明”的孩子想到了一個公平的方法來分橙子。如果切橙子的孩子不能將橙子盡量分成均等兩半,那麼另一個孩子肯定會先選擇較大的那一塊,所以這就迫使他要做出均勻的分配,否則吃虧的就是自己。這似乎是一個“完美”的公平方案,結果雙方也都很滿意。然而,他們各自得到的東西卻未能物盡其用,這個公平的方案並沒有讓雙方的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最優。
如果將橙子果肉掏出,全部給需要榨果汁的小孩,把橙皮全部留給需要橙皮烤蛋糕的小孩,這樣就避免了果肉和果皮的浪費,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但對兩個小孩來說,這樣的方案,他們會覺得不公平而拒絕接受。
許多公司為了避免員工的不公平心理對工作效率造成影響,都對員工工資采取保密措施,使員工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收支比率,從而無法進行比較。這種做法有些類似於“紙裏包火”。其實,若想要規避不公平心理的負麵效應,不但要透明大家的付出與所得,還需要建立合理的工作激勵機製,以及公正的獎罰製度,並鐵麵無私地嚴格執行下去。
然而事實上,要提高效率,難免就會存在不平等。要實現平等,則往往要以犧牲效率為代價。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永遠是相對的。所以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不要刻意去為點滴的不公而大動幹戈,也不要為過於追求效率而無視施加於大家頭上的不平等。一個優秀的團體,總能做到效率與公平的兼顧,並知道何時要更注重公平,何時需更注重效率。同樣,一個聰明的人在處理事務中,也總會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
馬蠅效應:每個企業都需要配備一名“弼馬溫”
【馬蠅效應】針對不同的人,要對症下藥,投其所好,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勵他。總之,要讓這匹馬兒歡快地跑起來。
【適用場景】管理者——激勵管理
1860年美國大選結束後幾個星期,一位大銀行家曾提醒美國前總統林肯不要將參議員薩蒙·蔡思選入內閣,林肯問及原因,銀行家答道:“因為他認為他比你偉大得多。”“哦,”林肯說,“你還知道有誰認為自己比我要偉大的?”“不知道了。”巴恩說,“不過,你為什麼這樣問?”林肯回答:“因為我要把他們全都收入我的內閣。”
蔡思的確是個狂態十足的家夥,不過,他也的確是個大能人。林肯任命他為財政部長,並盡力與他減少摩擦。蔡思狂熱地追求最高領導權,他本想入主白宮,卻被林肯“擠”了。
後來,《紐約時報》主編亨利·雷蒙特拜訪林肯的時候特地告訴他,蔡思正在狂熱地上躥下跳,謀求總統職位。
林肯以他那特有的幽默神情講道:“雷蒙特,你不是在農村長大的嗎?那麼你一定知道什麼是馬蠅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犁玉米地,我吆馬,他扶犁。這匹馬很懶,但有一段時間它卻在地裏跑得飛快,連我這雙長腿都差點跟不上。到了地頭,我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它身上,於是我就把馬蠅打落了。我的兄弟問我為什麼要打掉它。我回答說:‘我不忍心讓這匹馬那樣被咬。’我的兄弟說:‘哎呀,正是這家夥才使得馬跑起來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