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效用與幸福
邊際效用理論:欲望越多越不幸福
【邊際效用理論】是指一個人連續消費某種物品時,隨著所消費的該物品的數量增加,其總效用雖然相應增加,但物品的邊際效用(即每消費一個單位的該物品,其所帶來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遞減的趨勢。
【適用場景】理解幸福
一個農民獨自在原始森林中勞動和生活。他收獲了五袋穀物,這些穀物要使用一年。他是一個善於精打細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使用每袋穀物的計劃。
第一袋穀物為維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維持生存之外來增強體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穀物來飼養雞、鴨等家禽。他愛喝酒,於是他將第四袋穀物用於釀酒。對於第五袋穀物,他覺得最好用它來養幾隻他喜歡的鸚鵡,這樣可以解悶兒。顯然,這五袋穀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數字來表示的話,將維持生存的那袋穀物的重要性可以確定為1,其餘的依次確定為2、3、4、5。現在要問的問題是:如果一袋穀物遭受了損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麼他將失去多少效用?
這是19世紀80年代著名的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在其於1888年出版的《資本實證論》中為論述“邊際效用”時講的一個故事。
故事中的這位農民麵前唯一合理的道路,就是用剩下的四袋穀物供應最迫切的四種需要,而放棄最不重要的需要。而最不重要的需要,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邊際效用最低的部分。
龐巴維克發現,邊際效用量取決於需要和供應之間的關係。要求滿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強烈,可以滿足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麼得不到滿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邊際效用就越高。反之,邊際效用和價值就越低。
古時候有一個進京趕考的書生,在肚子餓得咕嚕直叫的時候買了五個燒餅。當他吃到第五個燒餅時,感覺到肚子飽了。這時他突然有所悟,後悔地說:“早知吃這個燒餅就能飽,我何必吃前麵那四個呢!”
按照書生的邏輯,肚子是因為吃第五個燒餅飽的,前四個燒餅都白吃了這個故事之所以可笑是因為書生不明饑餓效應的道理。饑餓效應源自書生吃大餅的笑話,而在經濟學上,就是我們常說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用邊際效用遞減來解釋吃大餅的效應,即當一個人極度饑餓時,第一塊大餅帶來的滿足程度是極大的,第二塊、第三塊餅帶來的滿足感顯然不如第一塊。當這個人對食物的欲望完全得到滿足後,再增加大餅的消費反而會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此時,邊際效用為負。
邊際效應是指消費者在逐次增加一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其應用非常廣泛,例如,在餐館裏吃飯時,我們吃頭兩個菜印象很好,甚至是讚不絕口,可越吃越平靜,直到吃完了這頓飯,開始轉讚美為責備挑剔,甚至還會說:“這家餐館的水平也不過如此”之類的話。實際上都是邊際效應在作怪,正如人們常說:“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經濟學家認為,人之所以執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為幸福能給人帶來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農夫擁有的五袋穀物,就好像是幸福能為我們帶來的不同層級的效用——有健康,有美食,也有精神的享受。我們追求幸福其實也就是為了追求需求的滿足,幸福效用的實現。不過,幸福終究無法避免邊際效用遞減的影響,好不容易實現的幸福很快就會讓人不滿足,追求幸福的道路也因此注定永遠沒有盡頭。
常言道:“年吃年穿就是好日子。”但是,平淡的年吃年穿的幸福感很容易引發邊際效應遞減。人們開始覺得不滿足,要追求更高的享受。所以,沒錢的總認為有錢的好,而有錢的又開始懷念白手起家時候的甜蜜。不知滿足的人們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
其實,換一種心態,適當降低自己的欲望,我們就能夠知足常樂。
貝勃定律:意識不到自己的幸福
【貝勃定律】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的砝碼,在左手上先放305克的砝碼,開始不會覺得有多大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覺到重了。
【適用場景】商家——定價,談判——和解條件,個人——對人際關係的理解
有兩對具有大體相同的成長背景、年齡階段和交往過程的戀人,恩愛非常。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對戀人中的男孩,每個周末都給自己心愛的姑娘送一束紅玫瑰;而另一對戀人中的男孩,平時不太送花,一年中隻在情人節那天向自己心愛的姑娘送去一束紅玫瑰。
由於兩個男孩的送花頻率和時機不同,導致了結果截然不同:
那個在每個周末都收到紅玫瑰的姑娘,表現得相當平靜。盡管沒有大的不滿意,但她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我看到別人送給自己女友大把的‘藍色妖姬’,比這普通的紅玫瑰漂亮多了,心裏真是很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