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壯泰民族自然崇拜文化比較
廖明君
一、壯泰民族自然崇拜文化產生的人文背景
從根本上說,自然環境決定了人類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又決定了人類的文明類型,文明類型則決定了人類的文化特征,文化特征又決定其文化心理。因此,可以說,文化是人類適應環境的過程及結果。而人類文化主要由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的三種關係組成。在傳統社會特別是早期的傳統農業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尤為突出。於是,在壯泰民族傳統文化中,在萬物有靈思維的影響下,由人與自然的關係所形成的自然崇拜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具體而言,壯泰民族自然崇拜文化產生的人文背景主要有:悠久的曆史;傳統農業文明;稻作生產方式。
二、壯泰民族自然崇拜文化的異同
(一)天象崇拜文化
壯泰民族都對天象產生過很高的重視,視天為神靈居住之所。而壯族的天神,以雷神最具有影響力。泰族的天神包括“天法肯”(創世之神)、“天登”(技藝之神)、“天孔”(戰爭之神)、“天秤”(正義之神)、“天希”和“天朽”等。其中,又以創世之神“天法肯”最有影響力。
(二)無生物崇拜文化
壯泰民族都崇拜水、土、火、山等無生物。壯族又以對水的崇拜最為突出,而泰族則以對土地的崇拜更為突出。
(三)植物崇拜文化
壯泰民族對植物的崇拜也非常普遍,特別是對樹、花、葫蘆和稻的崇拜最為強烈。當然,在相同處也存在一些差異,如對花的崇拜,壯族以自然生長的植物之花為主要對象,泰族則是以人工製成的花為主要對象。
(四)動物崇拜文化
壯泰民族對動物也頗多青睞,尤以對牛、雞(雞蛋)、青蛙等動物的崇拜最為突出。如對牛的崇拜一直貫穿於壯泰民族的生產與生活之中;在此基礎上,壯族對青蛙的崇拜更為強烈。但對壯族特別崇拜的狗,泰族則並不突出。
三、壯泰民族自然崇拜文化產生異同的主要原因
(一)壯泰民族自然崇拜文化產生相同的主要原因
相同的族源關係
相似的生產方式
相近的文化心理:萬物有靈、物我合一廖明君,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二)壯泰民族自然崇拜文化產生相異的主要原因
居住環境的變化
生活方式的調整
外來文化的影響
四、結語
總之,由於相近的地理環境,相同的族源關係,相類似的生產方式,以及居住環境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調整、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得壯泰自然崇拜文化形成了同中有異的特征。即就壯泰自然崇拜文化的異同而言,相同大過差異.相同相近是主流,相異相差是非主流。由此,又影響到了中泰民族傳統文化的相同與相異。
壯泰習俗文化和信仰關係研究(泰)巴尼翁帖序言
居住在中國廣西和雲南的壯族以及今天居住在泰國這片土地上的泰族都是幾個世紀以來與其他各民族混居的操持泰佬語族的一部分。在東南亞這一大區域裏,從越南的北部一直到中國的南部(過去被認為是東南亞的一部分)、老撾、泰國、緬甸北部直到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地區,都分散居住著這些民族。或者從沿江居住這一點來看,從西麵向東,也就是起始於帕隆布河、伊拉瓦底河、薩爾溫江、湄公河,經過黑河和紅河,.直至中國南部的廣東和廣西,可以看出泰民族族群的形成區域範圍廣、規模大,並且能夠吸引其他的民族與之融合形成統一的民族。甚至有個別社會和文化發展程度高的族群建立起國家和政權。學者們把操持泰語的人群分為兩大部分,也就是大泰,即伊拉瓦底河、薩爾溫江流域的傣族和小泰,即湄公河、黑河、紅河流域的泰族。這些族群都曾向其他國家進行遷移,並融合成了這些國家的民族,無論是緬甸、老撾、柬埔寨、越南和泰國(暹邏)都有泰族或傣族混合居住。尤其是泰國,受到的台族語言文化影響大於其他國家,因為泰語是母語,風俗習慣和信仰都來自於台族。例如靈魂輪回的信仰(西薩宛立頗冬,1992年)。值得注意的是,泰語在交流上有很大的潛力,因此才會被這些民族廣泛采用,直至形成統一的民族,因此語言可以通過借用而傳播,成為多個族群的語言,而不一定有血緣關係或擁有相同的祖先。
除此之外,不同的曆史條件與社會文化背景也是族群研究的重要因素。例如:廣西的壯族本身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可以說每隔30公裏的壯族人說的壯語都不一樣,因為各根據居住地而自稱。例如:有些民族把自己稱為布雅、布傣、布儂、布佬、布當、布泰、布路昂、布龍等等,在語言方麵還可以分為12種地方方言,但主要分為兩大類,即北壯語和南壯語。這兩種語支的特點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在穿著、生活方式、寓所或風俗信仰文化等方麵都言體現。北壯受漢文化影響大於南壯,因為居住的離漢人較近(李富深,1996)。
至於在泰國的泰國人,在過去被稱為暹邏人,都是由多個民族的人口組成的,並非單一的民族。其中包括操持孟語、高棉語、爪哇_馬來語、泰-、漢藏、苗瑤語等語族的人群。這些人們一旦在暹邏這塊土地上生活居住,都通通被稱為暹邏人。雖然被稱為泰國人,但有證據顯示,1457年也就是在阿育塔雅時期,湄南河流域的暹邏人並非泰爵人或傣人,壯族人也不是泰國人。盡管有證據表明由於遠程貿易擴大的原因,傣族和泰族曾有大規模的南下遷徙到暹邏,與過去在暹邏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民族如孟族、髙棉族、占婆族融合。暹邏人或泰國人是各民族融合產生的後代,用泰語交流,信仰佛教。生存在泰國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由於經濟、政治統治等原因而成為了泰國人。與此同時,還有其他的一些民族仍操持著本民族的語言在此生活繁衍直到現在。
上述所提到一切都是為了說明壯泰關係的研究應該擺脫旨在回答起源地、“泰”的真正特點或泰文化的特征等問題,因為與全人類文化的自然性存在著矛盾。人類文化是變化的,可以借用、相互融合、交換的,長期與其他前來結交的民族交流(查拉猜拉米達農,1997)。除此之外,具有本國特點的信仰也不再得到承認,因為每一種文化都在一直變化的曆史條件中建立起一套社會關係。因此這一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點,也許在其他處於相同曆史條件的民族中也會遇到,例如相似的生活生產係統(尼堤伊萬西翁,2001)。如今得到承認的觀點認為:民族的自身特點,比如“泰”都是可以被創造的,不是原生的,和其他方麵的文化一樣是運動的、變化的、可以借用的(查拉猜拉米達農,2001)。因此,民族關係的研究應該認識到族群和文化的複雜性是在怎樣的曆史條件下、怎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下發生變化的,目的在於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建立沒有偏見的、和平共處的社會。
一、研究思路
盡管泰-壯文化比較研究項目的最初目標是以涵蓋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經濟學、建築學和科技等綜合科學為特色,但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主要運用了兩種研究思路:
第一種思路:給屬於同一民族或者說曾經是同一民族的壯-泰民族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賦予意義,因為同樣都是使用泰語。上述想法是從事實的角度來看民族的含義,認為民族是原生社會單位的一個特征,而且是真實確定的特征,具有穩定性、長久性。盡管一些情況會隨著與其他民族的融合而發生改變,但仍有一些族群仍保持著民族原有的特征,發生變化的也隻是外部特征。因此,應該通過原始語言或古代習俗信仰的研究來努力探尋民族真正的主要特征(阿南甘紮那潘,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