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 / 2)

這表明,壯泰民族主要以從事農業,特別是種田為主。同時,壯泰民族都喜歡以村落的形式定居下來。村落名還體現了壯泰民族居住地的地理條件的不同。壯語中表達“山間平地”、“洞”、“涵洞”的詞比泰語多。泰語中表達“水窪”的詞比壯語多。

對壯語7個方言的量詞的研究(杜薩堤蓬査尼蓉珊,1995)結果表明,各地壯語都普遍使用的量詞,即用於動物的tu:和用於事物的an。但用於人的量詞有兩個,即kon和phu:pu:pou,各地使用不一致。此外,有些壯語南部方言,如上思壯語,還有量詞〇g也用於人。量詞的使用顯示了壯語不同方言之間、壯泰之間對事物的形狀的看法不同,這是值得關注的。

遊輝彩在論文《曼穀泰語與南壯上思方言的時間詞研究》(2004年)中的研究發現,一天中的時間,泰語中半正式時間的表達法有多種,包括12小時製和6小時製,而南壯上思方言時間表達法采用的是12小時製。此外還顯示,壯語正式的時間表達法受到漢語的影響。作者指出,泰語和南壯上思方言的時間表達法雖然存在著區別,但相同之處大於不同之處,特別是非正式的時間表達法,如:

淩晨

泰語:淩晨faa4sa:g5上思壯語:mon1loey3

泰語:牛入欄khwaa:』1khaw3kho:k3上思壯語:vai2hau5loey2

壯泰語言研究方麵的證據表明:說泰語和說壯語的人很有可能有著親緣關係,或者曾經在相鄰的地方居住生活過。

壯泰族群的語言傳承芻議

覃國生

我們知道,有親緣關係的族群,都有傳承祖語的現象。這是產生語言親屬關係的原因。操壯傣(用泰更好)語支語言的各民族(主要有中國的壯族、布依族、傣族,泰國的泰族,老撾的老龍族和越南的岱儂族等)是有親緣關係的族群,已被學術界公認。他們對祖語傳承有什麼特點,是我要探討的主題。我從語言事實出發,運用社會學、曆史學、語言學、民族學等學科的理論觀點考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必然傳承他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計主業的知識與技能。語言是那些知識和技能的載體,因此隨之得以傳承。

其次,壯泰族群的先民已有較高水平的農業生產。所以關於農業生產的相關詞語,也隨著農業生產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承而得到傳承。主要是以自發的形式和口述的方式。這可以從有關農業生產的條件如na2(田)等、生產工具如thai1(犁)等、生產過程如dam1(種)等以及農產品khau3(稻米)等,在該族群的壯語、布依語、泰語和老撾語中的同源關係得以證實。農業的發展為家庭飼養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壯泰族群的先民也有較發達的家庭飼養業。詞養業的知識和技能也得到優先傳承,因此在族群的語言中Pit7、kai5、mu\ma1(雞、鴨、豬、狗)等詞語,也顯示出同源關係。

再其次,生計主業在族群中得到最優先、最廣泛的傳播,這一現象具有普遍意義,適應所有的族群。但是不同的族群由於生活環境不同,社會發展不同等原因,他們的生計主業也不同。隨著生計主業知識與技能得到傳承的詞語就不同。所以語言學的曆史比較擇取的核心詞,不同語群是不一樣的。

最後,我認為人類社會雖然都經曆過漁獵、釆集、農耕等發展階段,總的說來各階段發展都比較緩慢。階段性發展所需要的時間即便比較接近,但不可能是恒定的。因生計主業更替而使相應詞語的更替時間也就不可能是恒定的。企圖用核心詞的消失比例來計算族群分離的年代,是沒有多少科學依據的。

社會越往後發展,語言傳承的途徑和方式已經多樣化了。今天的信息時代,弱勢語言處在迅速消亡的過程中,研究族群的語言傳承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