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提升之道(2 / 3)

信心是成功的基礎,然而在這個複雜的社會,滿懷信心盲目地去追尋一些不合適的東西,是很不理智的行為。如果把信心比作通向成功的起點,那麼下麵需要做的是選擇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邁克爾·戴爾在少年時期就勤奮好學,並且顯露出非凡的商業頭腦。他十多歲時登過廣告,賣過郵票。

大學期間,邁克爾·戴爾看到了賣電腦的商機。於是他按成本價購得經銷商的存貨,然後在宿舍裏加裝配件,改進性能。這些經過改良的電腦十分受歡迎。戴爾見到市場的需求巨大,於是在當地刊登廣告,以零售價的八五折推出他那些改裝過的電腦。不久,許多商業機構、醫生診所和律師事務所都成了他的顧客。

“我認為我絕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戴爾坦白地告訴父母:“我決定退學,自己開公司。”“你的夢想到底是什麼?”父親問道。“和萬國商用機器公司競爭。”戴爾說。“和萬國商用機器公司競爭?”父母聽了大吃一驚,覺得他太不自量力了。但無論他們怎樣勸說,戴爾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夢想。終於,他們達成了協議:他可以在暑假試辦一家電腦公司,如果辦得不成功,到9月就要回學校去讀書。

得到父母的允許後,戴爾拿出全部積蓄創辦了戴爾電腦公司,當時他才19歲。

他的公司第一個月營業額便達到18萬美元,第二個月達到26.5萬美元,僅僅一年,便每月售出個人電腦1000台。大學畢業的時候,邁克爾·戴爾的公司每年營業額已達7000萬美元。

發展到如今,戴爾公司是全球增長最快的計算機公司之一,全球雇員超過80000名。

因為不滿足於自己,才有追求,因為有不斷的追求,才有不斷的進步。有了這份自信與執著,我們才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實現人生的價值。

對事業懷有信心,相信自己,乃是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我們應該具備這樣的信念。

智豬博弈:免費不是永久的

【智豬博弈】小豬舒舒服服地等在投食處,而大豬不得不來回奔波於踏板和食物之間。

【適用場景】職場人士——績效與晉升,營銷人員——產品借勢與廣告借力,炒作者——借明星效應

在一個豬圈裏有兩頭聰明的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另一邊,會有一定量的食物掉下。兩隻豬要想獲得食物,就必須先去踩下踏板。

不過,因為踏板和食物存在一定的距離。如果有一頭豬去踩踏板,另一頭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落下的食物。如果小豬去踩動踏板,大豬會在食物掉下來後迅速將其吃完,小豬一點食物都得不到;如果是大豬去踩動踏板,小豬的食量和進食速度有限,大豬完全可以在小豬吃完食物之前跑過來爭吃剩下的食物。在這樣一種場景中,兩頭豬應該各自采取怎樣的策略呢?

這就是經濟學中著名的“智豬博弈”,說的也就是“搭便車效應”。兩頭很聰明的豬,為了吃到食物,會費一番腦筋。不過最終獲益的隻會是小豬,原因何在?對小豬而言,不管大豬踩不踩踏板,自己不去踩踏板總是最好的選擇。而大豬呢?它知道小豬是不會去踩踏板的,與其一起餓肚子,不如自己去踩踏板,總還能獲得食物。於是,主動去踩踏板成了大豬的唯一選擇。這就出現了同樣聰明的兩頭豬,卻有不一樣的付出:小豬舒舒服服地等在投食處,而大豬不得不來回奔波於踏板和食物之間。

“智豬博弈”這一經典案例早已擴展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麵。不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商業競爭中,特別是在當今的職場中,經常會有類似案例發生。在辦公室裏的人際衝突中,有一些人會成為不勞而獲的“小豬”,而另一些人充當了費力不討好的“大豬”。

小李所在的公司規模不小,部門卻隻有三個人。這三個人正好分為三個等級:部門經理、經理助理和普通員工。小李正好是那個經理助理,處於中間級別。

部門經理的任務是發號施令,上頭派下來的任務,他一般直接指派給小李做。而小李接到任務後,不放心給底下的小張做。小張的能力有限,很容易把事情搞砸,到時候自己沒法向經理交代。於是,最終的結果是,小李隻得把自己當三個人用,加班加點完成工作任務。

由於小李在部門表現最積極,慢慢地其他部門的同事也認識到辦事就找小李,甚至公司老板也直接給小李派任務。於是,小李桌上的文件越堆越高,一上班,他就忙得像個不斷打轉的陀螺。部門經理和小張則每天無所事事,樂得逍遙自在。

到了年底,由於部門成績出色,公司特別獎勵了4萬元,經理獨得2萬元,小李和小張各分得1萬元。小李想到自己辛苦了一整年,到頭來卻和小張拿得一樣多,心裏覺得很憋氣。但是,如果小李不拚命幹活,那他連這1萬元都得不到,因為指望經理和小張是得不到獎金的。思前想後,小李還得繼續當那頭辛勤的“大豬”。

“大豬”拚命幹活,“小豬”跟著拿獎金,這樣的事情在很多公司都有發生。“大豬”明知道“小豬”過的是不勞而獲的生活,也知道“小豬”是不會去主動完成任務的,為了不至於最後落得大家都沒“食物”吃,“大豬”總是會跳出來去踩那個踏板。

不過,工作中到底還得憑真本事、靠實力的。“小豬”們不勞而獲的日子雖然安逸,卻並不穩定。他們總得依靠“大豬”吃飯,心裏總是沒底的:萬一哪天,“大豬”一氣之下,跳槽走人,自己就得餓肚子了。再比如工作不再是團隊合作性質的,而變為側重獨立工作的任務,那“小豬”們可就成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先生”,再不能心安理得地坐等天上掉下的“餡餅”了。

在生活當中,“大豬”們付出了很多,雖然得到了回報,卻和付出不相當。而“小豬”們可以在短期內坐享其成,卻不是長久之際。在這個博弈之中,最有智慧的表現應該是既要做“大豬”,也要做“小豬”,做好兩角色交替的職場“雙麵伊人”,會獲得更輕鬆自如的工作和更幸福的生活。

杠杆效應:“經濟男”娶個“杠杆女”

【杠杆效應】找到一個支點,以較小的動力,去撬起自己所追求的大事物。

【適用場景】投資者——投資,金融家——金融市場,等等

有一天,古希臘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得對敘拉古的國王說:“如果給我一個立足的地方,我將移動地球!”國王一聽,感到非常吃驚,於是對他說:“好呀,那你給我表演一下吧。剛好那邊有一艘大船,隨便你用什麼工具和機械,隻許你一個人,把這艘船推下水吧!”

阿基米得叫工匠在船的前後左右安裝了一套設計精巧的滑輪和杠杆,並讓國王拉動一根繩索,隻見船慢慢地動起來,最終移到了海裏。岸上的群眾見此情景歡呼雀躍,國王也對阿基米得的才識另眼相看。

實際上,阿基米得利用的是杠杆原理。他設計了一套杠杆滑輪係統拉動了大船。杠杆原理告訴我們,動力臂大於阻力臂,就是省力杠杆。利用省力杠杆,我們可以十分輕鬆地處置數十倍,甚至數百倍於我們自身重量的物體。

阿基米得的杠杆原理後來被經濟學家所應用,成為“杠杆效應”。杠杆是一種用於投資的債務,當那筆債務用於投資,會加倍收益或是損失。

“杠杆效應”使投資者可交易金額被放大的同時,也使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加大了很多倍。但隻要我們有效地利用“杠杆”,就可以在付出少量努力的同時獲得豐厚的回報;反之,則可能終生勞碌,卻一無所獲。

一些看似平常的人,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一些被普遍認為能力較強的人,卻一生一事無成。其實,秘密就在於對“杠杆”的應用,對“杠杆”利用得好,就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如果放著“杠杆”不去利用,那麼走向成功的希望就將變得非常渺茫。

在網絡上,“杠杆女”指代“旺夫益子”的女人,她們有思想、有見解,利用自己的特長、優勢這個支點,將平凡的老公或者男友“撬”起來,助其成功。

2009年,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爆出冷門,做了二十年小弟的張家輝終於獲得影帝殊榮。和前幾任影帝相比,張家輝隻能算一個平民級小人物。可在他成功的那天,我們才猛然想起,原來他的身後還有個叫關詠荷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