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待人,這個道理許多人都很清楚,可做起來卻不一定就完美、輕鬆。

我們必須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加強修養,同時更重要的是小心謹慎地來培養好的習慣。

一個推銷員自認為公司與對方關係非常好,也自認為與對方公司的職員關係不一般,因而不拘小節,忽略了開門和關門這類看似簡單卻十分重要的禮儀。結果給人一種不講禮貌、粗暴的印象。

這個推銷員叫小李,他與中關村一家電腦公司業務上往來比較多。他其他方麵比較好,可就是有一個開關門不太禮貌的毛病。一天,他由於業務原因,多次進出此公司,終於引起了對方忍無可忍的批評。

“你小子,怎麼辦事呀?有意見好好提嘛!你怎麼開關門那麼用力,我怎麼說你才能記住呢?難道非罵你一次才行嗎?小李,以後一定要注意!”

這樣多尷尬呀!

禮貌待人,這個道理許多人都很清楚,也很明白,也時常這樣來要求別人。可自己做起來卻不一定就完美、輕鬆。這是一個教養和習慣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加強修養,同時更重要的是小心謹慎地來培養好的習慣。

有的人時常或不小心地“嘭”地一聲把門推開或關上,發出大的響聲,給人的印象不是開門或關門而是在撞門,這都是極不禮貌的。所以開關門用力要輕些,用力過猛,便會使房門碰撞牆壁發出大的聲響。但也不能用力過小,半天開不開,從而給人一種畏畏縮縮、鬼鬼祟祟的不良印象。

因此,對開門關門動作的輕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內涵和水平來,也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麵貌,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到對方對自己的印象好壞,所以要格外注意。

現在,我們來設想一個人大聲而粗暴地開門的情景,當然他不可能是有意的,而大多數人也是無意的,這都是不良習慣不加留心的結果。

對方的接待人員或秘書將他帶領到會客室中,他也不在意,正在等待著對方,心裏也想如何在見到對方時給對方一個好印象,可是秘書可能已經將這個信息傳達給老板。下麵可能是秘書與老板之間的對話過程。

“老板,客人來了。”

“哦,他還挺準時的,我馬上去,我準備準備,他是什麼樣的人呢?劉小姐,談談你的第一印象。”

“老板,不好說。看他衣冠楚楚,時間也準時。可他開門的聲音太大了,顯得粗暴、不太禮貌。”

“哦……”

老板這樣“哦”的一聲,可能便決定了會談的失敗其實,大家也明白,行為禮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平時一定要注意。

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老主顧或比較熟悉的公司,也要多加注意。因為自己與對方比較熟悉,一般人往往不再約束自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從而易造成與上述例子類似的情況。

我們在進門與對方交談、訪問之前,就應想好自己開門、關門的方式與動作,盡可能禮貌些。同時也不必太緊張,而表現得太過拘謹,最好是形成好的習慣。古語說得好:“習慣成自然。”原則上應不管是以何種方式開門,在打開時,以自己能自由進入的程度為宜,不要太小,也不可太大。

以上是一個開門與關門的方式問題,一定要從平時做起,形成良好的習慣,不可因小失大。

與開關門一樣,人的坐姿也是十分重要的。

為了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表現出自己的修養,一般宜端正姿勢,靜靜地坐下,以等待對方的接待為好。

比如,坐在椅子上,自然大方一些,把雙手放在扶手上,不緊不鬆,力求自然舒服。雙腳也不可開得太大,更不要右手拿著煙,蹺著二郎腿,口裏吐著煙霧,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另一個是位置問題。

切忌不可坐在主位上,而應坐在側麵的位子上。因為自己是來辦事的,最好坐在靠近房門的位置,可也不能離主位太遠,適度最宜。座位與主位的遠近,要由自己與顧客的親疏關係來確定。

行為禮貌的問題遠遠不止以上這些,但從以上這幾種行為禮貌中,我們便可以對行為禮貌的重要性有所了解。記住,要想給人留下良好的辦事印象,一定要注意自己平時的行為禮貌。

一句箴言:好的行為禮貌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起來的。

堵住時間的小漏洞

有效地利用時間,堵住時間的小漏洞,相當於延長了你的生命。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裏寫到:“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便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的腳邊飛過。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又算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麵歎息,但是新來日子的影子,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時間就是生命,我們再強調它的價值也不為過。對於時間的重要性,職場人士的體會一定很深刻,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感慨:在不知不覺的上下班中,一周又一周飛逝而過。的確,職場人士的時間單位不僅僅是以小時、天為單位計算,倏忽而過的一周才是他們可以清晰感知到的時間概念。小時候無憂無慮的孩子總是擔心時間過得太慢,人到成年以後,隨著生命節奏的加快,時間也突然由悠閑的踱步變成匆匆的急行軍。實際上,人對時間的體驗也遵循相對論,而不是一分一秒均勻流逝,一旦進入職場,時間就以加速度運轉,在不知不覺中飛速流逝。

有人曾統計過,一個活到72歲的美國人一生的時間分配:

睡覺21年;

工作14年;

個人衛生7年;

吃飯6年;

旅遊6年;

排隊5年;

學習4年;

開會3年;

打電話2年;

找東西1年;

其他3年。

可見,盡管人們每天花在工作中的時間往往超過8小時,可是一生當中累積起來卻隻占到20%。在這不到20%的工作時間裏,你需要為自己整個一生積攢下必需的生活資料,小到一日三餐,大到買房照顧家人。正常情況下,付出與回報是大體成正比的,當然,衡量付出的可不僅僅是投入的工作時間。人的精力有限,因而每個人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大體是相當的,而收獲卻大不一樣,差異顯然在於不同的工作效能。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沒有人可以享受一天25小時的特權;人們強調要珍惜時間,說的其實就是要提高工作效能。

我們無法挽留時間,但我們可以控製時間的“流向”,通過有效地時間管理,讓時間流向有意義的地方。

浪費時間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對生命沒有緊迫感,對時間的使用不夠重視,沒有養成遇事馬上做,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有些人總是習慣把今天應當而且可以完成的事情推到明天去做,以至於“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殊不知,昨天是期票,明天是支票,今天才是現金,萬事等明天必然養成懶惰、拖遝的惡習,最終落得虛度年華,閑白少年頭。二是因為沒有科學管理時間的方法與技巧,總是低效率重複勞動,整天忙碌卻成效甚微,甚至“累死磨旁”,這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時間管理的目的是讓你在最短時間內實現目標。目標是你的工作頭緒,你應當把年度要完成的任務列成若幹個目標書寫出來,找出其中的核心目標,依次排列重要性。然後,依照你的目標製定一些詳細的實施計劃。列一張總清單,把今年要做的重大任務都列出來,並進行目標切割。

年度目標切割成季度目標,列出清單,每一季度要做哪些事情。

季度目標切割成月目標,並在每月初重新再列一遍,碰到有突發事件而更改目標的情形時便及時調整過來。

每個星期天,把下周要完成的每件事列出來。

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

每個人把每天麵對的事情,按照輕重緩急的程度,把事情分門別類。

重要且緊迫的事情是你的當務之急,有的是實現你的事業和目標的關鍵環節,有的則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值得你優先去做。隻有它們都得到合理高效地解決,你才有可能順利地進行別的工作。

比如,對於一個依賴電腦的美術編輯,修理壞了的蘋果機;對於一個市場策劃人員,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

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這種事情要求我們具有更多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從一個人對這種事情處理的好壞,可以看出這個人對事業目標和進程的判斷能力。因為同一類的事情最好一次把它做完,假如你是在思考,那麼索性把這一天需要思考的內容都檢閱一遍;需要打電話時,最好把電話累積到某一時間一次打完。當你重複做一件事情時,效率一定會提高。

時間日誌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不僅讓你更珍惜時間,提醒你注意辦事效率,還以事件為單位,著重記錄花在每件事情上的時間,並簡約描述你辦事的過程。

一天做了哪些事,浪費了多少時間,哪些時間辦事效率比較高,時間日誌都有詳細記載。長期堅持下來,你就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有比較全麵的了解,可為今後改進方法,製定適合自己的工作計劃打下堅實基礎。

一句箴言:昨天是期票,明天是支票,今天才是現金。

忽視細節會鑄成大錯

任何事物都是由細節構成的,忽視它們,你就會陷入混亂和失敗。

克裏米亞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歐洲的四大強國——英國、法國、土

耳其和俄國都被牽連了進來,而戰爭最初卻是因一把鑰匙而起。

土耳其宣稱,耶路撒冷聖墓中的一個神龕歸土耳其的基督教會所有,於是就把神龕鎖了起來,並且拒絕交出鑰匙。這一行為使得希臘的教會很惱火。後來,爭端不斷升級。於是,俄國作為希臘的保護國,法國作為拉丁教會的代表也參加了進來。形勢開始變得複雜起來。俄國要求土耳其對希臘的教會進行補償,但土耳其拒絕這一要求。由於英國傳統上就有保護土耳其人的習慣,在這場糾紛中他們理所當然地站在土耳其人的一邊,同他們結成聯盟共同反對法國和俄國。就是這樣芝麻粒大小的事情,引發了這場巨大的戰爭。

一把小小的鑰匙卻引發了戰爭,可見小事也能出現大問題。因此,我們不應忽略小事情、小問題,應該從細節做起。

但是,平庸的人卻認為,偉人就是隻做驚天動地的大事情的人。

事實上那些對自己的本性毫無認識,永遠不屑於做細微之事的人,永遠成就不了任何大的功業。

查爾斯?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一年到頭》中寫道,“有人曾經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天才?’他回答說:‘天才就是注意細節的人。’”

有一個荷蘭眼鏡製造商的兒子,在同他的兄妹們玩耍時,偶然把兩個鏡片疊在了一起。他萬分驚奇地發現遠處教堂的尖頂一下子就跑到了麵前來了。他們兄妹幾個輪流看了幾遍,都感到很驚訝,於是就跑到屋裏去把他們的父親請了出來,他們見多識廣的父親也是同樣的不理解和萬分的驚奇。同時,他覺得他似乎發現了一種可以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工具,而且這一發現還有可能給他帶來巨大的利潤。於是,他就去向伽利略請教,伽利略馬上就意識到這一發現對於天文愛好者具有巨大價值。據此,伽利略製造出了一台粗糙的天文望遠鏡。就是利用這架天文望遠鏡,現代天文學有了偉大的發現。

微小的細節可以帶來巨大的財富。辦事時切忌忽略微小的細節,小細節可能是你成功的關鍵,也可能是你失敗的重要原因。

天才就是注意細節的人,注意細節,方可成為天才。

一家書店的記賬員因為書店的賬目不清,就連續三個星期夜以繼日地查賬,但最後還是沒有發現錯在哪裏。賬麵上明明有900美元的虧空,卻怎麼也查不出來。他一遍又一遍地仔細核對每一筆交易的收入和支出情況,一遍又一遍地把賬目核對後再加起來,直到最後快要把他逼瘋了,但還是查不出到底錯在哪裏。

最後,書店的經理單獨把他叫去的時候,他此時已經是心力交瘁、幾近崩潰了。經理和他兩個人重新翻開了以前的賬本,從頭到尾又核對了一遍,但是900美元賬目的虧空還是查不出所以然來。

於是,他們就把當班的書店營業負責人叫了進來,然後大家再次核對這900美元的賬目。這一次,沒費多大的工夫,他們就查出問題所在來了。

“看,是這兒,這裏應該是1 000美元!”那個負責人說,“但是,怎麼就把它記成了1 900美元呢?”

經過仔細的檢查才發現,賬本上粘住了蒼蠅的一條腿,正好粘在1 000美元數額上第一個零的右下角,於是1 000就變成1 900了。

小事可以讓人失掉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可以成就一個人的成功事業。

世界上最難懂的一個道理就是,最偉大的生命往往是由最細小的事物點點滴滴彙集而成的。絕大多數人很少能有機會遇到那種重大的轉折,很少有機會能夠開創偉大的事業。而生活的溪流往往是由這些瑣事、無足輕重的事件以及那些過後不留一絲痕跡的細微經驗漸漸彙集成的,也正是它們才構成了生命的全部內涵。

科學界的巨匠霍茲把自己一生的成就歸功於他因傷寒發作而得的狂熱症。當時,由於他生病不得不呆在家裏,足不出戶,他就用很少的一點錢買了一架天文望遠鏡。而正是這架望遠鏡把他帶入了科學的殿堂,並讓他日後在這個領域裏名聲大噪。

世間最睿智的國王所羅門說過:“萬事皆因小事起。”而“摩德納的水桶”這個故事正是這句名言的一個有力例證。

1005年,摩德納聯邦的幾個士兵帶著這隻著名的水桶跑到了隸屬於波羅尼亞國的一個共和國裏去了。這原本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卻引起了一場糾紛,引發了一場長達十幾年的戰爭。

一句箴言:最偉大的生命往往是由最細小的事物彙集而成的。

消極的自我暗示為疾病打開了門

你總是你所想像的那樣,這是說積極的心態和消極的心態會帶來不同的人生。

有一個人,進入冷藏室後被無意地關在了裏頭,頓時他極度緊張,越想越怕,越怕越冷,最後竟真的被“冷”得縮成一團,最後在驚恐中死去。可是,當時冷凍機壓根兒就沒有打開,冷藏室的溫度也並沒有冷到凍死人的程度。那麼這個人是怎麼被“凍”死的呢?

這就是“心理暗示”作用的結果。在他的心裏他老想著“我快要死了”,一遍一遍地進行“消極自我暗示”,結果導致死亡。

有一位朋友,懷疑自己得了癌症,嚇得要死,怕得要命,整天愁眉苦臉,焦躁不安,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一舉一動都像個典型的“癌症”患者,不到10天工夫,體重減了10多斤,後來經多家醫院檢查,完全排除了患癌症的可能,他才慢慢恢複了健康。

相反,有一位老同誌被醫院確診為結腸癌。他並沒有把這太當回事,覺得人活百歲總有一死,能多活一天就算勝利,他把癌症視為敵人,堅信“兩軍相遇勇者勝”,於是不斷地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隻要自己精神不垮,就能戰勝癌症這個敵人,一天天好起來。”吃藥時他念叨:“這藥很好,吃了一定有效果。”走路時想著:“生命在於運動……”這樣長期堅持自我心理暗示,漸漸地這種暗示對他身心產生了良好的作用,10多年來不但病情穩定,而且症

狀消失,自己對身體的康複越來越充滿信心。

以上的故事中不同的心理暗示給人以不同的結果。所謂“自我暗示”,從心理學角度講,就是個人通過語言、形象、想像等方式,對自身施加影響的心理過程。這種自我暗示,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對自己的意誌、生理狀態產生影響。特別是對於那些病人來說,積極的自我暗示,會使人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從而有益於病情的穩定和症狀的消除。但是,消極的自我暗示,會破壞和幹擾人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狀態,以致體內各種器官功能紊亂,抵抗力降低,為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

自我暗示“療法”是由法國醫師庫埃於1920年首創的,他有一句名言:“我每天在各方麵都變得越來越好。”他讓病人每天不斷重複這句話,許多病人得到康複。其實,暗示療法實際上就是讓病人有一個好的心情,有樂觀的情緒,有戰勝疾病的信心,這樣就能調動人的內在因素,發揮主觀能動性。古人常說“情極百病增,情舒百病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美國新奧爾良的奧施德納診所做過統計,發現在連續求診而入院的病人中,因情緒不好而致病者占76%。這就告訴我們:情主健康沉浮,凡事往好的方麵想,自然能戰勝疾病。但是,好的心理暗示也來自於健康的心理、合理的膳食以及對自己生理周期的正確認識,經常注意這些方麵也能讓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暗示。

最科學的食譜能保證營養均衡。日常生活中,每天的膳食必須保證糖、蛋白質、脂類、礦物質、維生素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一樣也不少。同時,還應當注意克服兩種不良的膳食傾向:一是食物營養和熱量過剩;二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節食,以致食物中某些營養素和熱量不足。這兩種錯誤都足以導致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具體說,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 500卡路裏的能量,工作量大者則需要2 000卡路裏的熱量。不斷補充營養是保持精力充沛的前提。

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脂肪類食物不可多食,也不可不食。因為脂類是大腦活動所必需的,缺乏脂類會影響大腦的正常思維;但若食用過多,則會使人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而且長期累積就形成多餘脂肪,從而導致更多的疾病。

維生素作用巨大,不可缺乏。從事文字工作或經常操作電腦者容易眼肌疲勞,視力下降,維生素A對預防視力減弱有一定效果,可通過多吃魚肉、豬肝、韭菜、鰻魚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

物來補充。

經常在辦公室工作的人,獲得日曬機會少,容易缺乏維生素D,所以平常就需多吃海魚、雞肝等

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當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所消耗的維生素C將顯著增加,而維生素

C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應盡可能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補鈣和安神。工作中為了避免上火、發怒、爭吵等情緒激動,飲食中可以有意識地多吃牛奶、酸奶、奶酪等乳製品以及骨頭湯等,這些食品含有豐富的鈣質。研究表明,鈣具有防止攻擊性和破壞性行為發生的鎮靜作用,對情緒的穩定有很好的作用。

及時而恰當的生活調理十分重要。現代人少不了應酬,飯店的食品美味、誘人,但往往碳水化合物過高,而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相對不足,常在外就餐者應注意調節,如果實在不能推掉應酬,在點菜時,應多吃一些瓜果蔬菜以及豆製品、海帶、紫菜等。

認識和利用堿性食物的抗疲勞作用。當人體體液裏酸性時,會使人有疲勞感。為了維持體液的酸堿平衡,可有意多吃以西瓜、桃、李、杏、荔枝、哈密瓜、櫻桃、草莓等水果為主的堿性食物。那些忽視這些水果的人可能會有較強的消極情緒。

認識自己的生理周期。

除此之外,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和精力充沛程度在一天中是不斷變化的,有高有低。大多數人在午後達到精力的高峰,但也不乏個人差異。每個人應找出自己的精力變化曲線,然後合理安排每日

的活動。

目前,國外一些公司規定職員必須午睡,以保證工作效率,午睡時間宜在半小時左右,關鍵是質量。睡時最好能平躺在床上或沙發上,使身體伸展開來。不要趴在桌上睡,這種體位容易使空氣受限,頸部和腰部的肌肉緊張,醒後很不舒服,易發生慢性頸肩病。

一句箴言:生活中的事情有時不必思慮過多,如果思慮過多那麼各種病都會找上你。

不與疲勞抗爭

人體是台精密的儀器,隻有在休息時休息,才會在工作時工作。

剛過“而立”之年的某出版社美術編輯郭先生,雖說工作、生活都還算過得去,但地位、收入和別人相比都較平平。他不甘心,四處活動,做了好幾個兼職,集藝術學校美術教師、廣告公司創意總監、美展中心顧問等於一身,一個星期幾頭跑,名聲大了,腰包鼓了。正當他春風得意之際,人際聲望提高之時,身體向他抗議了,他用一個字來概括:累!每晚回到家裏,他覺得骨頭都要散架了,一上床那些莫名其妙的夢便來煩他。

林女士已近40歲,典型的辦公族,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白天倒還好,最怕夜晚來臨。因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成了沒有睡眠的人,幾乎用盡了除藥物以外的所有土方洋法,也未能解決失眠問題。不僅如此,食欲下降、神經衰弱、性欲減退等症狀也相繼趕來湊熱鬧,家裏人都跟著著急,可去醫院又查不出什麼問題。

那麼,郭先生與林女士到底怎麼了?原來他們得了一種時髦病,究其“元凶”乃是超負荷工作導致的過度勞累,被歐美醫學專家命名為“過勞傷害”。這種“過勞”既有精神上的,也有體力上的,或是兩者的結合,正在成為21世紀的災難,其中一些人甚至因之而死亡,謂之“過勞死”。其實,這樣類似的病例並不罕見。國內一份涉及1 179人的調查資料顯示:66%的人有多夢、失眠、不易入睡的現象,62%的人經常喊腰背酸痛,57%的人訴說記憶力明顯減退,48%的人脾氣因焦慮而變得暴躁。另一項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因過勞而引起的慢性疲勞綜合症,在城市新興行業人群中的發病率已達到10%~20%,在辦公族中更是高達50%,如科技、新聞、廣告、公務人員、演藝人員等。

由此看來,“過勞傷害”絕非“不足為慮”的“疥癬之疾”,乃是人類健康的“達摩克利斯劍”,與疲勞抗爭的結果就是各種疾病紛紛尋上門來。這應該引起辦公族的高度重視,

並且一定將其置於與其他疾病(如心髒病、癌症等)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予以預防。下麵就是預防醫學專家告訴你應該采取的若幹對策:

足量且平衡的營養是辦公族保持旺盛精力抵抗疲勞的“秘密武器”之一。人體對養分的需求是多方麵的,概括起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與礦物元素五大類。那麼怎樣安排一日三餐,才能維持合理的營養呢?一要品種多樣化,盡量擴大各種食物的攝取量。二要各品種之間的比例均衡。當然,也不排除在保持“平衡”原則的前提下,根據各個年齡段的生理特點對營養物質做出某些調整,以便更好地為健康服務。

如20~30歲期間增加鐵、鎂等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C的攝入量;30~40歲期間增加葉酸與鈣

的攝入量;40歲以上除繼續增加鈣、鎂以及維生素的攝入外,還應注意補足硒、硼等微量元素和優質蛋白。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硒的藥物製劑,或者精氨酸、鳥氨酸等氨基酸製

品。但鐵元素例外,應當適度限製攝入,以免鐵質過多危害血管與心髒。至於具體食品,營養學家建議你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不要忘記雞肉、豆類、菠菜、魚類、草莓、香蕉、燕麥片、海帶、脫脂酸奶等食物,因為它們富含能量,能給予你充足的養分,能幫助你避免過勞傷

害,保證機體這台發動機高效率運轉。

過勞不僅是體力不濟的表現,失望、焦慮、恐懼、神情沮喪等也可使人精力衰竭,心理性過勞就是如此。南斯拉夫醫學博士波卡斯為此所奉獻的“錦囊”是多笑。他認為笑是最佳的“精神鬆弛劑”,10分鍾大笑能使人全身放鬆45分鍾,當然,這種笑應是發自內心,自然而坦誠。因此,應多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多看相聲、小品、富有喜劇色彩的影視節目,主動求樂。

運動醫學專家認為,要想保持持久旺盛的精力,需要經常運動,以增加體能儲存,每周散步4~5次,每次30~45分鍾,或一星期進行3~4次溫和的戶外活動,每次30分鍾,這些都是必要的。剛開始時,你也許會感到運動後更為疲勞,這正說明你的機體需要調整,堅持一段時間後你便會慢慢適應,體能會逐漸增加,抵抗疲勞的能力會得到強化。

列寧有一句名言: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這句話精辟地概括了休息與工作之間的辯證關係,也是現代人拒“過勞傷害”於體外的“靈丹妙藥”。

現代科學賦予我們的含義是主動休息,即在身體尚未出現疲憊感時就休息。這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比起累了才休息的被動休息法有著質的進步。科學實驗證明,人體持續工作愈久或強度愈大,疲勞的程度就愈重,產生的“疲勞素”就愈快、愈多,消除的時間也就愈長,這正是“累了才休息”的傳統休息方式效果差的原因所在。主動休息則不同,不僅可保護身體少受或不受“疲勞素”之害,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1重要活動之前抓緊時間先休息一會兒。如參加考試、競賽、表演、主持重要會議、長途旅行等之前,應先休息一段時間。

2保證每天8小時睡眠,星期天應進行一次“整休”,輕鬆、愉快地玩玩,為下一周緊張、

繁忙的工作打好基礎。

3做好全天的安排,除了工作、進餐和睡眠以外,還應明確規定一天之內的休息次數、時

間與方式。除非不得已,不要隨意改變或取消。

4重視並認真做好工間休息,充分利用這段短短的時間到室外活動,或做深呼吸,或欣

賞音樂,使身心得以放鬆。

一句箴言:與疲勞抗爭的結果就是你會永遠地倒下,再沒有翻身的機會。

不要躺在拖拉的溫床上

凡事都想拖延一點,你最後會發現自己一無所成,後悔不已。

有一個農夫一早起來,告訴妻子說要去耕田,當他走到田頭時,卻發現耕耘機沒有油了;於是提起油桶想到加油站去,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裏的三四隻豬還沒有喂,於是轉回家去;經過倉庫時,望見旁邊有幾個馬鈴薯,他想起馬鈴薯可能正在發芽,於是又走到馬鈴薯田去;在去田裏的路途中經過木材堆,又記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當他要去取柴的時候,看見了一隻生病的雞躺在地上……這樣來來回回地跑了幾趟,這個農夫從早上一直到夕陽西下,油也沒有加,豬也沒有喂,田也沒耕,最後他什麼事也沒有做成。

在企業裏,像故事中農夫一樣沒有定性的員工不是少數,他們在工作時顯得六神無主,想到什麼就是什麼,任由隨意散漫的性子拖拉,常常很難把一件重要的事完成。作為員工,沒有定力,沒有為完成一個任務必需的堅定不移的決心,而是三心二意,每天又忙得昏天暗地的,最終將一事無成。

今天該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現在該打的電話等到一兩個小時後才打,這個月該完成的報表拖到下一個月,這個季度該達到的進度要等到下一個季度……喜歡拖延的人也很委屈,他們有很多的借口:工作太無聊、太辛苦,工作環境不好,老板腦筋有問題,完成期限太緊,等等。這樣的員工肯定是不努力工作的員工,至少,是沒有良好工作態度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