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語言文化
壯語和泰語都屬於漢藏語係壯傣語支,二者在語言文化上有許多共同點。主要表現為基本詞彙大多相同;在語音上,二者的聲母都較簡單,韻母則比較複雜;在語法上,二者都以詞序和虛詞為表達語法的主要手段,量詞較豐富,使用主謂賓的語序。
地名文化
壯、泰兩族的地名取法基本相同,其中尤以“那”、“納”、“板”、“曼”、
“蠻”、“萬”、“班”、“隆”、“弄”、“龍”、“峒”、“孟”、“猛”、“汪”、
“廣”、“忙”等字常被用作地名的冠首字。二者所表達的詞意基本相同。
稻作文化
曆史上,壯、泰民族都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耕民族,就是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壯、泰民族中的大多數人仍是靠種植水稻為生。在泰國農村,泰族主要從事農田稻作生產,經商的人不多。至今,泰國仍是世界上出U大米最多的國家之一。壯族是個古老的稻作民族,早在距今9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時期,壯族先民就開始了稻作農業,直到今天,水稻仍是壯族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在生產過程中,兩個民族都有與種植稻穀有關的各種儀式。雖然儀式的具體內容有差別,但舉行儀式的目的都是祈求自然保護生產豐收,直至保佑社會繁榮。
居民建築文化曆史上,壯、泰兩個民族大多數聚族而居,同一個村寨的人大多是同一姓氏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村落大多分布在臨近水源的山衝。其房屋多為幹欄式建築。
服飾文化傳統的壯、泰族民族服飾,基本上都是由壯、泰族婦女自織、自裁、自縫而成,其原料多采用棉花或蠶絲等,顏色多為藍黑色,並在服飾引人注目的部位或易磨損的部位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繡、織圖案紋樣作為裝飾,以增強服飾的美感和耐磨性。其圖案多
為自然紋樣。此外,不少人還喜愛文身。
6、音樂文化壯、泰民間音樂都源於傳統的稻作文化。在自足自給的自然經濟下,男耕女織的稻作生活使其音樂節奏多表現為自由、舒緩,音調悠長,旋律迂回委婉。其音樂體裁類別、形態特征、內容及民歌的結構形式、調式、調性、音階、演唱場合、演唱方法等,都充分顯示了稻作農業文化特質的基本要素。在音樂結構上,二者都比較簡單,都是單樂段上下句結構,周而複始;旋律節奏自由,節拍多為2/4、3/4、3/8等;唱詞一般由演唱者即興編唱;演唱形式多樣,有獨唱、重唱、對唱、合唱等。民歌的傳承多為口傳心授和口頭傳授。其民間樂器的製作材料、構造、形狀、音色、演奏技巧、風格等都大致相同和相近,其演奏方法亦多為獨奏、齊奏、重奏與合奏。
文化屬於一種社會曆史範疇,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文化和民族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創造豐富燦爛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則是不同文化的物質載體。同一民族或族源相同的民族,其文化大多相同或相近。其後人雖由於遷徙而分布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或形成新的民族,但其傳統文化的基因大多仍不會全部喪失,從而使其後裔的文化特征有許多共同點。作為社會曆史的產物,民族自登上社會曆史舞台後就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隨著民族的發展演變,民族文化也隨著發生變遷,但其最基本、最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則變化不大或變化緩慢,並得以保存下來,成為民族傳統文化。壯、泰民族在傳統文化有許多共同文化特征的現象說明,他們的先民在曆史上必然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或在同一地域生活,或者很可能就是同一族群或同一民族的人,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分別遷徙到不同的地方生活居住,並形成不同的新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