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3)

從“那”字地名和稻作習俗看壯族和泰族的曆史文化關係。

潘其旭

中國壯族和泰國泰族,是自古從事稻作農業生產的民族,壯語和泰語均稱水田為“那”(na),稱稻、米、飯為“考”(khau,壯語南部方言稱“考”,壯語北部方言稱“餱”hau),千百年來,在壯族和泰族民間,都流傳著“內南眉巴,內那眉考”(水裏有魚,田裏有稻)的俗語,過著“飯稻羹魚”的生活。壯人常說:“今考眉巴,考麻不都。”(吃飯有魚送,狗飯就不夠了)泰人也有類似的說法:“今考眉巴,考貓靡眉。”(吃飯有魚送,貓飯就沒有了)反映了他們有著相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我們從“那”字地名、稻作生產習俗及相關詞語和信俗觀念中,可以觀察到壯族和泰族在曆史文化上,有如“比儂”一般的親密關係。

一、有許多帶“那”(水田)字地名,構詞和含義基本相同

在中國廣西壯族聚居地區和泰國農村許多地方,都分布有冠以“那X”(水田)的地名,形成了獨特的地名文化景觀。例如:

峒那一廣闊的田野;那波一有泉水的田;

那兵一螞蟥多的田;那必一養鴨子的田;

那零一缺水的旱田;那派一近水壩的田;

那曼一-近村邊住家的田,等等。

雖然在語音上有一些差異,但是命名規律、構詞方式和詞源意義基本相同。

二、有相近同的稻作農業生產詞彙並自成一體

在曆史上,壯族和泰族都是據“那”(水田)而作,依“那”(水田)而居,以“那”(稻作)為本,有關稻作農業生產的基本詞彙也相近同。例如:

水渠(猛);水牛(歪、快);

犁田(睇那):種子(奮、噴);

撒秧(彎稼,彎嘎);插秧(南那);

転田(耐那);收稻(丹那);

穀倉(要考);曬穀子(塔考);

舂米(頓考),等等。

這些都表明壯族和泰族的先民,自進入農耕時代就有著相同的生產方式,這些原生性的詞語自成一體並世代傳承。

三、有類似的稻作生產傳統儀俗和信俗觀念

壯族和泰族圍繞著一年稻作生產周期,自古以來有相應的信俗觀念和祭祀性節日活動。

例如:民間都流傳著關於稻穀來源內容近同的故事。說是遠古時,稻禾長像大樹,穀粒很大,一顆米可供許多人吃,但很難采摘,也不好分食。人們便把它砸碎成小顆粒,但再也種不出稻穀來,原來是穀魂逃散了。後來遵照祖神的教導,舉行招穀魂儀式,才種出現在好吃的小顆稻米來。

每年開春民間有敲銅祈雨的習俗。插秧後要舉行祭秧儀式,還有“今昆考”(穀魂節)、“今昆快”(牛魂節)、“今考邁”(嚐新米)等節日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慶祝稻穀豐收。

壯族和泰族都有相類的稻米加工傳統食品,其製作方法相同,名稱也相仿。如:“考謀”(綠色扁形懦米),“考覽”(烤竹筒飯),蕉葉梭、粽子、糍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