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 2)

在婚喪習俗方麵,壯、泰民族都盛行自由戀愛和“夫從妻居”,迎親時都有“攔路”風俗。人死後,送殯禮儀也有許多相似處。

在社會結構方麵,壯族和泰族的農村都是父係、母係並行,母係的社會地位都比較高。

把以上這些共同點綜合在一起,完全印證了壯泰民族同源的說法。

經過較全麵的比較研究,課題組雙方的學者形成了共識,認為壯族和泰族共同起源於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甌和駱越。壯、泰民族的先民原來共同生活的區域,主要在五嶺以南直到今越南紅河以北地區;共同生活的時間,從遠古時代一直到中國曆史上的東漢時期。他們分離的時間,主要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可以從有時代意義的詞彙如“犁田”、“買”、“賣”、“貴”、“賤”、“水車”、“拱橋”等推導出來)。他們遷徙的路線,除經中國雲南之外,還可能經今越南北部、老撾而到達今泰國北部,然後逐步在今泰國北部建立素可泰王朝,並逐步向南發展,統一了全泰國。泰族先民到達今泰國後,由於受到印度文化和當地土著民族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今日的泰族。所以,壯、泰民族的起源和發展,可以說是“同源異流”。正因為同源,才可能在傳統文化上保留那麼多共同點;又由於“異流”,致使壯、泰傳統文化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才變成了兩個不同的民族,並形成了文化上的許多相異點。

曆史發展的結果,泰族成為泰國的主體民族,而壯族則成為中國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之一。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但願中、泰兩國的友誼和壯泰民族的情誼與日俱增,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攜手共進!

從泰國人的建居與遷徙看壯泰關係

(泰)撒瑪差潘素文(泰)帕查理勒裏

研究泰國人祖先遷徙到東南亞.的來由與時間必須考慮兩點。笫一點即史前人們在本國與本地區間的遷徙;第二點即中國南方台語方言在東南亞的傳播。從研究的科學性看,由於當今人們之間的種族關係是過去人們遷徙與融合的結果,我們因此可以利用遺傳學來比較研究當今的人們,也可以利用遺傳學來考察與印證人們遷徙的曆史。至於過去語言的傳播,也可以如此推斷,但必須使用語言學從現今台語族各方言的種族關係的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之所以把上述兩點分開考慮是因為語言的傳播主要是以社會與文化的發展曆程為主要支撐點,即使與人類的遷徙有一定的關係,但這種關係未必直截了當地產生。從以往的研究成果看,當今各方言的人們的語言關係模式與遺傳學關係模式並不相吻合,.這種差異性將逐步增大。

上述研究成果隻是考究出當今各方言區的人們的語言關係模式與遺傳關係模式不相吻合的一個例子。至於人們的遷徙,可以從本地區或地區間人們的種族遺傳關係的多樣化模式來分析。研究成果表明,當今操南亞語居住馬來半島的沙蓋人的祖先應該是東南亞土著居民的代表,他們是當今遺留下來最為古老的族群。至於該地區其他族群居民的祖先,不管操哪種語言(南亞語、台-加貸或者漢藏)都在遺傳學上有著緊密的關係。他們應該與從中國南部遷徙下來的人們有著族源關係。有證據表明,這種遷徙已於史前發生。而台語的傳播,從中國東南部的起源地,到西部直至南部,形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傳播模式。從該地區人們的語言、種族、文化與曆史的關係模式看,也許是後來發生的現象。分裂成為西南語支的台語一分支於11世紀中期前向西部傳播,經雲南西部到達緬甸的薩爾溫江與依沙瓦底江上遊,另一分支於12、13世紀左右傳播至越南西北、西雙版納,南下到東南亞中部。台語方言尤其是西南分支的傳播,在上述時間段到達東南亞一帶,不管與同一時代從北往南迕的人們是否有著直接的關係,但都是在有著密切的遺傳關係的人群中產生的語言傳播。在那一時間段,那一群原先也許操不同語族方言的人們,廣泛地遷徙,完全覆蓋了中國的東南部直至東南亞f帶。

撒瑪差潘素文,泰國法政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博士。帕查理勒裏,泰國斯裏勒醫學院醫學係副教授。

論壯泰傳統文化與壯泰族源關係玉時階

壯族和泰族都是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關於壯族和泰族的族源問題,經過中泰學者多年來的綜合研究,學術界大多數人一致認為:壯、泰兩個民族在曆史上有著極為密切的淵源關係,二者都是從中國古代百越民族演變而來。雖然二者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形成了不同的現代民族,居住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域,但其原特有的一些百越族群傳統文化並未消失,這些共同的傳統文化的存在,為探索壯、泰民族的族源關係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料。

壯、泰兩個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都創造了許多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這兩個民族之間雖相隔千山萬水,但他們的傳統文化卻有許多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