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 1)

自序

美的構圖

李治邦

這是我出版的第三部散文隨筆集,原想請幾個文友給我寫序,後來人家告訴我,還是你自己寫吧。算了算,這幾年我給文友們寫了二十幾個序,都是精心寫的。現在到了我隻能自己寫了,因為人家真不好寫。

我是寫小說的,寫散文隨筆確不是強項,就好像你會吹瑣呐,但未必吹得了竹笛或者葫蘆絲。我寫散文少,寫隨筆多。所以這麼多地寫,我是想補充自己的文化積存,修養自己的文化情懷。我很幸運,生長在一個蘊藏著豐厚文化傳承的風水寶地,天津真是一個生我養我的家鄉。我很多感觸是來自於這裏,然後在這裏升華提煉。比如我喜歡孫犁,我覺得他的語言很美,三言兩語就能創造出一個耐人尋味的意境;再有,就是馮景元、謝大光、黃桂元、高為、宋曙光等朋友的語言特色,能在景致裏寫出一種樸實無華的心境,寫出曆史人文的興衰,折射出許多人生的道理和豐厚的情感世界。現在人們閱讀散文隨筆的視野寬了,就開始喜歡梁實秋和林語堂,他們是說人怎麼活著,主要的感覺就是真實。我寫散文隨筆就是想傳承這點。我一般用的就是一種直抒胸臆的文體,說起來,散文隨筆絕對不同於小說,沒有那麼虛構,也沒那麼情節化和故事性;也不同於詩歌,沒有那麼誇張和講究韻律,沒有縱橫上下對社會的呼喚。我就是想寄托什麼,我喜歡伏案真實地記錄自己的一種心境,講述自己真實的感受。

從文四十年,寫了幾百篇的散文隨筆,越來越有了體味,那就是不刻意。喜歡散文隨筆的作者都是有情調的人,就好比喜歡詩歌的人都是有意境的人一樣。我常年寫小說,寫著寫著就有了一種世俗感,急功近利。我就用散文來錘煉自己的文字力量,用隨筆來補充自己的文化視野,總之是需要沉澱自己思索自己。我寫散文隨筆,寫了不少的景致,比如鏡泊湖,比如鼓浪嶼,比如都江堰,比如納木錯;也寫了不少人物,比如馬三立、王毓寶、駱玉笙、梁左和蘇文茂等。寫景色,寫的都是我接觸到人文景觀的胸懷,能看出自己對生活對曆史的熱愛和鍾情。對人物,是對這些人物的敬仰和學習。我寫曆史的變遷,描寫景色的煙柳,對暮色和薄霧的抒懷,對水鳥和漁船的情愫,都是用寫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已的觀察,尋找散文隨筆的支撐點。

寫散文隨筆,能使我懂得在浩瀚的曆史長河裏,對生活變遷的一舉一動,和自然一朝一夕的接觸,品嚐出什麼是最珍貴的,最有價值的。我是想用散文唱出動人歌聲,用隨筆當作海河流水潺潺作響。

我可能是太喜歡散文隨筆了,總想著在寫作前應該洗洗手靜靜心,放上一首古典的音樂營造一下氛圍。我對文友們說,寫散文隨筆也是鍛煉你、熏陶你的一種方式,你浮躁了焦慮了,是不會寫出好的散文隨筆的。

2014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