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場景】年輕人、初涉職場者——個人職業規劃與個人成長問題,企業管理者——員工培訓
盛大網絡公司的總裁陳天橋,畢業於複旦大學。當滿懷抱負的他走上工作崗位時,分配給他的工作居然是在一個小房間裏放映介紹集團情況的錄像片。
年僅20歲的陳天橋第一次品嚐了人生巨大的落差。在做放映員的10個月裏,陳天橋無法去跟別人暢談自己的遠大理想,也沒辦法在簡單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智和抱負。但是他很快就意識到寂寞也是磨煉意誌的絕佳機會。陳天橋利用放映工作的空閑時間潛心讀書,閱讀了大量管理學的著作,形成了他後來獨特的管理風格的基調。
10個月之後,集團下屬的一家企業有一個幹部掛職鍛煉的機會,集團選定陳天橋擔任那家有著200多人企業的副總經理。陳天橋在回憶這段經曆時說:“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怎樣怎樣,要幹這個,要幹那個,但無論幹什麼,首先要適應環境,而不是等著環境來適應你。”
不少大學生走出校園,初涉社會時,對自己和公司都抱著很高的期望,一旦不如意就灰心喪氣,失去了工作的熱情。還有不少初入職場的學生為了獲得上司和同事的注意,急於表現,做過多表麵文章,卻忽略實際積累。
現實中大多數的人都如陳天橋一樣,不可避免地要經曆一段“蘑菇”經曆。所謂“蘑菇”,是針對職場新人的一個形象的比喻。初入職場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與處在陰暗處默默生長的蘑菇何其相似。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一批年輕的電腦程序員“編寫”了一則“蘑菇定律”,說的就是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這一管理方法。這些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人早已習慣了人們的誤解和漠視,所以在這條定律中,自嘲和自豪兼而有之。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一段“蘑菇”經曆。實際上,“蘑菇”們初出世事,自身有很多的不足卻不自知。企業利用這一階段,發現那些能夠利用和適應環境,脫穎而出的人,這才是打造“蘑菇定律”的價值所在。可惜一些年輕人可能會為此而信心大減,甚至跳槽走人,與機會失之交臂。
聰明的年輕人一定會知道,做一段時間的“蘑菇”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剛剛開始時,必不可少的“蘑菇”經曆能夠消除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其更加接近現實。
無論多麼優秀的人才,初次工作都隻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經曆對成長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中的這一段曆程,盡可能地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是每個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麵對的問題。年輕人要避免浮躁,踏實度過“蘑菇成長期”,最終才能長成一株職場“靈芝”。
那麼,“蘑菇”如何成長為“靈芝”呢?
(1)別忘了多激勵自己。
(2)不要擔心別人會很注意自己。
(3)適當的場合適時地表現自己。
(4)總結經驗,盡快地使自己成熟起來。
(5)找好定位。
(6)不放棄學習。
(7)多做事,少抱怨。
(8)自動自發。
英國首相張伯倫曾說過,除了通過黑夜的道路,人們不能到達黎明。“蘑菇時期”,雖然給人們帶來壓力和痛苦,但隻有走出這個艱難時期,成功才會到來。
蛻皮效應:要像蝴蝶一樣美麗,就要曆練“破繭”的痛苦
【蛻皮效應】許多節肢動物和爬行動物,生長期間舊的表皮脫落,由新長出的表皮來代替,通常每蛻皮一次就長大一些。能不斷超越自己的人才能取得成功。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區,一個人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劃地自限。隻有勇於接受挑戰,充實自我的人才會超越自己,發展得比想象中更好。
【適用場景】所有人——麵對挫折
有個生活非常潦倒的銷售員,每天都抱怨自己“懷才不遇”,認為命運在捉弄他。聖誕節前夕,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充滿佳節的熱鬧氣氛。他坐在公園的一張椅子上,開始回顧往事。去年的今天,他孤單一人,以酗酒度過了他的聖誕節,沒有新衣,也沒有新鞋,更別談新車、新房了。
“唉!今年我又要穿著這雙舊鞋度過聖誕了!”說著他準備脫掉穿著的舊鞋。
這個時候,他看見一個年輕人自己拄著拐杖走過,他立即頓悟:“我有鞋子穿是多麼幸福!他連穿鞋的機會都沒有啊!”
經過這次頓悟,這位推銷員“蛻掉”了自己萎靡不振的一層“皮”,從此脫胎換骨,發憤圖強,力爭上遊。不久,他就因為銷售成績顯著而多次得到加薪。之後,他又開辦了自己的銷售公司,最終成為了一名百萬富翁。
蛇隻有經過一次次蛻皮才能夠成長。同樣,人也必須經曆不斷的自我否定,才能夠進步。墨守成規、滿足現狀隻會導致故步自封,最終難逃被淘汰的命運。積極的成功者永遠是不安分的,因為他們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每時每刻都在追求更高、更強、更好。
許多節肢動物和爬行動物在生長期間會定期蛻皮。脫落舊的表皮,再慢慢長出新的表皮來代替。通常,每蛻皮一次,這些動物就長大一些。等到蛻皮幾次之後,這些動物就基本成熟,獲得了完全靠自己生存的能力,可以自己保護自己了。
蛻皮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把原有的皮蛻掉本身就是疼痛難忍的,在新皮長出來之前,往往還要麵臨著行動不便、無法捕食的危險,甚至無法抵禦天敵的侵襲。因此,每一次蛻皮,都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但是經過蛻皮的痛苦過程之後,換來的是新生,是更強壯、更成熟的生命。這就是“蛻皮效應”。滿足現狀,往往隻會故步自封。隻有超越自己,才能不斷成長。
愛迪生研究電燈時,工作難度出乎意料得大,1600種材料被他製作成各種形狀用做燈絲,效果都不理想,要麼壽命太短,要麼成本太高,要麼太脆弱,工人難以把它裝進燈泡。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的成果。半年後人們失去耐心了,紐約《先驅報》說:“愛迪生的失敗現在已經完全證實。這個感情衝動的家夥從去年秋天開始就研究電燈。他以為這是一個完全新穎的問題,他自信已經獲得別人沒有想到的用電發光的辦法。可是,紐約的著名電學家們都相信,愛迪生的路走錯了。”
愛迪生不為所動,繼續著自己的實驗。英國皇家郵政部的電機師普利斯在公開演講中質疑愛迪生,他認為把電流分到千家萬戶,還用電表來計量,是一種幻想。愛迪生繼續摸索。人們還在用煤氣燈照明,煤氣公司竭力說服人們,愛迪生是個大騙子。就連很多正統的科學家都認為他在想入非非。有人說:“不管愛迪生有多少電燈,隻要有一隻壽命超過20分鍾,我情願付100美元,有多少買多少。”有人說:“這樣的燈,即使弄出來,我們也點不起。”他毫不動搖。在進行這項研究一年之後,他終於創造出了能夠持續照明45小時的電燈,完成了對自己的超越。
即便反對聲如潮,愛迪生還是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研究發明。經過不屑地堅持和努力,愛迪生不但促成了自己的蛻變,牢牢地樹立了自己在世人心目中的偉大的發明家形象,而且促成了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大變遷。也正是因為他的這項發明,人類才真正進入了電氣時代。
對自己或對工作不滿的人,首先要把自己想象成理想中的自己,並且擁有極好的工作機會。假定現在的自己和工作與想象中的一樣,再采取行動。如果耐心地進行這種自我改造,就能發揮個性中本就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使自己和工作按照理想的樣子發生改變,從而取得成功。
一條蛇如果不舍得蛻去原有的皮,那麼它永遠也長不大,隻會被淘汰;一個龐大的企業,如果領導者不知改進,員工墨守成規、不思進取,那麼這個企業也必定會逐漸衰退;一個人即使目前工作很不錯,眼前的事情都能應付自如,但如果不求進步,終有一天會被自己的工作拋棄。
不要幻想著可以永遠保持我們目前的狀況。滿足於現狀的心態是我們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礙;滿足於現狀會使人變得沒有信心,認為創造、革新或者成功都與自己沒有關係;如果滿足於現狀,那麼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不關心創新的機會,埋沒了本可以發揮的才華。
人的才華是沒有極限的,唯一的限製來自我們自身。蛻掉舊的皮,這樣才有長大的空間,這樣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隻有先超越了自己,才能夠不斷進步,最終超越別人。對於成功來說,最大的障礙往往來源於自身。不要自我設限,要不斷製定更高的目標,我們才能每天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