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當年,香港無線當家花旦下嫁三線小生,關詠荷就像一根杠杆,將不被人看好的張家輝一步步地扶持著走上巔峰。關詠荷犧牲事業全力支撐著張家輝,雖對方十餘年來無任何起色,但她一直在在背後默默地支持著他。
這就是“杠杆”女的付出和最終的回報。要做到能“撬”起平凡的老公或是男友,“杠杆”女有三步要走:第一步就是挖掘挑選,一旦選中他,不管他現在處於什麼階段,都當他是“大器”。第二步就是平衡協調,犧牲自己,甘做隱形人。將曾經的光彩統統遮住,用自己的力量去平衡生活中每一個環節,幫助老公或是男友平穩地走向上升空間。第三步就是將對方送到一個足以令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如果沒有關詠荷,也許張家輝隻是一個普通的中年男人。他幸運地遇到了命運中的“杠杆”,成就了一番事業。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發揮“支點”和“力臂”的巨大作用創造自己的輝煌。
“米格-25”效應:一手爛牌也能打出好章法
【米格-25效應】事物的內部結構是否合理,對其整體功能的發揮關係很大。結構合理,會產生“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功效;結構不合理,整體功能就會小於結構各部分功能相加之和,甚至出現負值。
【適用場景】軍事家——軍事戰略布局,領導者——資源配置與戰略布局,個人——自身優勢的發揮,等等
恩格斯講過一個法國騎兵與馬木留克騎兵作戰的例子:假設騎術不精但紀律很強的法國兵,與善於格鬥但紀律渙散的馬木留克兵作戰。若分散而戰,三個法兵戰不過兩個馬木留克兵;若百人相對,則勢均力敵;而千名法國騎兵必能擊敗一千五百名馬木留克兵。
實際上,恩格斯講述的就是協調作戰的重要性。雖然馬木留克兵與法國騎兵各有長短,但在不同的要素組合下,最終的整體功效還是有著決定勝負的天壤之別。
其實,類似的故事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田忌賽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雖然田忌的三匹馬比齊王的都稍遜一籌,但由於孫臏所配置的方法不同,結果轉敗為勝。而孫臏也因為這次合理配置資源而得到齊威王的厚用,得到更寬廣的用武之地。可見,合理配置資源,權衡取舍的智慧對一個人的發展有多麼重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經濟學就是關於資源配置的學問,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作出最終合理抉擇,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但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用於滿足欲望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決定用什麼資源去滿足那些欲望,就是資源配置問題。資源配置的實質是權衡取舍,即在取舍之間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蘇聯研製生產的米格—25噴氣式戰鬥機,以其優越的性能而廣受世界各國青睞。然而,眾多飛機製造專家卻驚奇地發現:米格—25戰鬥機所使用的許多零部件與美國戰鬥機相比要落後得多,而其整體作戰性能達到甚至超過了美國等其他國家同期生產的戰鬥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設計時從整體考慮,對各零部件進行了更為協調的組合設計,使該機在升降、速度、應激反應等諸方麵反超美機而成為當時世界一流。
米格-25飛機因組合協調而產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一現象被後人稱之為“米格—25效應”。米格-25效應具體是指,事物的內部結構是否合理,對其整體功能的發揮關係很大。結構合理,會產生“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功效;結構不合理,整體功能就會小於結構各部分功能相加之和,甚至出現負值。
合理資源配置的情況隨處可見,每個人都會麵臨各種各樣的選擇,生活就是在不斷地“權衡取舍”。我們有買一套衣服的預算,但同時看中了兩套各具特色的衣服,究竟選擇哪一套?我們攢了一筆錢,準備添置新的家具,是買一套組合櫃呢,還是買一台錄像機?大學快畢業了,我們是攻讀研究生繼續深造,還是去工作賺錢?……做這些決策的過程其實就是“權衡取舍”的過程。有所得,必有所失。正因為這樣,我們在做權衡時才會感到為難。
但在選擇的過程中,也有一些規律可循:人們會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麵臨的選擇約束條件,以盡可能實現自己付出的代價最小化;每個人都會自然地作出趨利避害的決策,選擇可讓自己得到利益最大化的選項。
一般情況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手頭的資源越多越好,優秀資源越多越好,這樣的話,就可以付出很小的成本而獲得很大的收益。
成功不關乎經曆與資本,而是如何將自身的“爛牌”或“好牌”合理利用的過程。我們每個人也都希望自己天資聰慧、健康長壽、優秀卓越,就像每一個廚師都希望自己有天下最好的食材一樣。然而,好料並不一定就出好菜,更多時候,我們還得看廚師的手藝也就是將資源最優化配置的過程。自幼出眾的人有可能早早就江郎才盡,而沒有過人天資的普通小孩,甚至先天有缺陷的自卑兒童,最終卻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資源好不好,關鍵看利用。我們無須抱怨上天給我們的太少,而我們能做的,隻是將手上所有的資源——青春、才華、學識、相貌、人脈……以最佳的方式配置好。
沸騰效應:失敗離成功僅一步之遙
【沸騰效應】水溫升到99度,還不是開水,其價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度的基礎上再升高1度,就會使水沸騰,並產生大量水蒸氣來開動機器,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適用場景】所有人——對成功的堅持
神仙傳授釀酒之法給兩個凡人,叫他們選端午那天收割的稻子,與冰雪初融時高山流泉的水珠調和,注入千年紫砂土鑄成的陶甕中,再用初夏第一張看見朝陽的新荷覆緊,密閉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雞叫三遍後方可啟封。
這兩個人曆盡了千辛萬苦,總算找齊了所有的材料,把酒調和好並密封,然後潛心等待那注定的時刻。
終於等到第四十九天了。兩人整夜都不敢有片刻休息,急切地等著雞鳴的聲音。遠遠地傳來了第一遍雞鳴,過了很久,依稀響起了第二遍,第三遍雞鳴到底什麼時候才會來?其中一個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陶甕,卻驚呆了——裏麵是一汪水,像醋一樣酸,又像中藥一般苦,他失望地把它灑在了地上。
而另外一個人,雖然欲望如同一把野火般在他心裏熊熊地燃燒,讓他按捺不住想要伸手,但他還是咬著牙,堅持到了第三遍雞鳴後打開陶甕,一股清香撲鼻而來,他終於喝到了甘醇的美酒。
表麵上看,兩人釀酒的手法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隻在時間上——也僅僅是在時間上差了那麼一點點,不過一遍雞鳴而已。然而,卻正是這一點點的時間,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個故事和我們生活中的燒水原理如出一轍。水溫升到99度,還不是開水,其價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度的基礎上再升高1度,就會使水沸騰,並產生大量水蒸氣來開動機器,從而獲得巨大的效益。水的“沸騰效應”說明的是,成功也許就是努力堅持到最後一刻的韌勁;而失敗也許就是自身的惰性使然,其結果是一步之遙的缺失造就了偉大與平庸的差距。
與此類似的還有一個阿拉伯寓言,一個主人擁有一隻聽話的老駱駝,他想知道這個駱駝能承載多少稻草。於是他就開始往駱駝身上放稻草,不斷地加,不斷地加,老駱駝都沒有垮。他把所有的稻草都放了上去,隻差最後一根稻草,老駱駝依然站著一動不動。主人把最後一根稻草輕輕地放到了駱駝身上,然而,沒想到就是這一根稻草,壓倒了那隻老駱駝。
後來英語中有一句諺語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用來指事情發展已經到了極限的臨界點,再增加任何一點點的因素就會使之崩潰。
經濟學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概念,叫“邊際”。邊際,在經濟學中指每一單位新增商品帶來的效用。邊際效用指滿足人的最後的也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單位的效用,邊際成本指每一單位新生產商品的成本,邊際收益指從每一單位新增商品中得到的新增效用。
邊際看起來或許隻是很小的一個部分,但他的作用卻不可忽視。很多事情起決定作用的或許不是之前的大部分,而隻是最後的關鍵一點。
當然,在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麵麵,都可以看到和燒水一樣道理的“沸騰效應”。職場麵試在最後一關被PK出局,多年愛情馬拉鬆卻止於步入婚姻殿堂之前……無不是差那最後的1度就修成正果,然而,卻前功盡棄。中國那句老話,“行百裏者半九十”,為“沸騰效應”作了最好的注解。
隻差1度,看起來是個小問題,卻決定著很多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