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情與友情(1 / 1)

人情與友情

文化觀察

作者:蔣小平

老家有句話:“人情像把鋸,你一來,我一去”。這句話很形象地解釋了“人情”這個詞的含義。但人情有時候就像粘在你鞋子上的香口膠,讓人煩,還扯不掉。

就拿前段時間的一件事情來說吧。我所在的單位倆同事情投意合,終於結婚了,給我發了請柬。按說我要參加,可一算日子,不行,那天我正好有很重要的事情,走不開,心想,這婚禮就不參加了,禮就讓其他同事帶去吧。那這禮隨多少呢?這個問題把我給難住了。我結婚,他倆都來了。我清楚地記得,他倆那時還沒結婚,分別給了200元。按說,我要還給他們。那這樣說的話,這次我要隨400才合適。不說多隨,至少不能“吃”了人家的禮。但是我心裏有幾點疑慮:首先,其他同事都隨300(這是我了解到的,舉辦婚禮的酒店很高檔),我要是隨400,人家可能會誤會,最主要的是怕新郎有想法(我和新娘關係不錯,之前坊間還流傳我跟她有曖昧,他更是信以為真);其次,這新郎,我不喜歡,說話刻薄;第三,雖說當時隻隨300,但之前我已經送了她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其價值遠遠不止100。

這樣思來想去,我覺得還是隨大家比較好,我就隻隨了300。但是,結果卻讓我大跌眼鏡。據說,婚禮現場可謂是高、大、上,場麵也夠奢華。等他們休完婚假回來上班的時候,我大老遠就看見她了,跟她打招呼,她竟然很冷淡地隻朝我點點頭。我向她解釋我沒有到場的原因,她也隻是禮貌性地回答我:“沒事,你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忙嘛,沒關係。”然後便走了,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她雖沒有明說,但話中的意思和說話的語氣,已經很明顯地傳達給我一個意思:你沒給我麵子,我對你有意見!這讓我有點一時難以適應。要知道,我們之前可算是藍顏知己,否則也不會有閑言碎語傳出。好朋友,竟然這樣對我。我回家跟家人一說,他們一分析,就說,肯定是你的禮沒到位,再一個,人沒到。俗話說,人到禮到。我深感震驚,原以為,好朋友的情誼應該不會被這一點俗事給阻礙了。可現實的確很殘酷,我第一次感覺到人情的現實性與可怖性。

關於人情的可怖性,媽媽還跟我講了一個真實的事例。老家有戶人家,瘋狂請客擺酒,其頻率到了逢喜必“擺”的地步。孫子孫女出生、滿月、百日、周歲,擺!家裏人過大生(逢十為大生,如三十、四十等),擺!女兒考大學,擺!兒子新房入夥,擺!他這一擺不要緊,全村人,還有他的所有親戚朋友,全部通知到位。話說回來,這家夥前麵的工作也做得好,隻要人家通知他,或者他知道的,一定到場,且禮數不輸於人。

這樣一來,所有跟他家有人情往來,收受過他家禮金的親戚朋友都叫苦不迭。去嘛,他這擺酒的頻率太高了,這一年算下來,光是給他們家隨禮都要上千,這在農村可是筆大數目,讓你感覺上了賊船,下不來;不去嘛,你家有喜事,人家從來不缺席,鄉裏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麵子上過不去,於情於理,你都該去。哎,真是個難題。

媽媽告訴我,後來,有些人就想到了一個招:躲。怎麼個躲法呢?將他們家重要的日子全部記錄下來,算算日子快到了或者聽到什麼風聲,就找個借口去親戚家躲幾天。等喜事辦完了,再回來。有些更甚,直接到城裏兒子或者女兒家住下來了。能躲則躲,可是,有些喜事能躲,有些是躲不掉的。

這家人應該也聽到了大家對他們的各種議論,但不知何故,依然我行我素。可惜我那善良淳樸的父老鄉親依然抹不開麵子,明明知道這是不劃算的買賣,可還是硬著頭皮去參加。真應了那句老話:死要麵子活受罪。

所以,中國人的人情,就是所謂的“麵子”。關於麵子的俗語也不少,如:“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打腫臉充胖子”等等。人情在中國具有特殊的社交功能,中國也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究禮尚往來,講究“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就有了上述的兩個案例。

在我看來,前麵所提到的兩類人是過分看重“麵子”了,其實好朋友之間是不需要計較太多的,所謂“肝膽相照”,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很明顯,她並沒有把我當成她的好朋友,隻是我一廂情願而已。而後者,更是借機斂財,這種人不需要跟他講什麼人情,因為這個人,根本就不值得你用“情”,更何況這種“情”會讓你不堪重負。

人情,最終要落實到“情”上來,朋友情、兄弟情、師生情等等,這些都是世間最美好、最純真的感情,而這些如果一旦沾染上“銅臭”味,那這感情也就不再純潔了。所以如果朋友因為你不懂人情而對你心存芥蒂,甚至心生怨恨,那這朋友不要也罷。

責任編輯 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