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研究思路是文化生態學方麵的思路。它關注的是人類為適應自然環境而進行的自我調整。過去的壯泰社會擁有相似的生態文化:都是農業社會(查南翁威帕,2006),沒有任何一個部落是單獨存在的。若有幾個部落在同一地方定居,相互間會有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按照民族的習俗和習慣共同使用當地的公共資源如河流、森林、山穀。為了能夠在各種形勢下生存而根據自然環境進行自我調整,使得相同生態文化條件下人類的行為具有共同的國際性(西薩.宛立頗冬,2004)。
從第二種研究思路的框架中我們可以這樣來論述: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從史前也就是石器時代,不僅是泰國與廣西在石器工具種類的文化物質方麵具有相似性,而且所有東南亞地區在人類曆史初期的文化上也具有相似性,可以說是同一種文化。有證據顯示曾發生過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範圍包括從長江以南一直到馬來西亞半島,或者從阿薩姆邦到亞洲的東南沿海,也就是中國、越南、柬埔寨、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東部海岸。這是因為在新石器時代之前,那個時候的人們懂得對相同特征的生態係統進行調節和使用。而且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大約3,500-4,000年以前),廣西和泰國一帶的人們開始以種植水稻為生,並懂得鑄造青銅器。雖然在泰國各部仍發現某些不同的文化碎片。
壯泰文化的相似性由於青銅器時期壯族吸收了黃河流域文化而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商朝和周朝時期比較明顯。與此同時,泰國人民則遠離外界的影響。無論怎樣,從古文獻中的壁畫和銅鼓文化的傳播中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這兩個地區的人民是有交往聯係的,並且與東南亞其他地區的人們也有社會和文化的交往(素拉蓬那塔潘,2006)。
接下來所提到的東南亞地區的文化不是特指某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共同特征。
二、壯泰習俗文化和信仰的某些相似性
壯族和泰族都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耕民族,民族聚居地喜歡選擇在臨近水源的平原和山穀,房屋周圍環繞著水田,房屋為組群式與高腳式建築。房屋下方用來關養豬、牛等牲畜或存放耕種、捕魚的工具。水稻種植需要依靠家族的力量,依賴自然水源,即季節性的雨水。為適應自然環境條件而作的調整和解決生存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與生產生活相符合的風俗習慣、儀式和信仰,與這個地區其他擁有相同的“水稻文化”的農耕民族一致。
(一)社會結構
在未受到漢族與印度的文化與信仰影響之前,壯泰的親屬稱謂詞是一樣的,家庭結構呈主幹家庭特征,孝敬長輩,尊敬雙方親屬即尊敬父母雙方的親屬,這與中國社會和印度社會隻尊敬父方親屬有所不同。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每個孩子都同樣有財產繼承權和分割權。但泰國社會則是以自己為中心,根據所獲得的利益來認父母雙方的親屬,如果沒有利益關係就會疏遠,這使得泰國的社會結構廣淺,經濟合作群體為家族式,這點與壯族不同。壯族是以直係親屬和在管理方麵有影響力的宗族成員為親屬。當宗族人員數量多時,親屬信仰是以祖先為中心,而不像漢人那樣限定姓氏,因為同一姓氏的成員可以結婚,而且有結婚後男方遷到女方家居住的風俗,但現在大多是女方搬到男方家(普威拉布拉聖,2006)。有證據顯示,在公元1949年之前,成親的男女雙方仍在女方家生活,子女有權繼承母親的所有財產,而且還可以隨母姓。在一些重大事情的抉擇上,如結婚、離異、親戚間的矛盾等方麵,母親的兄弟對侄子起著重$的影響作用。母親去世了還要經過舅舅的同意才能蓋棺人土。如果母親是遭人殺害的,母親的兄弟則有權找凶手報仇(謝遠章,2005:110)。
壯族的以女性為主的家庭結構與泰國社會強調以母親為主的家庭結構相似,這是因為女性除了照料家庭成員的生活之外,在經濟方麵擁有與男性同樣高的地位。壯族的曆史資料還表明,壯族曾經曆過母係社會,這點與泰國社會是相同的。直到今天,泰國還以母係為主或信奉女方家族的神靈,尤其是蘭那和東北部的民族。壯族還有女方在婚後回父母家住一段時間再由男方接回家的習俗,而泰國當地風俗則是男方到女方家住,幫忙幹活並信奉女方家族的神靈。
以下將要概括地介紹壯泰文化信仰、風俗習慣的特點,反映了人與環境、人與超自然力量、人與人之間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結構。
#第十一章
水稻文化
數千年來,水稻在東南亞民族社會文化發展和生活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共同生活、相互幫助、相互依存的過程中形成了風俗習慣和慶典儀式,如有幫工習俗,運用水壩處理水資源,由頭人來主持重要儀式等。可以說這一地區的各方麵文化大多數以維係水稻、人類和生態係統關係的永稻文化為基礎(榮善鬆巴,2000:35)。
壯族和泰族的農耕,不僅僅是耕作活動,而且還有與農耕並行的各個階段的信仰儀式,相信水稻、旱地、農田、耕牛、五穀以及自然環境中有神靈或神奇力量。如果不能按傳統風俗進行操作,這些神奇的力量就會對生活和生產產生不良影響。在人類生活中有影響作用的神靈可以分為兩類:即神仙和惡鬼。神仙即天神、家神、祖先、村神和附著在樹木、山河等上的神靈。至於惡鬼是指那些沒有親人祭拜的鬼、死於非命的鬼、琵琶鬼,這些鬼往往附在人身上,使得人生病甚至死亡,因此要盡量避免或讓有學問的巫師將其驅趕出身。祭拜與看護家神、祖先和村神(守護村子的神靈,在雲南省文山一帶的壯族有祭拜村神即家衣的節日)是為了讓其保護免受各種惡鬼的侵害。每個村子都有祭拜村神的祠堂或村神的住所,村神可以是曾受到推崇的祖先或是創建村子的英雄,後來受到人們尊敬和推崇,成為村莊的捍衛者。
祈求豐收的農耕儀式
從播種季節開始到收獲季節,壯泰民族有著相似的農耕儀式。比如:泰國農民在舉行開犁典禮時,為五穀女神建祠堂。壯族農民也有開犁典禮,有些地方會讓兒孫滿堂的老婦人下到田間,拽大約5把幼苗,然後拿到田裏種3—4株,這是一種開犁的方式,之後其他人就開始各自播種(巴尼翁帖,1994:25S)。當稻子長出了稻穗時,泰國人便會在小果蔞裏裝上點心、麵粉、香水到田間舉行儀式,祭祀五穀女神。壯族也有拜祭秧苗的儀式,在幹旱的年份有求雨儀式,各地具體的儀式內容有所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在泰國東北地區和佬族聚集地有用竹筒發射火焰向天神求雨或抬雌貓遊行、造雲等儀式。有部分壯族,例如武鳴縣的農民,會用竹筒裝水後同時射向天空,水滴下落如下雨。在大山縣,人們會請道士在儀式上誦念經文祈求降雨,同時讓每家每戶派男子來參加儀式。而在泰國東北部也會邀請僧人講經求雨。元江縣的農民會將貓、狗各2隻扔到深洞裏,他們相信在3天內會下雨。泰國宋幹節時,人們相互灑水讓全身濕透是相信這樣做能降雨,他們還相信說如果哪一年老人、青年們不潑水直至全身濕透的話,這年便會幹旱。但廣為流傳的在每個地區都舉行的能夠反映農民共同信仰的求雨習俗是壯族的祭祀青蛙儀式,尤其是南丹縣、東蘭縣和天峨縣等地農村的祭祀儀式。因為在儀式上人們會把象征著神靈的銅鼓拿出來為青蛙擊奏,青娃喻為雨神,會帶來雨水和豐收(巴妮翁帖,1994年)。在耕種季節結束後仍會有祭牛儀式(在泰國甚至有祭祀牛車儀式),這是為了對不辭辛苦幫助人們犁田的牛表示感謝。人們認為牛是重要的牲畜,必須要像對待人類那樣去對待它們。這種信仰都曾表現在壯族和泰族的古老傳說中。此外,泰國宋幹節期間舉行的對依附在竹編、杵、磨、雞籠等生產工具上的神靈的占卦儀式,與中國春節期間武鳴、馬山、都安、上林、忻城、天等、平果等縣的擊磨風俗(泰東北的拉磨拉杵)相似。人們用木杵敲打樹幹或是讓2—3對男女在村子中央以舂米的姿勢用木杵有節奏敲打樹幹,有時候也會用上十幾對人,用鑼鼓敲出節奏。在大型的娛樂活動中會有犁田、耙田、插秧、灌溉、收割、春米、吃新米等表演(謝遠章,2005:129—130)。這些表演,如敲木遊戲或這一帶其他民族和孟族在宋千節祭神儀式上的活動一樣都是為了慶祝豐收,祈求農業豐收、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