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尼賓.波龍素提拉,泰國藝術大學人類學與社會學係助理教授,博士。
另外,中國的學者們對台語的兩個語言分支稱之為北壯和南壯,總稱為壯話,並且稱雲南與壯話同源的語言為傣語。其中的緣由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們認為這兩種語言雖有不同但是也非常相似,因此統稱為壯一俸語族。這與西方學者對台語的分法是不同的。
除了同源詞的依據可以證明在廣西使用的語言和泰語來自於最初的同一種語言之外,泰語詞彙的顯著特點如詞的重疊法、合成詞的構造方法在壯語中也有發現。壯族地區的村落名稱和泰國西北地區的村落名稱的一致也表明了兩個民族對村落取名的方法是樣的。
如:
2.2文化和生活方麵的依據
除了以上的依據之外,從風俗的研究來看,比如安葬,將骨頭以坐的姿勢擺放;對歌的風俗、插秧等;壯一泰的民間故事中有許多的相同之處。讓人非常感興趣的是,雖然兩個民族生活的區域如此之遙遠,但是他們的文化、生活、思想卻如此之相似。文化方麵的依據又進一步確鑿地證實了語言方麵的親緣關係。
壯學研究上的合作
從佛曆2530年(公曆1987年)開始,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就與廣西民族大學簽下了學術合作協議。此後,泰國的其他院校、研究機構與廣西民族大學、其他科研機構簽定了學術合作協議或者是製定研究項目。如下:
藝術大學藝術大學與廣西民族研究所就“泰一壯民族傳統文化比較研究”(2534-37)
(2534/1991)合作課題達成一致協議,並由愷斯斯阿倫副教授做項目負責人。
法政大學法政大學(泰學研究所)與雲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合作,對雲南文山的壯族
(2540/1997)進行資料收集和考察。
瑪希頓大學瑪希頓大學(農村發展語言和文化研究所)與廣西民族大學就壯一侗語族
(2547/2004)研究合作項目達成協議,並且整理壯語詞彙作為該項目的內容之一。
碧武裏皇家師範大學碧武裏皇家師範大學與廣西民族大學校際間教育交流,其中包括交換教
(2547/2004)師、學生(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全日製學生和培訓班學生)。
從以上資料可以得知:泰國學者與廣西的好幾所研究機構就壯學的研究進行了合作。但是其中進行工作協調和配合的機構正是廣西民族人學。從曆屆到現任的校長,黃明、周6熊、何龍群校長等都對泰國的學者做的研究工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對泰國學者和泰國大眾認識了解壯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除此之外,從最初的資料可以發現:泰國高校的學者們對壯族的研究課題是廣泛而不重複。g卩:朱拉隆功大學從語言和民間故事的角度來研究壯族;藝術大學從文化、風俗、信仰的角度進行研究,發表大批科研論文,對泰國了解壯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法政大學主要對雲南的壯族進行研究;瑪希頓大學主要收集壯語詞彙並編著成英語一泰語版;至於西北大學盡管沒有校際間的聯係,但是從參加佛曆2539年(即公曆1996年)藝術人學學術研討會上可以看到,來自西北大學的好幾個學者遞交了壯學方麵的論文。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合作協議到泰國進行研究的中國學者以及壯學學者人數是相當多的,必須提到的名字是:範宏貴教授、房英教授、農學冠教授和覃國生教授以及張增業副教授等等。這些學者在中國都是壯學研究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