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交朋友不能看成是一件簡單的事。人人都希望結交好朋友,但這隻是願望,需要你在結交朋友時認真觀察,切不可粗心大意,這不是對朋友的不信任,相反,這是一種十分負責的行為。不然的話,也許因為你一時不慎結交了壞朋友而造成終身遺憾,而且一旦造成不良後果,則是無論如何也挽救不回來的。像故事中的韓某就是誤會了李剛對他的“友情”,對李剛出手闊氣十分羨慕,因此,才放棄自己的職業原則去換取所謂“美好的生活”,最後身陷囹圄,讓他追悔莫及。這都是闊朋友給他惹的禍。
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要和他人進行各種各樣的交往,在交往之中就不可避免地有親疏遠近之分。來往頻繁,相互感情比一般人親近,互相幫助較多的人就有可能發展為朋友關係。由於人們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所以朋友有許多種類型。正所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人都希望能夠交上知心朋友,知心是重要的,你知道我的思想,我知道你的想法,互相關心、共同進步,這是知心朋友交往的主要內容。但是,所謂的知心朋友,他還必須是善良、坦蕩、無私的,如果所結交之人品行不端,即使他對你再好也是不能交往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在各方麵的交往也變得十分頻繁、複雜,在結交朋友的數量、質量等方麵你也要慎之又慎。
也許你需要朋友,你盡管去結交,但你必須知道:你為什麼要結交朋友?需要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如何選擇朋友?在結交朋友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哪些問題?隻有這樣,你才能保證所結交的朋友對你會有所幫助,不至於因擇友不慎而招致麻煩和災難。
正因為人們所結交的知心朋友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交友時必須注意擇友。
對
那些有目的的朋友我們要有距離地交往。可是,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幾人?知心不知心,隻有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與時間才能看得出來。例如,在順境時,幾乎人人都樂意做你的朋友,願意錦上添花,稱讚頌揚你;當你在逆境時,能夠做到雪中送炭的人恐怕不多了。“門前冷落車馬稀”,就是這種情況的生動寫照。可是無論怎樣評價,其中都有擇友不慎,誤把一般朋友作知己的因素,像韓某那樣後悔都晚了。
一句箴言:猛然冒出來對你出手闊綽的好友,一定有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與自己有相同經曆也未必證明他就是好人
相同的人生經曆不能證明一個人的品質,相反,我們倒要提防那些用相同經曆來與我們套近乎的人。
劉先生曾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退伍後到一家外貿公司工作,憑著自己的勤奮好學,沒過幾年便成為業務骨幹。後來,他辭職創辦了一家公司,憑著自己的經驗和戰場上那種奮勇拚搏的精神,他在商場上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擁有幾百萬的固定資產。1995午,劉先生的一個老客戶(也是一家公司)要搞融資租賃,請求劉先生提供擔保。劉先生做事嚴謹,對生意上的事一向以穩重著稱,盡管是老客戶,他也按照慣例審查該客戶與租賃公司的合同以及該客戶的營運狀況,審查後覺得並沒有什麼把握,準備婉言回絕。
一天,該客戶又派了公司的一名業務主管人員前來商討此事。初次見麵,兩個人互相介紹,劉先生得知該人姓胡,胡某忽然說:“我覺得你的名字很耳熟,你是不是某某部隊的?”劉先生道出了自己曾在某部隊當兵,並參加過自衛反擊戰,胡高興地叫起來:“哎呀,你是一班的,我是二班的,我說怎麼覺得眼熟呢!”話題一發不可收拾,兩人似乎又回到了那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的戰場,劉先生也回憶起胡某曾是一次戰役中的突擊隊員,作戰勇敢,還曾負過傷。兩人越談越投機,儼然又恢複了當戰士時的豪爽,於是劉請客,邊吃邊聊。
漸漸談起擔保的事,胡某向劉先生解釋了一些他認為有疑問的地方,並保證該公司的信譽絕對沒問題,資金隻是暫時周轉不過來,絕對不會連累對方的。劉先生正處在興奮之中,對胡某的話深信不疑,也未作進一步核查,就在擔保合同上簽了字。其實,胡某所在公司已經資不抵債,簽訂這個合同,就是為了騙劉先生公司的錢。而胡某所在公司財產已所剩無幾,根本無法追償。
劉先生悔恨不已,一個“戰友”毀了他十幾年的苦心經營。戰友本是偉大而崇高的字眼,尤其是經過戰火洗禮的戰友之情非同一般,應該是始終不渝、終身難忘,是仁義道德的最高表現。胡某這種人何能論友情?
人們不難總結出:即使真正一同經曆過某些事情的人,也未必都是值得信賴的。如果你以為原來的朋友就永遠是朋友。那就錯了,隻有兩人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那時才能成為朋友。沒有利益可取的時候,很少有人會真正犧牲自己去為你兩肋插刀的。所以才會在特定環境、特定時間保有某種比較純潔的關係。可一旦特定的環境和條件消失,友誼的純潔就隻能永遠封存在心中了。
渴望友情,渴望理解與支持,是人的天性。也正是因為大千世界的誘惑太多,人們自己大多很難不為金錢、地位所動,所以才更渴望或者說希望別人也能不為所動。正因為純真的友情幾乎成了奢侈品,所以人們更希望能得到它,甚至有意自己美化某種關係,並升華為友誼,從而輕易地相信它。最典型的是同學關係、戰友關係等。
無論你新接觸哪一種群體之中,都要“多聽、多看、少說”為佳,因為初來乍到你並不明白這
個群體的利益分配情況,容易成為某個利益集團拉攏或排斥的對象,稀裏糊塗地作了別人利用的工具。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與人之間共同擁有同樣的體驗或秘密,能加強彼此的關係,更能強化親密和信賴的程度。人所共有的體驗愈是特別,愈能讓當事人擁有同伴意識。譬如“戰友”這個詞,對於某個時代或者某個特定環境的人而言,是會有他人所不能體會的特殊感情,隻要說一句“我也是某某部隊的”,就可讓初見麵的對方倍加信任,因為它確實能讓人回憶起戰場上或某次搶險中戰友們同在生死線上浴血奮戰的情形。又如許多人都認為同學的友誼是最真誠的,走出校門踏進社會之後,如果初次見麵的人得知彼此是校友、學友,都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親切感,因為昔日美好的校園生活能讓人回憶起當初的浪漫、純真,由於懷念過去而認同了麵前的人。
一句箴言:經曆是財富,但對不同的人來說財富的力量就不同。
小人離間會讓你死得不明不白
不管你武功蓋世,亦或是仁服眾人,麵對小人的離間之計,都要小心應對,不是因為小人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他往往處在最有威脅的人身邊。
挑撥關係通常是伴隨著利益衝突而實施的,而離間者往往又是被離間者發生矛盾後的直接或間接受益者。
愛挑撥關係的人,他總是用這種小伎倆達到目的,而不是公平競爭。
戰國時,楚昭王即位,以囊瓦為相國,和疰宛、鄢將師、費無忌同執國政。
是年,疰宛出征吳國,大獲全勝,俘獲兵甲無數。昭王大喜,將所獲兵甲賜一半給他,每事必和他商量,因此寵幸無比。
費無忌心生妒忌,和鄢將師一起設計陷害他。費無忌對囊瓦說:“疰宛有意請客,托我來轉報,不知相國肯降臨否?”
囊瓦立即回答:“既然相請,哪有不赴之理?”
費無忌又去對疰宛說:“相國早有意在貴府飲杯酒,大家快樂一下,不知你肯做東否?現托我來問一問。”
疰宛不知是計,答應說:“我是他的下屬,難得相國看得起我,真是榮幸之至!明天好了,我當設宴恭候,請你先去報告!”
費無忌又問:“既然相國要來,你準備送他什麼禮物?”
“你倒提醒我了,”疰宛說,“也不知相國喜歡什麼?”
“據我所知,唔——”費無忌故意停頓了一下才說,“他身為相國,女子財帛不稀罕了。惟有堅甲利兵,他最感興趣,平日也對我暗示過,他很羨慕你分得的一半吳國兵甲,要來你家赴宴,無非是想參觀一下你的戰利品罷了!”
疰宛信以為真,果然準備好兵甲,並依費無忌所言放在門內,想給相國以驚喜。
第二天,就在囊瓦準備動身啟程去赴宴時,費無忌對他說疰宛有殺機,相國將信將疑,但還是對費無忌說:“好!你先去看看吧!”
費無忌出去在街上胡亂轉了個圈,踉踉蹌蹌地跑了回來,一撞一跌的,喘息未定,氣急敗壞地說:“幾乎誤事!我已探聽明白了,疰宛這次請客,欲置相國於死地。我見他門內暗藏甲兵,殺氣騰騰的,相國若前去,一定中他的計。”
囊瓦一聽,心裏猶豫起來,說:“我和疰宛平日並無過節,他斷不會這樣。”
費無忌侃侃而談,漸漸把囊瓦的思緒打亂了,但囊瓦還是不大相信,便另派心腹去疰宛家裏打探個明白。
那心腹回來報告,說是確有其事,門內果然伏有甲兵。囊瓦聽後雷霆大發,立即叫人去請鄢將師,告訴他這件事,並問他如何處置。
鄢將師早已與費無忌串通好,遂添油加醋地說:“疰宛想造反,並非一天了,他和城內三家大族夥同一黨,正想謀奪國政,還幸今日發覺得早,再遲就後悔莫及了。”
“真可怒也!”囊瓦把桌案一拍,“我非宰了他不可!”
當即奏請楚王,命鄢將師圍了疰宛的家。疰宛這才知道自己中了費無忌的奸計,欲哭無淚,含冤莫辯,遂長歎一聲,拔劍自刎。
在與他人發生衝突和矛盾時,一定要冷靜分析矛盾的緣由,警惕離間小人乘虛而入,要以大局為重,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盡快理清思路,消除矛盾。
人世間,絕大多數人是真誠和善良的,但也確有一些虛偽和刁滑的醜類。那種為了個人的私利而在同事之間施用離間之術,借以挑撥離間彼此團結的齠齪之輩,就是這些無恥醜類的一種。
在日本曆史上身為攝政大臣的豐臣秀吉,其權勢達到了登峰造極、不可一世的地步。這種人
還有什麼別的物質需求?然而有些事卻能體現出他和一般人有同樣的欲望。有一天,他聽說鬆蘑獲得了好收成,不知出於什麼動機,他突然提出要去親自采集鬆蘑。家臣們聽後,甚是為難,因為時令早已過,鬆蘑早被采光了。怎麼辦呢?家臣想了個主意:頭一天晚上,他們在一片地裏到處插上鬆蘑。第二天,秀吉來采,一看鬆蘑滿地,讚歎道:“太好了!多麼令人陶醉的一片鬆蘑啊!”這時,有個投機鑽營的家臣悄悄向他告密:“殿下,他們騙你哪!那些鬆蘑是昨天夜裏才插上的……”周圍的家臣一看有人告密,頓時嚇得麵色蒼白,魂不附體。他們知道,秀吉這個人對不忠誠的人向來是嚴懲不貸,有時還會動用酷刑、殺頭。可是這回,秀吉卻轉身對大家笑著說:“剛才,我已經看出了這片鬆蘑長得奇怪,可這是大家為了滿足我的願望而表示的一片心意。看到好久沒有看到的鬆蘑,勾起了我對往昔農村生活的懷念,我很高興!為了表示我的謝意,這些鬆蘑大家拿去品嚐吧!”
秀吉是明智之人,他沒有被挑撥者所左右,反而領受了大家的善意及良苦用心。愛挑撥關係的人總是特別善於見縫插針,恨不得早一點致別人於死地。
愛挑撥關係的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甚至會造謠生事,態度惡劣而卑鄙。
他們往往是利用人們的輕信和多疑達到他們的企圖。
日本某玩具公司總裁一日突然臥病不起,一連幾天沒來上班。正趕上這個時期公司的經營狀
況相當糟糕,有些心懷叵測的人乘機造謠說:公司由於經營不善,已經麵臨倒閉破產的危險,總裁都不想幹了,他要辭職。這個謠言使得員工人心浮動,紛紛外出另謀出路,銷售與生產因此急劇下降。公司一位副總裁召開了全公司大會,向員工們介紹了總裁的病情,公司的收支情況,但是員工們仍是將信將疑。
這時,另一位頗富公關經驗的副總裁出麵了,他立即把員工心目中的“領袖”人物找來,首先聽取了他們的想法,然後組織他們去醫院了解總裁病情,再請他們審閱公司各種經營生產報表。“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如此坦誠的行動,折服了員工心目中的“領袖”。不久,謠言便平息下去了,從而挫敗了那些企圖借此搞垮公司的人的陰謀。
一句箴言: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是人的舌頭,它可以指鹿為馬,也可以顛倒黑白。
工作中的好心人未必有好心腸
對你和顏悅色、笑臉相迎的人未必有心對你好,俗語說“會咬人的狗從不叫”。
〖
HT〗
喬治?凱利和鮑爾同在愛德爾大酒店餐飲部掌廚。鮑爾在公司人緣極好,他不僅手藝高超,且總是笑臉迎人,待人和氣,從來不為小事發脾氣,和同事和諧相處,樂於幫助別人。同事對他的評價很高。都稱他為“好心的鮑爾”。
一天晚上,喬治?凱利有事找經理。到了經理室門口時,聽到裏麵正在說話,並且依稀有鮑爾的聲音,他仔細一聽原來是鮑爾正在向經理說同事的不是,平日裏很多小事都被鮑爾添油加醋地說,像湯姆把餐廳的菜單拿給他做餐館生意的叔叔啦,還有瑪麗平時工作不認真,好在工作時間給朋友打電話,並且還說到自己的壞話,借機抬高他本人。喬治?凱利不由心生一陣厭惡。
從此以後,喬治?凱利對於鮑爾的一舉一動,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厭惡和排斥感,無論他表演得多好,說任何好聽的話,喬治?凱利都對他存有戒心。同事也從喬治那裏看出些什麼,對鮑爾也敬而遠之了。
辦公室裏的人際關係錯綜複雜,沒有一雙“慧眼”是不可能很好生存的。在強敵如林的競爭者當中,不乏冷若冰霜的自私者、趾高氣揚的傲慢者,但更可怕的是笑裏藏刀的“好心人”。這些好心人往往有著不錯的人緣,很好的口碑,能夠在各種大事小情裏發現他們的身影,他們往往口蜜腹劍,戴著友善的麵具,贏得上司的信賴和同事的敬重,卻在背後幹著損人利己的勾當。他的可怕之處在於讓你找不出誰是使你蒙受不白之冤的幕後黑手,誰讓你置身於不仁不義的兩難境地,分不清誰是敵、誰是友。因此,隻有擦亮雙眼,提高警惕,仔細觀察,謹慎處世,那麼無論多麼狡猾的“好心人”,終有一天會露出尾巴,現出原形的。
對於在辦公室叢林中生存的雇員們,職場的遊戲規則告訴我們:這裏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當我們被別人的花言巧語、阿諛奉承所蠱惑時,千萬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提高我們對事情的分析識別能力,並不是每一個對你橫眉冷對、不慍不火的人都是你的敵人,也並不是所有對你熱情周到、稱兄道弟的人都是你的朋友。
在工作中,有一種人整天麵帶笑容,見人十分客氣,表現得特別友好。暗地裏,卻使出手段造你的謠,拆你的台。這種戴著麵具的“好心人”,往往容易讓你吃了虧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因為許多人壓根兒就不知道這一巴掌正是他打來的。所以,此類人看來異常謙卑恭敬,禮貌周到,且熱情友善絕不難於相處。新職員往往有如沐春風之感,可是背後他做的事你就一無所知,即使開懷暢飲後他們也難有半點口風露出。這種人通常會在任何時間、場合、處境,麵對任何人物,都會笑麵迎人,親熱非常,原因是笑對他來說是一種工具,一種與人溝通的媒介,故眼神往往能與說話相配合,以達到其個人不可告人的目的。
對這種戴著麵具的“好心人”,一定要特別當心。這類“好心人”的特點是,上下班總是主動和你打招呼,表現出過分的熱情,甚至對你稱兄道弟。為了博取你的歡心,往往他還會順著你的話滔滔不絕地說下去。
另外,這種人如果和同事發生了利害衝突,他真的會不顧一切地去爭取他那一份微小的利益。這時候,他的偽善麵具自然就會脫落,露出真實的麵目。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與人相處不能隻注意表象,也不能僅從某事來判斷一個人。很多偽善和假象常欺騙我們的眼睛,我們隻有仔細觀察,多方求證,時間長了才能看清一個人的真麵目。在此之前,待人接物,一定要加倍小心,謹防職場上的“好心人”。
我們對於戴著麵具的“好心人”的認識的確需要一個過程。要在觀察、了解中分析,才能揭開他的虛假麵具,使他的真麵目暴露在眾人麵前。進而,在心理增設一道防線,防止他對自己造成傷害。
你要小心提防,千萬不能把他們當成知己好友,而把自己的心事輕易地告之。否則,不但會惹來對方的輕視,還會成為別人的笑柄。同時,你也不能得罪他,因為,如果引起他的反感,他對你的評價就會影響周圍人對你的印象,那你不就是自討苦吃嗎。當然,隻要留心觀察,同事中的這類人還是不難辨認的。
一句箴言:看一個人不但要從他的語言,更要從他的行為來判斷。
特別能忍讓的人很危險
能夠忍耐常人所不能忍之事的人,將來一定會圖機報複,不可不小心防範。
1805年奧斯特利茨戰役和1807年弗裏德蘭戰役中,俄軍被法軍打得大敗,實力大大減弱,剛登基的亞曆山大一世為重整旗鼓,與拿破侖展開了新的較量,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使用了新的“壯舉”,卑躬屈膝地討好對方,處處表現出退讓的姿態,以屈求伸。
1808年,拿破侖決定邀請亞曆山大在埃爾特宮舉行會晤。這次會晤,是拿破侖為了避免兩線同時作戰,用法俄兩國的偉大友誼來威懾奧地利。
亞曆山大認為目前俄國的力量不足對抗拿破侖,還必須佯裝同意拿破侖的建議,並向他“獻媚取寵”,
爭取準備的時間,妥善做好準備,時機一到,就從容不迫地促成拿破侖垮台。
有一次看戲,當女演員念出伏爾泰《奧狄浦斯》劇中的一句台詞,“和大人物結交,真是上帝恩賜的幸福”時,亞曆山大一臉真誠地說:“我在此每天都深深感到這一點。”這使拿破侖非常滿意。
又一次,亞曆山大有意去解腰間的佩劍,發現自己忘了佩戴,而拿破侖把自己剛剛解下的寶劍賜贈給亞曆山大,亞曆山大裝作很感動的樣子,熱淚盈眶地說:“我把它視做您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將永不舉劍反對您。”拿破侖對他也徹底消除了戒備。
1812年,俄法之間的利益衝突已經十分尖銳,這時亞曆山大認為俄國已做好準備,於是借故挑起戰爭,並且打敗了拿破侖。
亞曆山大總結經驗教訓時說:“拿破侖認為我不過是個傻瓜,可是誰笑到最後,誰就笑得最好。”亞曆山大偽裝自己,使拿破侖放鬆了警惕,又暗中壯大自己的勢力,最終打敗了對方。拿破侖被亞曆山大“忍讓”迷惑了,終於失掉了自己的帝國。
在很多時刻,忍讓並非是出自真心,而是在暗中積蓄力量,如果你沒有看到它背後的企圖,到時,吃虧的一定是你。
“忍耐”可以讓權力轉換在瞬間完成,那些看似波瀾不驚的退讓會使你在幾個回合之後,失掉自己的優勢。
在中世紀的歐洲,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君權神授,神權高於君權。
1076年兵荒馬亂時,德意誌帝國皇帝亨利與羅馬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最
後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
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格裏高利則針鋒相對,在羅馬拉特蘭諾宮召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要在其他國家掀起反亨利浪潮。
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挑戰。
亨利麵對危局,被迫妥協,1077年1月,他身穿破衣,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懺悔請罪。
格裏高利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隻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飛,地凍天寒,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整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寬恕了他。
亨利恢複了教徒身份,保住了帝位。當他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將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消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求報跪求之仇。在亨利的強兵麵前,格裏高利棄城逃跑,客死他鄉。
這裏我們看出亨利“含辱負屈的卡諾莎之行”是別有用心的。在他與教皇對峙、國內外反對聲一片,特別是內部群雄並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他利用苦肉計取得和解,贏得喘息時間,然後重整旗鼓,再和教皇較量。教皇沒有看到他的險惡用心,最後客死他鄉。
一時的“胯下之辱”或者表麵的“負荊請罪”都會讓我們以為對方有真心誠意,但實際上,會咬人的狗都是不叫的,大多能忍奇辱之人,日後必有過人之處。這是我們最應該防範的。
一句箴言:能夠忍受奇恥大辱的人,內心或極凶惡或極寬闊,不可等閑視之。
是非的渾水蹚不得
同事、上下級之間的是非最好離自己遠一些,不然,常在河邊走,難免不濕鞋。
〖H
T〗
在職場上,同事之間存在競爭的利害關係。追求工作成績和報酬,希望贏得上司的好感,獲得升遷,以及其他種種利害衝突,使得同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種緊張的競爭關係。而這種競爭往往又不是一種單純的真刀實槍的實力的較量,而是摻雜了個人感情、好惡、與上司的關係等十分複雜的因素。實際上,這也是一種“運動會”,表麵上大家同心同德,平平安安,和和氣氣,內心卻可能各打各的算盤。
例如,兩位經理大鬥法,你是中間人物,應該如何應付呢?
最大的可能性是,兩人都希望拉攏你,卻又不能太露骨,在言詞上表達,或在工作上給你甜頭,聰明的你當然明白其用意。但同時,你不可能一直裝蒜下去,必然要表明立場,否則會被視為兩麵派,那就更不妙了。
同事之間紛爭會有各種各樣雞毛蒜皮的事情發生,各人的性格優點和缺點也暴露得比較明顯。每個人行為上的缺點和性格上的弱點暴露得多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瓜葛、衝突。這種瓜葛和衝突有些是表麵的,有些是背地裏的;有些是公開的,有些是隱蔽的。種種的不愉快交織在—起,便會產生各種矛盾。在單位,待人刻薄和熱衷於算計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樣的人越多,人際關係就越複雜。
在同事之間,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或明或暗的競爭。表麵上可能相處得很好,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有的人想讓對方工作出錯,自己可有機可乘,得到老板的特別賞識。
同事之事傳播流言蜚語,是帶有很大危害性的,它能蒙蔽一些人,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甚至會妨礙前途。
有位女孩叫潔。有一天,她受到上司王科長的熱情邀請,一同前往公司附近的咖啡廳裏喝咖啡。
他們坐在咖啡廳裏,一邊喝咖啡,一邊天南海北地閑聊起來,不知不覺,話題開始扯到了潔的同事李小姐。
“啊,李小姐嗎?她好漂亮啊!經常穿著時髦的衣服,真叫人羨慕啊。”
“那是當然,因為李小姐領的是高薪!”王科長突然道出原委。
原來,這家公司采取的是年薪製,每個員工的年薪是根據每人的工作表現與公司簽訂的合同而確定的。這點潔自然也清楚,但她一直認為同事間的差別不應該太大,現在突然從王科長口裏聽說李小姐的工資很高,自然心裏不太舒服。她問道:“真會差那麼多嗎?”
“是呀,比你的年薪多上萬元呢!”王科長說得更具體了。
第二天,潔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她的同事們,大家聽了當然不服氣,於是,就一起開始嘲笑起“高工資”的李小姐來,甚至不同她來往,將她孤立了起來。這樣,李小姐不得已隻好辭去了工作。
事實上,李小姐的年薪與潔相差並不大,隻是因為她曾經向科長提過意見,以致科長
懷恨在心,所以就想出了這麼一個詭計,借潔小姐的嘴孤立李小姐,最後將她逼走。
等到潔知道事情的真相後,已為時太晚,因為自己已被人家利用,當槍使了。不僅如此,潔還得了一個喜歡散布流言蜚語的“壞女人”的綽號。
聰明的人,很看重自己的利益,如果和自己無關,就算天崩地裂也和自己沒關係。對別人之間的是非恩怨和各種鬥爭,一定要遠遠離開。無論對同事還是上司都應做到不趟渾水,不急於表態。
一句箴言:是非,永遠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
警惕別人對你的讒言
讒言大多是在領導和上司麵前所說的毀謗他人的話或挑撥離間的話。
讒言對每個人在自己事業上的發展所構成的危害最直接、最明顯,也最隱蔽。
讒言往往比其他流言蜚語更具摧毀力。有些人一生懷才不遇或在事業上屢遭坎坷和失敗,很多時候就是由於在關鍵環節上受到了讒言的戕害,並且終其一生都不知道所進讒言者是何人,抱恨終身。
那讒言一般又是何人所進呢?這個問題既複雜又簡單。說其複雜,是因為說讒言者大都具有兩
麵性。他們表裏不一,臉上掛著迷人的微笑,心中卻暗藏殺機;明裏一盆火,暗裏一把刀。
他們表麵上對上司極為忠誠,隻要有利而無害於自己的事情,他們總是會盡力向上司彙報,給上司一種說話可信,處世圓滑和辦事幹練的良好形象。
唐朝李林甫的詭計多端是出了名的。他為了取得皇上信任,不惜用詭計害人。有一天,他對
丞相李適之說:“傳言華山有金礦,您應該向皇上彙報此事。”忠誠老實的李適之就把此事彙報給皇上。皇上聽後自是高興,就此事的真偽詢問當時分管全國物產的李林甫,李林甫倒也沒否定此事,謙卑地對皇上說:“此事乃我分內之事,之所以沒有向皇上彙報是因為華山為吾皇龍脈所在,恐開采有礙萬代基業。”皇上一聽頗為感動,“遂重之”。李林甫一箭雙雕,既陷害了丞相,又標榜了自己,果然不久後皇上就提升李林甫為“忠誠幹練,為能士之才”的丞相。
正是由於上司有這種印象,當有的人為維護自身利益而處心積慮地去損害他人利益時,所說的每一個字,上司也都習慣性地如聽真話一般聽進去了。更何況,說讒言者讒傷他人時不著痕跡。比如上司因你工作得力想要提拔你,而說讒言者卻心生妒忌阻礙你上升高位。一般而言,他們讒詞是先誇人之長後道人之短,而“短處”也隻是一筆帶過,看似輕描淡寫,卻十分致命危險。比如:“正像您說的那樣,他工作能力確實不錯,學曆也高,人緣也好,但就是常聽人說他口風不嚴,愛四處傳話……”由此可知而想又有誰會願意提拔一個“四處傳話”的人呢?因此,這順嘴帶過的一句話就很可能成為致命的痛處。
當然,說讒言者還可能抓住你另外的一些要害,來挑撥你和上司之間的關係,總之就是要達到阻
礙你順利上升的目的。而這一切都是在暗中悄悄進行的,非但被讒害者無從知曉,甚至就是上司本人也未必察覺到哪句話是所謂的讒語。
其實,我們要想知道幕後說讒言者也並不是一件難事。畢竟說讒言者一般都是和上司關係密切的人或者是經常圍在上司身邊的人,而這兩種人和你又恰好有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利益關係衝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盡可能地對上述兩種有機會進讒言的人多加注意,盡可能地不要讓自己的把柄捏在他們手中,更應該注意的是要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因為隻有感情和利益才能堵住他們的嘴,也才能盡量封住讒言的源泉。
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對待讒言呢?
從以上的分析得知讒言具有隱蔽性。我們是很難發現某人在上司麵前曾進了哪些讒言,更別提具體內容了,但我們可以憑著以下幾種信號來確定讒言是否存在:
一是明確感覺到上司有些不太重視你了,但卻又道不出具體原因。這很可能是因為某人已經在上司麵前進了你的讒言,給了他“先入為主”的壞印象,即使你在日後如何努力地討好他,他也不買你的賬。
二是對你和其他同事不再一視同仁。比如同樣的要求,你提出來就不如其他同事提出來更容易接受,同樣的工作你做得好就不如同事做得好更容易受到肯定和讚賞。
三是上司對你逐漸冷淡下來,態度不如從前友好、熱情,還戒備甚多,甚至會故意找茬為難你,挑你的毛病。
以上這些異常狀況都是有人在上司麵前進了讒言所致。因此,在遇到這些情況時,你又應該怎麼辦呢?
相信自己沒有做錯。不要因為自己被讒言所擾而產生自卑心理,你要知道讒言製造者的目的就是把你整垮,讓你失去信心,因此,在遇到這些情況時,你一定要保持積極的心態,跟平常一樣,用真誠和友善去打動身邊的每一個人。
堅信邪不壓正。用自己正派的作風和正直的品格去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用事實去說話,畢竟人格的力量終究是會改變他人對你的看法的。
把分內工作做得更完善。上司對你的否定和不欣賞都隻是暫時的,他是被讒言製造者暫時蒙蔽住
了,出眾的工作能力遲早會改變上司對你的看法的。讒言的力量盡管有效但也畢竟有限。
一句箴言:一句話讓人笑,一句話讓人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