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2)

第五章

泰國高校與廣西高校教育合作和交流

至少有泰國的兩所高校——朱拉隆功大學和碧武裏皇家師範大學己經給廣西民族大學輸送了具有泰語知識的學者。廣西民族大學是中國八所泰語本科教學高校之一,也是中國兩所泰語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之一。

有廣西民族大學泰語專業畢業的壯族學生到朱拉隆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或者是進修泰語,又或者是與朱拉隆功大學文學院的老師一起做課題研究,如蒙文彪、趙美傳、吳金明、遊輝彩和覃秀紅。遊輝彩是朱拉隆功大學文學院泰語專業碩士畢業的第一個壯族學生。她的畢業論文是“曼穀語和廣西上思壯語時間表達比較研究”。除了有壯族的學生到泰國學習之外,也有語言學專業或泰語專業本科、碩士畢業的泰國教師或學生到廣西民族大學教泰語。如塔那南德隆迪教授(現任教於瑪哈撒拉坎大學)、教授助理衛帕博提攀、巴尼古拉瓦尼教授等。值得稱道的是,碧武裏皇家師範大學每年都堅持與廣西民族大學交換留學生,即泰國學生到廣西民族大學學習漢語、中國學生到碧武裏皇家師範大學學習泰語。這對於雙方都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另外,碧武裏皇家師範大學還派出學生到廣西民族大學給泰語專業的學生任教,這直接給泰國的學生積累了經驗。同時,中國的學生也有機會與以泰語為母語者練習泰語口語。

可以這麼說:壯一泰最早的親緣關係在這二十年以來的學術研究、交流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不論是學術成果方麵,還是學者交流、學生的交流方麵。如果對中國壯族研究的成果與中國其他台族族群的研究成果比較分析,可以肯定的說,在短短的時間裏壯族研究取得如此多的成果是讓人驚訝的。所有的這些,應該歸結於泰國學者、中國學者之間的密切關係,一直以來朋友般地真誠相待,可以說是最好的典範。通過學術交流的方式所營造的兩個民族安樂、永久的關係遠遠比其他形式要重要。

壯族和泰族是同根生的民族

——壯泰民族傳統文化綜合研究概述罩聖敏

中國的壯族與泰國的泰族相隔千山萬水,但兩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卻有著許多相同和相近之處。對這些情況,還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陸就有學者進行研究,可惜後來中斷了;直到80年代,才又有人重新開始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從1990年到2003年,在這十幾年中,我們廣西民族研究學會與泰國藝術大學合作,從自然環境、體質特征、考古文化、語言文字、生產習俗、傳統建築、生活習俗、人生禮儀、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習慣法規、社會結構、文化藝術、文化教育、民間科技等15個方麵,對壯泰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過較全麵的比較研究。合作成果《壯泰民族傳統文化比較研究》一書的中文版已於2003年底出版,並於2004年榮獲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下麵,我向大家彙報一下這個合作課題最主要的結果。

從語言來看,壯語和泰語的元音、輔音基本相同,語法結構完全一樣,基本詞彙中更有許多音義相同、相近者。所以,中外語言學界曱已將壯語和泰語劃歸同一個語支。我們也曾對1_多個較古老的詞彙進行過比較,音義相同、相近的比例占75%以上。為了避免選詞的主觀性,我們又采用M.Swades列舉的被公認為人類語言中最為穩定的200個核心詞進行比較,結果相同、相近率也達到67.5%。另外,在地名方麵,壯語地名和泰語地名也有許多相同之處。例如以“板”[bam3]、“那”[na2]、“岜”[pja1、pa1]等詞冠首的地名,在廣西和泰國都不難找到。這些材料進一步說明,語言學界將壯語和泰語劃歸同一個語支是完全正確的。就是說,壯語和泰語有著共同的起源。

但是,語言的同源,不一定就能說明民族的起源也相同。例如,中國的滿族和回族,現在都使用漢語,而漢族、滿族和回族並不同源。滿族、回族之所以喪失原來的民族語,是受到漢語和漢文化強烈影響的緣故。

那麼,壯語和泰語的相同、相近,是否有如漢族與滿族、回族的情況相類似呢?從曆史和文化關係來看,壯族和泰族如果自古即是兩個不崗的民族的話,那麼無論壯族或泰族都沒有足夠的力量致使一方喪失自己的語言而采用對方的語言。因此,壯泰民族原來應該共同生活在一起,要不然,是不可能形成那麼多的共同語的。也就是說,壯、泰兩個民族有著共同的起源。這個結論,還可以從生產習俗、生活習俗、傳統建築、人生禮儀、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等方麵得到印證。

在生產、生活習俗方麵,壯泰都是稻作民族。與犁田、耙田、育秧、插秧、耘田、灌溉、收割、打穀、曬穀、收藏、加工等過程有關的工具、工序的名稱和勞作等名詞、動詞幾乎都完全樣。兩個民族都以大米為主食,而且喜食糯米飯,就連在野外燒製的竹筒飯也相同。

在傳統建築方麵,壯、泰民族都喜居千欄,房屋的結構及有關名稱乃至居住習俗也基本相同。例如房、門、梯、柱、曬台、灶的音義完全相同。

在宗教信仰方麵,泰族主要信仰小乘佛教,而壯族則主要信奉受道教、佛教影響的麽教、師教。這是兩個民族最大的不同點。但民間底層的原始宗教,如崇拜稻神、水神、土地神等,則壯、泰民族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