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認識自我
內卷化效應:為什麼總是原地踏步
【內卷化效應】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提出者】利福德·蓋爾茨在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
多年前,一位中央電視台記者曾發現過一種令人深思的“重複”現象。這名記者到陝北采訪一個放羊的男孩,曾留下一段經典對話:
“為什麼要放羊?”
“為了賣錢。”
“賣錢做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做什麼呢?”
“生孩子。”
“生孩子為什麼?”
“放羊。”
這段對話對“內卷化”現象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解釋。多少年來,農民的生存狀態沒有發生什麼改進,這在於他們壓根兒沒想到過改進。
“內卷化效應”概念便被廣泛應用到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其他學術研究中。“內卷化”其實並不深奧,觀察我們的現實生活,“內卷化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在偏遠農村,雖然已經改革開放30年,但當地的農民仍然過著“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農耕生活;一些家族企業,措施和辦法因循守舊,重要崗位總是安排親戚把守,管理哲學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用自己的人放心。於是,在企業內部,人情重於能力,關係重於業績,外部的新鮮空氣難以吹進來,真正優秀的人才也吸引不進來。幾年過去了,廠房依舊,機器依舊,規模依舊,各方麵都沒有多大變化。
思想觀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內卷化模式”的第一道關卡就變得非常困難。而對於整天忙碌的人們,雖然沒有站在黃土地上守著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是那個放羊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於現狀,對職業沒有信念,對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結束就是生活,生活過後接著工作,對“內卷化”聽之任之,人生從此停滯不前。
我們身邊隨處可以看到陷入“內卷化”泥沼的人:老張當了一輩子幹事,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都升遷了,心裏酸溜溜地難受;作家李米,二十出頭就以一個短篇獲得了全國性大獎,但是二十多年過去了,他不再有有影響的作品問世,眼看和他同時起步的作家已成了全國知名作家;老王,技工一做十五年,同輩人已升任高工和主管,他卻還是戴著一頂技工的帽子,心境抑鬱……
同樣的環境和條件,有的人幾年一個台階,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崗位,都晉升很快,士別幾日就當刮目相看,而另一些人卻原地不動,多少年過去了仍然還在原地踏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人為什麼會陷入“內卷化”的泥沼?
分析個人的“內卷化”情況,根本出發點在於其精神。如果一個人認為這一生隻能如此,那麼命運基本上也就不會再有改變,生活自此充滿自怨自艾;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能有一番作為,並付諸行動,那麼便可能大有斬獲。
“內卷化”的結果是可怕的。大到一個社會,小到一個企業,微觀到一個人,一旦陷入這種狀態,就如同車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無謂地耗費著有限的資源,浪費著寶貴的人生。它會讓人在一個層麵上無休止地內纏、內耗、內旋,既沒有突破式地增長,也沒有漸進式地積累,讓人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生活陷入“內卷化”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進觀念,而那些成功人士也要更新理念,否則“內卷化”的後果往往更為嚴重。為什麼有些人注定一輩子隻能做一個小老板?並非他不想做大做強,而是思想觀念停滯在小的層麵。小老板需要精明,而大老板不僅需要精明,更需要氣度。上世紀30年代,我國的民營企業紛紛進入多事之秋,很多著名企業一夜之間轟然崩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思想觀念停在原地。麵對國際化接軌、現代化生產的企業,這些老板還在用小農思想進行管理。在市場中競爭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倒閉是自然的事。
總而言之,一個企業或一個人要想擺脫“內卷化”狀態,就要先確信自己是否還有上進的誌氣。如果有,再看看自己的實力是否強大。精益求精,發揮極限,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隻有充分地發揮自身力量,才能突破和創新,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
比較優勢原理:以長搏短,把優勢發揮到極致
【比較優勢】隻要比較其他國家在生產成本上具有相對優勢,就可以通過生產其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去交換別國生產的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並因此獲得比較利益。比較優勢的原理本來是國際貿易學中的重要概念,現被廣泛用於各種競爭合作的比較當中。
【適用場景】企業經營者——開展行業間的經濟合作,政府人員——城市的功能定位及規劃,求職者——在麵試中使自己勝出
饒春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在一家外資公司任部門經理助理,月薪3000元。年輕靚麗的她,畢業兩年裏換了幾份工作,但不外乎助理、秘書、文員、前台等。最近,她一咬牙又辭了職,報名參加茶藝師培訓,決心做個茶藝師。很多朋友不理解,放著好好的白領不當,辭職去學什麼茶藝?可饒春自有一番道理:“說是白領,可每天幹的活不外乎跑腿、幫經理寫英文Email、打字、接待客人等,凡有個大學文憑的人都能幹。跳槽呢,最多挪個窩繼續做助理,學不到一技之長。我一晃就要奔30歲了,還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兒。”
生活忙忙碌碌,找不到出路,如果不是,為何不選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呢?饒春準備學了茶藝之後,利用自己的英文特長,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她要在茶藝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3000塊的薪水說高不高、說低不低,工作也沒什麼挑戰性,每天原地踏步,知識一點點被‘折舊’。與別的白領相比,我的英語水平不算專長,但在茶藝行業裏,這就是我的優勢。”饒春說,“找到自己的優勢,就特別容易獲得發展,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任何優勢都是建立在比較基礎上的,都是相對的。沒有比較,優勢就無從談起。在國際貿易中有個重要的經濟學理論——“比較優勢理論”。這個理論的定義是,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與比較優勢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絕對優勢。比如甲和乙兩個人,甲比乙會理財,那麼,甲在理財方麵相對於乙有絕對優勢。中國的彩電製造技術比印度強,中國在彩電製造上相對於印度有絕對優勢。比價優勢和絕對優勢是否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工關係或者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我們進行如下分析:
甲比乙會理財,在這個兩人團隊中當然是甲來理財。中國比印度會生產彩電,當然是中國向印度出口彩電。但進一步推敲就會發現這個推理並不能成立。甲比乙會理財,但甲比乙更會推銷產品。在這個團隊中誰來理財,誰來營銷?答案是為了團隊的總體利益,甲隻能忍痛割愛,將帳本留給乙。乙雖然不如甲會理財,但乙在推銷產品上能力更差。將帳本給乙,能夠為甲騰出時間去搞推銷。在這個團隊中,甲的比較優勢是營銷,而乙的比較優勢是理財。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合作關係是建立在比較優勢之上,而不是絕對優勢之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種分配的前提是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盡管甲各個方麵都比乙強,但甲不可能一個人承擔所有的任務。因為如果甲選擇什麼都自己做,受時間資源的限製,甲的收益會少於和乙合作所得的份額。同樣道理,盡管中國在彩電生產上相對於印度有絕對優勢,但在電腦生產上的絕對優勢更大,那麼中印貿易中會是中國向印度出口電腦,印度向中國出口彩電。兩國的貿易關係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的基礎上。
比較優勢這個概念告訴我們,對一個各方麵都強大的國家或個人,聰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強勢,四麵出擊,處處逞能或事必躬親,而是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用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反之,一個各方麵都處於弱勢的國家或個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先天不足。要知道,“強者”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為了它自身的利益,“強者”必定留出地盤給“弱者”。比較優勢理論的精髓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力資源專家更注重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和規劃,更關心職業生涯發展的可持續性,這就不得不要求每個人從動態比較優勢入手,合理分配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用以增加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的“資產”。
如何獲得這些資產?人力資源專家的建議是有計劃地把收入中的一部分以自我投資的形式發生消費行為。具體講就是把看似是支出的那一部分錢投入到對於自己各種形式的培訓充電上。培訓充電的內容應該首要考慮自己的專業和工作領域,因為這更容易使自己建立個人核心競爭力,從而在職場上擁有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