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2 / 3)

除了高腳屋外,在中部還有一種泰式的“船屋”,為一大居民社區,隨著各大主要河流漂浮水中。因為法律的限製,如今這種船屋很難見到了。

1.2根據結構區分的傣式民居的特點

這裏主要介紹北部的傣式民居,因為筆者在一家公司作研究,這家公司對新時代下清萊地方民居的建築特色與樣式提供谘詢的一家公司。北部的傣式民居根據其結構可以分為五部分,S卩:屋頂、屋身、梁柱、四壁與特殊部分。

1.3根據形式與功用區分的傣式民居的特點

對傣式民居的形式與功用特點的分類,有好多學者給予不同的劃分,總結為表格如下:

這裏主要介紹泰國北部的傣式民居形式,因為與中國的傣式民居有著很大的聯係。在“清萊府為吸引遊客保護地方特色建築與環境”的研究項目中提及傣式民居特色,參照名譽教授恩斯裏巴恁的劃分,傣式民居有以下形式,如下圖。

2.中國的傣式民居

傣式建築在中國建築曆史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與重要作用。高腳屋式建築曆時之久讓人驚詫,這其節也許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最適合當地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第二,地處邊疆,遠離國家中部與大城市,木處於商業路線,因而能很好地保持傳統的文化習俗;第三,能很好地傳承原始宗教、小乘佛教以及傣族農業社會的風俗習慣(朱梁文1993:7)。

經過對中國雲南的瑞麗、元江、西雙版納等地區進行粗略的考察,筆者認為,中國的傣式民居多樣化,一些地方尤其是在農村能很好地保留傳統的建築風格。根據朱梁文所述,這可能由於遠離繁榮的緣故。重要的是,筆者發現中國的傣式民居除了傳統的兩層高腳屋外,還有整棟為夯土兩層房子,其形式如中國式的全地居式建築。在雲南南部的元陽一帶的傣族居民至今還保持著原始宗教信仰,可以從屋前所插的“竹牌”標誌推測。此外還發現,在瑞麗那磨(Namo)村的大傣族民居建築很具中國建築風格,即整個村落的房子都是單層建築,但後屋的建築頗具特色,屋角抬起離地約3—4個階梯,這有別於中國式的民居建築。經對當地居民調查得知,這是由於自古就受中國漢族影響的結果。但大傣族人的習俗、生活方式、飲食依然保持原有的風格。可以說,值得對這些中國傣式民居的來由與發展、建築風格的變化等進行對比研究。

2.1西雙版納景洪傣勒民居

景洪是過去羌龍王國的首府,與蘭那王國有著上千年的往來與緊密關係,語言相通。因為經濟不很繁榮的緣故,西雙版納的傣勒民居是被很好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築,尤其是城市郊外的民居。可以說,要看傳統的傣勒民居建築風格,一定要到西雙版納去看。

2.2德宏州瑞麗郊外大頂寒村的大傣民居

這裏具有大傣民居建築風格,美觀,曾被作為旅遊景點(據旅遊路線牌推測)。但現今,一些房子已經使用了現代的建築材料,房子底層封閉用作廚房與存放農用工具,估計是受到中國漢族民居的影響。

2.3元江傣倉村

傣倉村也稱甘莊岜(KanJungPa),全村人口約664人。這個村落為土著村落,未曾搬遷過。據推測應該有100—200年的曆史(可以從舊的民居建築、更換屋頂材料的痕跡以及采訪中觀察出)。房子的建築特征有別於其他的傣族民居建築,也就是房子為夯土建築,不是高腳樓。而整個村落則建於土坡上,四周有農田。在村子裏可以看到發展的跡象,因為出現了運用新材料如混凝土修建的民居。民居有象征傣族的重要標誌,即每一間房子無論新舊,門前都插有五角形的“竹牌”,用以驅趕妖魔鬼怪。有些房子的窗戶上方還有祭台,用以祭祀女方的祖先。

2.4元江像雅村

元江的傣雅村也是另一個土著村落,未曾搬遷過。房子特征為兩層泥土建築。村裏約70戶人家(約280人),村民均為農民。整個村落建於土坡上,村後有河流,四周農田環繞,村裏有水利,有流經村落的礦藏管道(應該是原來舊的礦藏管道)。從采訪中得知,最古老的房子有200多年了,位於村落中心,其主人名為刀一銀(音譯),74歲,四代同堂。與所考察的其他村落一樣,這個村落也有“竹牌”插於屋前。房子內部建築呈現使用新時代的建築材料的趨勢。可以注意到,這個村落為古老的村落,據村民口述,村中的酸角樹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值得關注的是,這個村落未曾從別的地方接受任何宗教。可以推測,這一帶的傣族人,建居此地後未曾搬遷過,在居住風格上受到了漢族的影響,但還是保持了傣式的建築風俗,如樓梯為雙數,講究房屋方向等等。這些都值得進一步深入考察的。

第二部分:壯族民居

雲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謝遠章教授稱壯族民居為“麻欄”,並提到壯族民居風格即“麻欄”(高腳建築,麻欄也稱‘到家’)式建築早在魏朝、宋朝、明朝時就有史書記載。後來受到漢族的影響,壯族的民居發展為三種形式,全樓居高腳、全樓居矮腳、地居式。第一種常常出現在山上,第二種常出現在山區中,第三種常出現在平地(謝遠章2005:119)。

可以看到,壯族的民居也有類似傣族的高腳屋。在跟隨泰國國家科研委哲學組到中國南部考察中泰共同文化時,筆者有幸看到幾個地方的壯族民居,各有各的不同,現將考察時所見所聞陳述如下。

1.那坡儂壯村落

那坡是一個建在山穀的小縣城,是壯族儂人的主要居住地。所見儂壯村落的建築風格己經大大脫離了原有的壯族特色,多為新時代的磚瓦樓。但村寨還有傳統的織布,並保持部分風俗習慣。碰巧見到一家民居,其屋後有一間存放雜物的房子,保留有傳統建築風格。當詢問房子主人並將房子結構詞彙與泰語比較時,竟然發現發音一致。

2.吞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