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個隻在情人節接到紅玫瑰的姑娘,當手捧著男朋友送來的紅玫瑰花時,表現出了被嗬護、被關愛的極度甜蜜,隨後竟然旁若無人、欣喜若狂地與男友緊緊擁吻在一起。
這兩對戀人中的女孩,雖然都在情人節那天收到了愛的玫瑰,但每個周末都收到紅玫瑰的姑娘對此已習以為常,隻有收到比紅玫瑰更特別的禮物才能感受到驚喜。而那個隻在情人節收到紅玫瑰的姑娘,紅玫瑰對其而言已經足夠特別了。觀察到這一現象的學者將此歸結為“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來源於著名心理學家貝勃做過的一個實驗: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的砝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並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覺到重。也就是說,原來的砝碼越重,後來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
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比如,5毛錢一份的晚報突然漲了5塊錢,那麼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無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萬的房產也漲了5塊,甚至500塊,你都會覺得價錢根本沒有變化。在人類的感情中,交往已久的戀人會抱怨對方沒有剛認識時對自己好了;在公共汽車上,當陌生人給你讓座時會非常感激,而當親近的人讓你坐時卻感覺理所當然;一些餐館在正式開業前總是先試營業幾天看顧客的反映情況再作調整………這是因為人們心理都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一旦適應某種定式,就會對此習以為常,如要改變這種定式,必須花費比最初更大的刺激力。正如我們總抱怨生活中的幸福程度太低一樣,很多時候是因為在得到時不懂珍惜,而失去時才後悔不已。
一個女孩和母親吵架賭氣離家。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很餓了,她才來到一個麵攤,卻發現忘記帶錢了。好心的麵攤老板免費煮了一碗麵給她。女孩感激地說:“我們不認識,你居然對我這麼好!可是我媽媽,竟然對我那麼絕情……”麵攤老板說:“我才煮了一碗麵給你吃,你就這麼感激我,你媽媽幫你煮了十幾年的飯,你不是更應感激嗎?” 女孩一聽,整個人愣住了:“是呀,媽媽辛苦地養育我,我非但沒有感激,反而為了一件小事,就和她大吵一架。於是,女孩鼓起勇氣,踏上回家的路。快到家門時,她看到疲憊、焦急的母親正在四處張望。
故事中的女孩因對母親的關愛習以為常,從而對母親的期望值不斷提高,當母親稍有不合自己心意時就惡語相向。對於麵攤老板,女孩原本沒有抱多大的期望,因此,他的一點點幫助,都令女孩感動不已。
聰明的人會利用貝勃定律為自己減輕做事的阻力。例如,商家在調整產品價格時總是先小幅度上漲,當人們逐漸接受以後再大幅提升價格。一般有經驗的談判專家都是在談判臨近結束時才提出一些棘手的條件,而對方被一開始的優厚條件所誘惑,也就不怎麼在意後來才知道的那些缺點了。
貝勃定律告訴我們,要懂得珍惜自己的點滴所得,善待身邊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事實並沒有發生改變,變的是我們自己的感覺,是我們不斷提升的欲望。我們的感覺很敏感,卻也逃避不了惰性。深諳貝勃定理的人,或許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夠生活得幸福,但一定能夠生活得更釋然。
需要層次定律:幸福是無止境的
【需要層次定律】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需要,在低層次的需要被滿足後,很快會有更高層次的需要。
【適用場景】所有人——看待幸福的心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出,人的需要都有輕重層次,某一層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另一層需要才出現。馬斯洛認為,在特定時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滿足,那麼滿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滿足其他需要更迫切。馬斯洛將需求劃分為五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需要,在低層次的需要被滿足後,很快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這與經濟學家的邊際效應遞減理論可謂殊途同歸。經濟學家也認為,人的某一個需求得到滿足後,很快就會發生邊際效應遞減,此時,隻有新的需求才能帶來更高的效用。
李剛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偏僻的山區鄉政府工作。他知道自己沒有什麼社會背景,所以工作格外賣力。
兩年後,縣長下鄉,看中了這個踏實肯幹的年輕人,調任他為自己的秘書。
可還沒來得及興奮,李剛就發現,政界競爭激烈,明爭暗鬥,他的壓力比在鄉下時更大了,工作也越加踏實努力。
兩年後,縣長榮升到市裏任職。李剛的努力縣長也看在眼裏,把他安排到市政府一個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