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經營與管理(2 / 3)

在企業中,難免會有“汙水”,而“汙水”又總會給企業帶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掌握“酒與汙水”的衝突與協調的技巧。“酒”和“汙水”在一個組織中也存在著相互博弈的過程。發現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戰中占得先機,是精明的企業管理者引領企業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碼,而有效運用“酒和汙水定律”,則是組織一個高效團隊的最佳途徑。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帶有根本性的任務,就是對團體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篩選,剔除具有破壞力的“汙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標,這就是人才的運作。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企業就是個人的集合體,企業的整體效率取決於其內部每個人的行為。這就要求這個集合體內的每個人都能發揮最大效能,以保持團隊的整體步調一致,動作協調。盡管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隻要找到合適的途徑,就能順利揚起企業的奮進之帆。

優秀的管理者會看到“汙水”成員也有可供利用之處,但這要求領導是個分配工作的內行,善於用人,為“酒”和“汙水”找到各自的位置,使他們各得其所。當企業中的每個員工都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所長,鬥誌昂揚地工作,內心的不滿必然減少,矛盾也就自然化解。

清代有位將軍叫楊時齋,他認為軍營中皆有用之人。聾子,安排在左右當侍者,可避免泄露重要軍事機密;啞巴,可派他傳遞密信,一旦被敵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也問不出更多的東西;瘸子,宜命令他去守護炮台,可使他堅守陣地,很難棄陣而逃;瞎子,聽覺特別好,可命他戰前伏在陣前聽敵軍的動靜,擔負偵察任務。

楊時齋的觀點固然有誇張之嫌,但確實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人的短處之中肯定蘊藏著可用的長處。在現代企業中,管理者也應當善用有短處的員工,讓每一個曾經被看做是“汙水”的人,也能夠最終成為企業中的“美酒”員工。

曾經有一位管理者就這樣介紹他的經驗:他讓喜歡吹毛求疵的人去當產品質量管理員;讓謹小慎微的人去當安全生產監督員;讓喜歡斤斤計較的人去參加財務管理;讓喜歡道聽途說、傳播小道消息的人去當信息員;讓性情急躁、爭強好勝的人去當突擊隊長……結果,這個工廠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大家各盡其力,工廠效益倍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有其長處,也必有其短處。人之長處固然值得發揚,而從人之短處中挖掘出長處,由善用人之長到善用人之短,這是走出“酒和汙水”怪圈的秘訣之所在。

古狄遜定理:聰明主管和笨主管的距離

【古狄遜定理】一個累壞了的主管,是一個最差勁的主管。

【適用場景】保姆型管理者——授權

有一天,一個男孩問迪斯尼的創辦人沃爾特:“你畫米老鼠嗎?”

“不,我不畫。”沃爾特說。

“那麼你負責想所有的笑話和點子嗎?”

“也不。我不做這些。”

男孩很困惑,接著追問:“那麼,迪斯尼先生,你到底都做些什麼啊?”

沃爾特笑了笑,回答說:“有時我把自己當作一隻小蜜蜂,從片廠一角飛到另一角,搜集花粉,給每個人打打氣。我猜,這就是我的工作。”

童言童語之間,一個親和的管理者形象浮現於我們眼前。相反,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默卻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實例。

哈默有一個客戶:當他在自己的辦公室時,除了要與客戶電話聯絡外,還要處理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桌子上的公文一大堆,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

每次到加州出差,哈默都要約他早上六點三十分見麵。他必然會提前三個小時起床,處理公司轉來的傳真,做完後,再將傳真回送給他的公司。哈默曾與他談論,覺得他做得太多,而他的員工隻做簡單的工作,甚至不必動腦筋去思考、回答他的客戶,也不必負擔任何的責任與風險。像他這種做法,好的人才不可能留下奉陪到底。

而這位客戶說,員工沒有辦法做得像他一樣好,隻好親自上陣,忙得焦頭爛額。

上麵兩個故事中,沃爾特和哈默客戶的管理風格形成了鮮明對比。沃爾特是一個懂得激勵員工,充分授權的領導者,而哈默的客戶則是一個不願信任員工,凡事都要親曆親為的典型。二者的區別顯而易見,而他們二人所處的生活狀態自然也大相徑庭,沃爾特工作得輕鬆自如,而哈默和客戶卻永遠忙得團團轉而疲憊不堪。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不少管理者常常忙得焦頭爛額,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時可用;或者常常覺得需要員工的幫忙,但是又怕他們做不好,以致最後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攬。雖然一個稱職的管理者最好是一個“萬事通”,但一個能力很強的人並不一定能管理好一家企業。管理的真諦不是要管理者自己來做事,而是要管理者管理別人做事。

這也正是“古狄遜定理”的精髓所在。這個由英國人古狄遜總結出的定理,明確地指出:“一個累壞了的主管,是一個最差勁的主管。”“古狄遜定理”得到管理界一致認同,成為業界的經典管理定律。

有些管理者把困難工作留給自己去做,是因為他們認為別人勝任不了這種工作,覺得自己親自去做更有把握。即使如此,管理者要做的也不是自己親自處理困難的工作,而是發現有能力的人去做這些事。

正如有人說,管理者不應是保姆,而應當是教練。教練式的管理者不是大事小事親力親為,而是給予下屬最大的成長空間,發現並培養得力的下屬。當然,要做一名成功的教練式領導,秘訣之一在於合理地授權,畢竟企業的發展壯大不能光靠一個或幾個管理者,必須依靠廣大員工的積極努力,借助他們的才能和智慧,群策群力才能逐步把企業推向前進。領導者將所屬權力的一部分和與其相應的責任授予下屬,擺脫能夠由下屬完成的日常任務,自己專心處理重大決策問題,同時有助於培養下屬的工作能力,提高士氣。

正確的授權應該包括以下4個方麵的內容:

(1)要看重員工的長處。任何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如果管理者能夠著眼於員工的長處,那麼他就可以對員工放心大膽地予以任用。如果隻看到員工的短處,那麼他就有可能由於擔心員工的工作而加倍操心。這樣,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必然會降低。作為管理者,不妨在授權的時候讓員工真切感受到他對員工的信任感。

(2)不僅交工作,還要授權力。領導者將工作目標確定以後,需要交付員工去執行,此時必須將相應的權力授給員工。一般來說,將工作委托給員工去幹,這一點是不難辦到的,因為這等於減少自己的麻煩;將權力授給員工,就不那麼簡單,因為這意味著自己手中權力的削弱。身為管理者,應該把權力愉快地授給承擔相應工作的員工。當然,所授的權力也不是沒有邊際的。

(3)不要交代瑣碎的事情,隻要把工作目標講明白就可以。作為一個領導者,對待員工最忌諱的就是“婆婆嘴”。既然已經授權給下屬去做,就不應該為下屬指東指西,使下屬無所適從。否則,下屬的自主性不易發揮,責任感也隨之減弱。

(4)對員工不應放任自流,要給予適當的指導。身為領導者,千萬不要以為授權之後就萬事大吉了。盡管將權力授予員工,但責任仍在自己。作為一個領導者,將權力授出之後,還應該對員工進行必要的監督和指導。若是員工走偏了方向,就應該幫助修正;若是員工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就應該給予指導和幫助。

做到了這些,員工就會死心塌地跟著領導者打拚。與自己萬事親曆親為相比,哪個更好呢?

拜倫法則:把信交給羅文,相信他會送給加西亞

【拜倫法則】授權他人後就完全忘掉這回事,絕不去幹涉。

【提出者】美國內陸銀行總裁D·拜倫

當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必須立即跟抗擊西班牙的軍隊首領加西亞取得聯係。加西亞在古巴叢林的山裏——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點,所以無法帶信給他。美國總統必須盡快地獲得他的合作,有人對總統說:“有一個名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也隻有他才找得到。”

他們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羅文拿了信,把它裝進一個油紙袋裏,封好,吊在胸口。三個星期之後,他徒步走過一個危機四伏的國家,把那封信交給了加西亞。

有意思的細節是,美國總統把信交給羅文,而羅文接過信之後,總統並沒有問羅文加西亞在什麼地方,該怎樣去找他。當時,羅文也不知道加西亞藏身的確切地點。但是在他接過這封信的時候,他就以一個軍人的高度責任感接過了一個神聖的任務。他什麼也沒有說,想到的隻是如何把信送給加西亞。

這就是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故事。由此進行闡述和延展的著名暢銷書《致加西亞的信》曾經是無數的公司、機關、係統管理者人手一冊的“聖經”讀本,激勵千千萬萬的人以主動性完成職責,塑造自己團隊的靈魂。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故事裏,羅文之所以能夠出色地完成任務,一方麵是源於總統對他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麵也是因為羅文自身超強的執行力,強烈的責任感和不怕困難的品質。

商場如戰場,如果你也想在工作中如羅文一樣博得領導的賞識,大展拳腳,自己首先要有如同羅文一般不顧一切“把信交給加西亞”的精神,才能夠在使命落在自己的肩上時,頑強地扛起來。

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配合,管理者和下屬之間的博弈也從未間斷過。羅文的成功離不開總統對他的合理授權,而總統的成功也在於他很好地履行了授權者所賦予的職責。

在西方管理學中,“拜倫法則”也講述了相同的道理。美國內陸銀行總裁D·拜倫告誡管理者們:“授權他人後就完全忘掉這回事,絕不去幹涉。”這不僅因為把權力交給下屬,能夠使權力重心更接近基層,更容易激發下屬員工的工作熱情,更是因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的職責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下屬的能力,而非事必躬親。這也是區分將才和帥才的重要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