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探索壯泰族群親緣關係的方法
範宏貴
中國的壯族與泰國的泰族的親緣關係,由於沒有曆史記載,很多人隻憑語言詞彙的相同和相近來判斷。於是這兩個民族的親緣關係朦朦朧朧,似有似無。過去,有人隻從單個民族來研究,隻見樹,不見林;有人隻從單一學科來觀察,隻見一個側麵,不見全貌,猶如瞎子摸大象。從1986年至今的整整20年,我一直在研究這個課題,寫過文章,寫過書。我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用整體的、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大體上可以勾畫出他們的親緣關係、遷徙和分化的曆程。
首先要有一個整體觀念。我國操壯侗語族語言的民族有8個: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共2500多萬人(2000年)。東南亞大陸在語言上有親緣關係的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柬埔寨、馬來西亞等7國有20個民族,約有7000萬人。這28個民族生活在不同的8個國家,人口近1億。越南有岱、儂、拉基、布標、山齋-高欄、泰、佬、泖、布依、熱依等10個民族;老撾有佬、普泰、泐、潤、央、賽克等6個民族;泰國有泰、佬2個民族;緬甸有撣族;印度阿薩姆邦有阿洪人。為了論述方便,我把這28個民族簡稱為壯泰族群。
壯泰族群分屬不同的國家,不是一個民族,這是事實,我們應該尊重事實。但是,另一麵,他們又是有聯係的民族。我們必須把他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就可以從中看出他們的先民共同生活的年代和狀況,遷徙、分化的過程。
其次,要用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這把鑰匙,開啟這扇神秘之門。用語言學、考古學、曆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地名學、宗教學、體質人類學、音樂學、文字學等學科綜合研究,互相印證,得出的結論就會可靠。
我主要是用“詞彙起源法”來探討他們的親緣關係。我對壯語南部方言龍州話與泰國泰語的217個詞作了比較,聲韻母相同的有83個,相近的即聲母或者韻母其中一個相同的有26個,兩者加起來共109個,占50.23%。1991年,泰國藝術大學泰語係講師素瓦塔納蓬巴瓦對壯語南部方言與泰語的200個詞作了比較,相同的詞占60%。有些詞相同得使人感到驚奇,如閹雞一詞,壯語和泰語完全相同。中國商代(公元前16世紀一公元前1066年)的甲骨文已有閹豬的記載。到了漢代(公元前2〇6—22〇年)牲畜閹割術推行範圍已廣泛。196年和1982年,在河南省方城縣城關區的兩座東漢墓中發現了兩塊閹牛畫像石。大牲畜都能閹割,雞的閹割就不成問題。還有綠豆、火果、扁米等很多偏僻的詞都驚人地相同。我發現壯語和泰語在農耕方麵的詞基本相同。先找出大量相同的詞,再找出這個詞的起源年代,我們就可以斷定他們的先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大致年代。再加上人的體質測量比較,民俗、信仰、地名、民間歌謠等的比較、印證。於是,我得出的結論是,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時,壯泰族群的先民還共同生活在一起。據西雙版納傣族的遷徙歌,他們的先民是居住在下雪的地方,範圍在廣西、廣東、湖南交界下雪的地帶,期間開始了第一次大遷徙,此後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路線不斷向南遷移。遷徙過程是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他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於是分化成不同的民族。
他們遷徙到紅河一帶時,彝族的先民羌人從雲南西北向東南遷移,越南人的先民由紅河平原三角洲向西北方向推進,於是出現了現在壯泰族群的分布狀況,是葫蘆形,兩頭大,中間細長,範宏貴,中國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北麵是中國的廣東、海南、廣西、貴州東南部、雲南的東南、越南的越北地區,中間的腰部是雲南省河口一帶和越南老街省一帶,現在在中國一側紅河兩岸還有零星的壯族、傣族居住。在越南一側的紅河沿岸分布著岱族(tay)、泰族。
今天我們從廣西的西部走到雲南省文山自治州,向南到紅河自治州,再往南走,到了西雙版納,出國境到老撾、泰國、緬甸,就可以看到壯族演變為傣,由傣演變為佬、泰、撣的痕跡。在越南沿著越中、越老邊境走,也可以看到相同的情況。這是昔日他們的先民遷徙的其中一條大道。
有鑒於此,我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同根生的民族》,把這個族群的原本、遷徙、分化、發展比喻為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雖然枝葉不同,但他們是同一個根生長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