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射出一抹金光,留在茸茸的草坪上;海風撫摸著大海;藍天親吻著大地;太陽依舊東升西落,星星依然閃爍在夜空。

啊,宇宙依然這麼壯麗。你為什麼看不到這一切,隻在別人身上吹毛求疵,尋找缺陷呢!

“吹毛求疵”的意思是你在仔細觀察尋找哪裏有需要固定和修理的地方,也就是找到生活的破損和缺陷,然後或是盡力去修補它們,或是至少向別人指出來。這一癖好不但會使別人疏遠你,它也會使你感覺很糟糕。它鼓勵你去考慮每件事和某個人的不當之處——你不喜歡的地方。所以,“吹毛求疵”不是使我們欣賞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而是鼓動我們認為生活並不盡如人意,沒有什麼是盡善盡美的。

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吹毛求疵”的典型表現是這樣的:你遇到某人且他一切都好,你

被他或她的外表、個性、智慧、幽默感或這些品質的某種結合所吸引。開始時,你不但讚

同此人與你的不同之處,你實際上是欣賞他們,你甚至會被這個人所吸引,部分是因為你們

是多麼的不同。他或她有與你不同的觀念、喜好、品味和優勢。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你開始注意到你的新搭檔有些小缺陷,你認為應該能夠有所改善。你使他們注意到這一點。這時你也許會說:“你知道,你確實有遲到的傾向”。或是“我已注意到你不大看書。”關鍵是,你已開始不可避免地轉入一種生活方式——尋找和考慮某人身上你不喜歡的地方,或不十分正確的方麵。

顯然,一個偶然的言論,建設性的批評,或有助益的引導並不會招致警覺。

當你要去“挑剔”另一個人時,這表明不了別的,它確實隻表示你是那個需要被批評的人。

無論你是否對你的人際關係或生活的某些方麵吹毛求疵,還是兩者都有,你所需要去做的隻是將“吹毛求疵”作為一個壞習慣而注銷掉。當這個習慣偷偷侵入你的思想,及時管住自己並封上你的嘴,你越不常去挑剔你的夥伴或朋友,你就越能注意到你的生活確實十分美好。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同事和朋友,盡量找找他們身上的優點吧!

一句箴言: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錯誤。

不攬自己沒能力或辦不好的事

量力而為,在適當的時候為自己留有餘地,對那些心有餘而力不足或棘手的事情說“不”。

在交際中你必須知道:當親友或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時,請你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滿口應承,而是能推就推。就算感到抹不開麵子,至少也要冷靜1分鍾,在大腦中轉一個圈子,考慮這件事自己能不能辦得到,辦得好。把自己的能力與事情的難易程度以及客觀條件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然後再做決定。

如果為了一時的情麵接受自己根本無法做到或不願做的事情,一旦失敗了,同事、親友、上司就不會考慮到你當初的熱忱,隻會以這次失敗的結果來評價你。

某教師分配到某中學工作,市教委向該校抽人,對全市的中學實地考察,並寫出調查報告。因這位教師還沒有安排授課,就抽了他一個。起初,他感覺為難,認為自己剛剛走出校門,不僅對本市教學情況不熟悉,就是對教育工作本身,也知之甚少。他本不想參加,無奈校長已經開口,想要推掉實在不好拒絕,隻好勉強服從。

一個半月過去了,別人都按分工交了調查報告,惟有他一個,由於不諳世故,又缺乏經驗,對自己分工調查的三個中學連情況都沒摸準,更不用說分析了。市教委主任為此很惱火,責備校長,怎麼排薦這麼一個人。這位教師麵子受不了,又是氣又是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兩個星期。

這位教師由於當初不好意思拒絕,或者害怕因拒絕會引起上司不高興而接受下來,由此,他的處境我們可以想像。所以,無論做什麼,都要量體裁衣,遇到自己感到難以做到的事,要鼓起勇氣,說聲:“對不起,我實在無能為力,您是否可以另找別人。”或者“實在抱歉,我水平有限,隻能讓您失望了。我想,如果我硬撐著答應,將來誤了事,那才對不起您呢。”否則,將來丟臉的人肯定是你。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畢竟不能獨來獨往。做自己的事情時,有時要涉及別人的利益。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必須全盤衡量,把握分寸,協調好各方麵的利害關係。有些事情,不該做時就不能做,一旦做了,可能就違法、違情、違理,使自己或別人遭受名譽、經濟或地位的損害。當有人托你辦風險很大的事時,你也絕不能貪圖一時之利,而不負責隨便地答應他,縱容他,一定要慎重考慮那些可能引起的後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別人,編造假的事實,求你出麵作偽證,或者有人想讓你同他一起幹違法亂紀的勾當,如果你不想與其同流合汙,就應有勇氣拒絕這類對自己不利的要求。

另外,有人請你代其完成工作時,如你的同事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往你身上推,此類情況,都應巧妙拒絕。因為,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社會舞台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既然承擔了某種社會責任或契約,就應該踐約。

的確,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絕的話,更是叫人頭痛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絕的話了。

不過,當你經過深思熟慮,知道答應對方的要求將會給你或他帶來傷害時,那麼,就應該拒絕,千萬不要為了麵子問題,做出違心的事來,結果對雙方都無好處。

一句箴言:三思而後行,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去做出正確的決策。

出桶的螃蟹惹眾怒

當有人出類拔萃,與別人不一樣時,眾人會共同出擊,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樣的位置。

社會希望人們從眾,與團體保持一致的壓力日益增強,無論這個團體是我們的朋友、家庭或是同事,對著裝、舉止、說話和思想都明顯的有規定好的“準則”,當我們對這些準則有所偏離時,我們就不會為社會接納,就會受到他人的嘲笑。

為什麼在人際交往中人們要對他人持排斥的態度呢?如果看一看“桶裏的螃蟹”這則隱喻就能找到一些答案了。如果你把一隻螃蟹放進桶裏,它會想辦法用爪子鉤住桶的邊緣而逃走。然而,如果你把幾隻螃蟹放進桶裏,就沒有一隻螃蟹能逃走,因為隻要一隻螃蟹靠近桶邊,其他的螃蟹就會阻撓同伴的成功。這種現象似乎很典型地反映了人類的行為。當有的人出類拔萃,與別人不一樣時,人們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好,助他一臂之力,而是眾人共同出擊,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樣的位置。這種表現,通常來源於人類的嫉妒之心,或許人們可能會感到他人的成功就會映襯出自己的失敗。

職場行事,遵守規則是遠遠不夠的,更應掌握的,是了解人性,學會潛規則。過度表現自己是大忌,這隻會讓人心生厭惡,產生誤會,無形中多了很多敵人。

這是職場中必須在意的小節。以下的故事,當使人們對此有所醒悟。

報社把記者劉奎分到娛樂版,專門跑劇院和影視娛樂圈,這可是個外快不少的美差事,其他記者甚是羨慕,可第一天采訪就遇見怪事。

開完記者會,導演突然偷偷塞了一包東西在劉奎的口袋裏,劉奎一看是錢,趕緊擋了回去。沒想到上車後,導演把錢扔進了車窗,而司機居然不聽劉奎喊停車,急忙開上馬路。

“拉拉扯扯不好看!”司機解釋,攝影記者也跟著點頭。

這可怎麼好?劉奎急得一進報社就向主任報告,並把錢呈了上去,沒兩天公布欄貼出記功的告示,嘉獎劉奎的清廉,辦公室人人都向劉奎道喜,甚至可以看到嫉妒的眼光。

尤其令人嫉妒的是這種行賄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有一次到外地采訪,某歌星的媽媽,居然半夜敲門,把錢從門縫塞進來,然後像賊似的飛奔而去。

采訪組長終於說話了:“以前我和誌紅跑影劇,都沒這種事,為什麼老發生在你身上,你自己也要檢討,從今以後換誌紅跑影劇!”

果然行賄事件不再發生,辦公室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是其他記者都廉潔到分文不取嗎?非也!大家拿了紅包,有誰會像劉奎那樣去交給主任,而且還不止一次,這雖然可以證明自己的清廉而獲得讚揚,但也引來了同事的嫉妒,使自己陷入孤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擋了他人財路,也就成了同事職場生存的威脅,成了眾矢之的。這樣一來,劉奎被貶“冷宮”也就是遲早的事。而懂得什麼時候自己露麵,什麼時候讓同事和領導得風光的人,在職場中才能如魚得水,遊刃自如。

年輕人失敗,常敗在不知道及時表現自己,也常敗在過度表現自己。愈表現,愈得意,以致得意忘形地忘了別人的存在。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進退,是有很大技巧的,有些技巧近於不合理,甚至可以稱為巧詐。

譬如,當古代皇帝禦駕親征的時候,即使正與敵人對陣的將軍,可以一舉把敵人擊潰,不必再勞動皇帝,但是隻要聽說禦駕要親征,就常常按兵不動。等著皇帝來,再打著皇帝的旗子,把敵人征服。

這按兵不動,可能姑息養奸,讓敵人緩口氣,而造成很大的損失,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把他打下來呢?難道將領不懂得用兵之道?

此外,禦駕親征,勞師動眾,要浪費多少錢財?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煩,皇帝豈不更高興?

如果你這麼想,就錯了,甚至錯得可能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被貶了職,甚至掉了腦袋。

你要想想,皇帝禦駕親征是為什麼?裏麵難道不存有“好大喜功”的因素嗎?他會不會根本知道敵人

已經馬上要投降,才禦駕親征。他不是“親征”,是親自來“拿功”啊!

所以就算皇帝隻是袖手旁觀,由你打敗敵人,你也得高喊“吾皇萬歲萬萬歲”,讓所有人知道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懾了頑敵。

因此,聰明人懂得不過度張揚自己、鋒芒畢露,以免遭受他人嫉妒、打擊,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

麻煩。

一句箴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與人不同,那麼別人就會離棄你。

僅有能力未必升遷

能力在工作中很重要,但還有些更重要的因素,如人際關係,這需要你好好去經營。

小李是名牌大學外語係畢業的,進公司已近兩年,工作能力和業績有目共睹,是部門公認的“業務尖子”。每次部門會議或者年終聚會中,都會得到各級領導的稱讚,什麼“小李年輕有為”,“有思想、有魄力”之類的溢美之詞收了一大籮筐,小李也頗為得意。

然而在兩次大的人事變動中,他眼看著兩個業務不如自己的同事都被提升了,一起進入單位的一

個大學生也有了重點培養的動靜,惟有自己,還是原地踏步一二一。盡管小李的薪水因為與業務掛鉤而遙遙領先於其他同事,但職位上的波瀾不興卻讓他在朋友圈中很沒麵子。

每次找到部門經理,經理總是先將他大大誇獎一番,然後以一句“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的,以後還有機會”的話來打發掉他。偶爾問得多了,經理就會囁嚅幾句“不能光顧個人”之類的話,全然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搞得大大咧咧的小李摸不著頭腦。

“為什麼提升的不是我?”小李還在苦惱。

讓我們看一下業務尖子小李是怎樣敗給了同事“熱心腸”的。

一個叫“熱心腸”的北方人是小李的同事,他為人熱情開朗,特愛幫人忙,不管誰有點什麼事情,隻要向他求助,他總是樂於熱心幫助。他簡直是小品《有事您說話》裏的主人公。有時候遇到同事業務中出現了問題,明明不是他自己分內的工作,他也會主動幫忙,甚至承擔責任。

小李對“熱心腸”的習慣一直不以為然,他的觀點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覺得工作就應該各司其職,像“熱心腸”這樣盲目熱心是會打亂公司運作程序的。

毫無疑問,公司裏業績最好的肯定不是“熱心腸”,他腦子直,主意少,但公司中人緣最好的一定是他。這次人事變動,他被調到總經理辦公室協助管理全公司上下的員工關係,一下子成了老總身邊的人。前途可以說是一片光明。

在日常管理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提升並不一定完全依據組織的晉升規定進行,很多時候,一些從未在正式文本中出現的方麵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實小李的問題就出在忽視了組織績效考核中的一個重要隱形因素——“組織公民行為”。

無論是機關還是企業,在績效考核的過程中,都會存在很多軟性的評價指標。比如組織成員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表現出來的對組織的忠誠以及奉獻精神等。這些軟性指標就是“組織公民行為”,它遊離於組織正式的薪酬體係之外,卻在員工實際的晉升、加薪等方麵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們常見的機關民主評議,每一位評選者的評判標準都很複雜,在剛性的規定之外總會偶爾有個人軟性感情的因素;即便在競爭性的企業管理中,也不是完全以“業績”論英雄,團隊合作已經是業界的共識。

很多剛剛踏上社會的大學生,尤其是像小李一樣自以為讀了很多現代管理理論書的,都堅信“能力取勝”是一切組織的用人準則,以為自己是塊金子就能發光,孰不知事情原本不是那麼簡單。

準確地說,“組織公民行為”是指員工自發進行的,在組織正式的薪酬標準中尚未得到明確的或直接的承認,但就整體而言有益於組織運作的功能和效率的行為總和。國內外的多項研究表明: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是管理者給員工高評價、晉升以及加薪的重要依據之一。

所以小李不如“熱心腸”升遷得快。

我們可以參考以下“組織公民行為”:

自發幫助他人,處理或防止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保持人際和諧、調解同事關係、禮貌行為等。

自願忍受不可避免的不便,無抱怨地從事額外的工作,可以為了組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某些利益。

忠誠於組織,保護組織和對組織的發展有良好的意願,支持和維護組織的發展目標,有敬業精神,在組織發展受阻時依然保持對組織的較高承諾。

個體不僅接受組織的規章製度和程序並加以內化,並且在行為中嚴格認真遵守,即使在無人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自願並創造性地從事與工作相關且超出了組織要求的行為,主動為組織發展獻計獻策,自覺為工作奉獻等。所以像小李那樣隻憑自己的能力是行不通的。

一句箴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在同事麵前不宜過度表現自我

愛在同事麵前過度表現,會讓人以為你是個很“假”的人,不利於處理同事關係。



吉米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職員,平時工作積極主動,表現很好,待人也熱情大方,跟同事關係也不錯。但有一天,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那是在公司會議室裏,當時好多人都等著開會,其中有一位同事覺得地板有些髒,便主動拖起地來。

而吉米似乎不怎麼關注,一直站在窗台邊不停地往樓下看。突然,他走過來,堅持拿過同事的拖把替他拖地。本來地板差不多已拖幹淨了,根本不需要他的幫忙,可吉米卻執意要求,那位同事隻好把拖把給了他。

剛接過拖把不一會,總經理推門而入,看到的是吉米在勤勤懇懇地拖地,很欣賞地誇獎了一番。一切似乎都不言而喻了。

從此以後,大家再看吉米時,就覺得他為人假了許多。即使那次之後,他解釋了好多次,但以前的良好形象被這一個小動作一掃而光。

在工作中,往往有許多人掌握不好熱忱和刻意表現之間的界限。不少人總把一腔熱忱的行為演繹得看上去是故意裝出來的,也就是說,這些人學會的是表現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熱忱。真正的熱忱絕不會讓同事以為你是在刻意表現自己,也不會讓同事產生反感。

在需要關心的時候關心同事,在工作上該出力的時候全力以赴,才是聰明的表現。而不失時機甚至抓住一切機會刻意表現出自己“關心別人”、“是領導的好下屬”、“雄心勃勃”,則會讓人覺得虛假而不願與之接近。

有人說:“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人類喜歡表現自己就像鳥類喜歡炫耀美麗羽

毛一樣正常。但刻意的過度自我表現就會使熱忱變得虛偽,自然變得做作,最終的效果還不如不表現。

很多人在其談話中不論是否以自己為主題,總有凸顯自己的表現。這種人雖說可能被人高估為“具有辯才”,但是也可能被認為是“口無遮攔顯得輕浮”,或經常想要“引人注目”等,暴露出其自我顯示欲的否定麵,常使別人產生排斥感和不快情緒。

據說丘吉爾雖然平日愛用誇張的詞彙來自我表現,但是在關鍵時刻他卻會用英語說:“我們應該在沙灘上奮戰,應該在田野、街巷裏奮戰,應該在機場、山岡上奮戰——我們,絕不感激投降。”請注意,他說的是“我們”,而非“我”!

善於自我表現的人常常既“表現”了自己,又未露聲色。他們與同事進行交談時多用“我們”而很少用“我”,因為後者給人以距離感,而前者則使人覺得較親切。要知道“我們”這個字眼,代表著“你也參加的意味”,往往使人產生一種“參與感”,還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意見相異的人劃為同一立場,並按照自己的意圖影響他人。

善於自我表現的人從來杜絕說話帶“嗯”、“哦”、“啊”等停頓的語氣詞,這些語氣詞可能被人感覺對開誠布公還有猶豫,也可能讓人覺得是一種敷衍、傲慢的官僚習氣,而使人反感。

真正的展示教養與才華的自我表現絕對無可厚非,隻有刻意地自我表現才是最愚蠢的。卡耐基曾指出,如果我們隻是要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的話,我們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

在辦公室裏,同事之間本來就處在一種隱性的心照不宣的競爭關係之下,如果一味刻意表現自己,不僅得不到同事的好感,反而會引起大家的排斥和敵意。

不恰當表現的另一個誤區就是經常在同事麵前顯示自己的優越性。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這樣的同事,其人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一說話就令人感到狂妄,使得別人很難接受他的任何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太愛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從而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結果卻是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有句名言:“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

在同事之間的交往上,相互之間應該是平等和互惠的,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而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過分自負的人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會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別人都敬而遠之,甚至厭而遠之。

辦公室裏,人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性評價,都在不自覺地維護著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如果某位同事的談話過分地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這無形之中是對他人自尊和自信的一種挑戰與輕視,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不自覺地產生了。

一句箴言:真正的展示教養與才華的自我表現無可厚非,隻有刻意的自我表現才是最愚蠢的。

用“平和”的心態與公司裏的“皇親國戚”相處公司裏的“皇親國戚”,因為他們與老板的非同尋常的關係,所以重要,因此應當“和平”處之。



在職場中,時常見到老板的親戚、朋友來公司任職,成為與你朝夕相處的同事,他們如老板的耳目散布在公司中,使得員工與他們相處時膽戰心驚,生怕落下一點不是,被老板知道。

如果你的辦公室裏也有這樣的“王公貴族”,你該如何相處呢?若是相處不好,那可是耽誤前程的大事。

張萍是公司老總的侄女,可能這位“王公貴族”仗著是老板的親戚,很受老板的重用,也可能

喜歡炫耀,言語張狂,一副小人得誌的模樣。公司的小李、小趙心中對她鄙視不已,渾身發熱,

有一次言語相抵,於是小趙就對張萍不滿,然後出言斥責:“算什麼東西,仗著有點裙帶關係,就了不起了?”張萍懷恨在心,尋了一個小趙的不是,在老板麵前告倒了他。

香港中信集團總經理榮智健說:“假如我不是榮毅仁的兒子,我今天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但假如我僅僅是榮毅仁的兒子,而自己沒有能力來經營,香港中信也不會發展成為今天這樣的規模。”所以,你應該善於發現“王公貴族”的優點,到底哪些地方比你強,學會尊重他,如果你實在找不出他比你強的地方,那麼你應該想到至少有一樣他比你優勝,就是他有一個做老板的親戚。這時候你應該平衡自己的心理,使自己的情緒不著痕跡,胸中縱有千言,而口中不吐一語。笑臉迎人,永遠不會讓人對你有成見。

如果你發現對方很平和,喜歡言笑,很容易接近,並沒有那種愛擺架子或自認為是“兒皇帝”的陋習,你也千萬不要太麻痹大意,把他和其他同事一視同仁,這時你與他相處時更應該謹慎應付,分清什麼話說得什麼話說不得,就算是開小玩笑,也不能吐露對公司老板以及工作的不滿,不能滿腹牢騷亂發泄。如果你有心跳槽,那更是不能讓對方知道,以免所有的事都會間接地傳到老板的耳朵裏。

可能你自認為與對方在一起很投緣,說什麼他也不會出賣你,但是“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他作為老板的親朋好友或是親信,不可能不為老板和公司著想。另外,退一步講,就算對方不會打你的小報告,也保不定他在與老板的某一次閑聊或者是某一次酒宴上就談起了你,因為老板與他比較親密,恰好他又對你比較熟悉,很自然你就成了他們的話題。

如果你因為害怕這許多麻煩,避免跟他過多接觸,而是保持距離,這樣也未嚐不可。隻不過這是一條中策。隻要你謹慎一點,固然可以免去許多擔憂,對方也不會過多地密切關注你,那麼你的能力就不會很好地被發現,想要晉升和加薪將會是更加遙遠的夢想。

因為裙帶關係踩著他人的肩膀,平步青雲,一躍而上而獲得的成功,在現代職場中已經不是很稀奇的事。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會碰到這樣的機遇,但是,聰明人一定懂得如何利用經常在身邊出現的這位“王公貴族”來構築自己升遷的夢。

在職業規劃中,你要把他當作前進路上的著力點,極力地接近他,搞好關係,並且能夠長期維持這種關係,然後你應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展現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適度地發表一些對公司有利的不太十分重要的新見解,顯示你能夠把握全局的管理才能,當然,你應該表現得很委婉、很謙虛。如果對方不認同,切不可與他發生爭執,應緘口不言,認真思考對方的意見

,但不可盲目地讚同對方,那樣會顯得你沒有主見,沒有魄力。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要有耐心。縱然你不能馬上得到老板的賞識,但老板心中對你必定有一個比較好的印象。

一句箴言:胸中縱有千言,而口中不吐一語,笑臉迎人,永遠不讓人對你有成見。

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

不到關鍵時候,不將自己的真實意圖透露給對方,這樣才能謀大事。

有一位名叫華萊士的少年為了賣給福特一塊地皮,特地到工廠裏去拜訪他。當時福特穿著破舊的靴子,傾斜著身子仔細聆聽他的談話。按說華萊士的推銷技巧是很高明的,更重要的是,他那塊地皮正處於福特已購買的地皮中間,按理來講這樁買賣很快就能達成。可是,聽完之後,福特的反應卻讓華萊士很長時間都摸不著頭腦。

福特並沒有直接回答華萊士,卻拿起桌上的織狀物遞給他看,並問道:“你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華萊士說不知道,於是,福特就詳細地給他講解,說這是一種新發明的準備用來做“福特汽車”骨架的材料,他介紹了這種材料的來曆和好處,還詳細地講了自己對明年的汽車準備采取一種新樣式的計劃。在這個問題上,福特足足談了15分鍾,搞得華萊士莫名其妙,但他感到十分愉快。最後,福特說他不想買那塊地,並親自把他送出門去。

就這樣,福特沒有說什麼明確的道理,更沒有爭辯什麼,就直接謝絕了別人的建議。

為了讓華萊士乘興而去,福特把自己的計劃毫無保留地向他透露,使他聽了很高興,這種拒絕的手段當然是很高明的。但是,最重要的是,這實際上是一種煙幕,在幕後其實他早就下了決心,這麼做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

想在職場中遊刃有餘,你必須能在必要的時候善於隱藏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要想控製別人,就得先學會控製自己。很多成功人士都能非常嫻熟地運用這一簡單的方法——在可能的情況內,盡量博得對方的好感,但不到關鍵時刻絕不向別人透露任何內幕。

史特朗曾這樣評價施瓦布:“拜訪者很容易和他見上麵,可是回去的時候,他們才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從他那裏得到什麼消息,隻是聽了不少笑話而已。”林肯也是這樣做的,“如果別人向他請教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十分棘手,如果還沒有解決的線索,他就會反過來向對方詢問,或巧妙地給提問者講一些故事,這就是一種送客的暗示了。”

這些成功人士或者讓對方講話,向對方發問,或者講些故事,或者用一種巧妙的方式讓對方對

自己產生信任和安全感。總之,他們擅長用迷人的方法無形中阻止你窺探他們幕後任何的真實意圖。格蘭特的秘書巴多上校曾說林肯總統:“能像拒絕陌生人一樣拒絕他最親近的人,

有時,就算是他的心腹也不能打探到他的思想、意圖或願望究竟是什麼。”

我們再看另一妙策。菲爾德公司總經理辛普森早年曾是該公司的秘書。有一次,他作為菲爾德公司的代表會見來自各地的商人。在會議上他總是一聲不吭,隻是悶著頭抽煙。他的行為後來被報告給了菲爾德先生。菲爾德說:“聽說在那裏你抽的煙比任何人都多。”辛普森答道:“是呀,我之所以抽煙,是為了避免開口。”

紐約一位成功的律師也曾采用過辛普森的方法:“我在談判時總是一直抽煙,這樣能很好地隱藏自己的感情。”在類似的事情上,我們也得長個心眼。在有些場合,我們不僅要盡量少說話,還要盡量做到喜怒不形於色。聽人家說而自己卻不動聲色是很有必要的,我們有時候甚至需要一味保持冷淡,不作任何反應。

著名的意大利銀行創辦人基安尼曾說,他碰到這種情況的對策,就是不管對方反應如何都不

加以理會,隻管一門心思地想自己的事情,“讓對方的話從左耳進去,馬上從右耳出來”。

擅長於待人接物的芒格也介紹過這方麵的經驗:“在聽別人說話時,你不妨找一些外界的事物作為你注意的對象,這樣能使你的神態顯得更加高深莫測,比如悠閑地打量桌上的一個花瓶。”

“不動聲色”大概是每位大人物都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普立格爾曾這麼評價拉斯科布:“和他共事的人盡可安心,他早就學會了如何隱藏自己的感情。即使對事情的真相了解得一清二楚,他也不會泄露絲毫痕跡,這才是真正的聰明。而這對於政壇巨人和實業大亨們來說,隻能算是一點雕蟲小技。”身在職場中的我們多學習這樣的技巧,會給我們帶來意外的收獲。

一句箴言:偉大的人物善於用迷人的方法,無形中阻止你窺探他們幕後任何的意圖

。

根據事情的變化采取不同的行動

相同的事情,別人做得很順利,到你做的時候一定不要照搬,因為可能事情已經發生變化了。

事物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之中,如果凡事都照搬教條,而不知隨機應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就難免失策。形勢瞬息萬變,波譎雲詭,所以必須從實際出發,相機行事,照搬教條隻能使人自食惡果。在付諸實踐時也應靈活機動,切忌僵化不變,形而上學。

有這樣一個曆史故事:

戰國時代,有施氏和孟氏兩家鄰居。

施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學文,一個兒子學武。學文的兒子去遊說魯國的國君,闡明了以仁道治國的道理,魯國國君重用了他。那個學武的兒子去了楚國,那時楚國正好與鄰邦作戰,楚王見他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就提升他為軍官。施家因兩個兒子顯貴,滿門榮耀。

施氏的鄰居孟氏也有兩個兒子長大成人了。這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學文,一個學武。孟氏看見施氏的兩個兒子都成才,就向施氏討教,施氏向他說明了兩個兒子的經曆。孟氏記在心裏。

孟氏回家以後,也向兩個兒子傳授機宜。於是,他那個學文的兒子就去了秦國,秦王當時正準備吞並各諸侯,對文道一點也聽不進去,認為這是阻礙他的大業,就將這人砍掉了一隻腳,逐出秦國。他學武的兒子到了趙國,趙國早已因為連年征戰,民困國乏,厭煩了戰爭,這個兒子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趙王的厭煩,砍掉了他的一隻胳膊,也逐出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