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發展引導
隨著沭陽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壯大,圍繞申報國家級開發區的努力,未來的規劃發展的空間形式:組團式分期發展,組團間留有生態綠地或備用地;一區多園,以專業化產業園、中小型企業園帶動整體發展,發揮集聚效應;重要區位地段,體現園區建設發展風貌;居住、產業用地采用多種組合模式發展;
對未來核心發展地區進行預判,並預留發展空間。
3.3 產業引導
繼續二產的主導發展地位,適應當前主流產業門類,並做好承接上遊城市產業梯度轉移的準備;設立產業目錄,對投資密度達不到相應要求、汙染嚴重的產業不予進駐,提高土地地均產出,並保障地區發展的生態可持續性;對較大帶動作用的產業、有上下產業鏈關係的產業盡量向專業化園區集中,發揮最大產業效益;無上下產業鏈關係,但規模相似的中小型企業可集中布置,集約緊湊發展。
4 城市與開發區功能和道路銜接
開發區與城區的關係:開發區建設將帶動城區發展。城區為開發區提供設施、服務、環境等各方麵支撐。在協作、融合的過程中,實現共同發展。
在發展模式上,開發區是城區的延伸,是未來的新城區,應有自己的功能體係,不是簡單的工業園區。道路體係是用地和功能布局的基礎,理順開發區與城區的路網關係:打通東西、連接南北,加強開發區與城區交通聯係;幹道網絡化;貨運線路組織;增加開發區高速出口。
5 開發區綜合居住模式
工作與居住的關係:產業的類型正確選擇;居住與產業在功能分區的基礎上,進行有機複合。
開發區居住模式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企業職工宿舍;第二層次:藍領公寓、紡織俱樂部;第三層次:開發區居住小區。目前我們開發區正在向第三層次進行實施。
6 市政綜合配套
6.1 現狀評價
地下水大量開采對城市地質承載力將造成一定影響;220kV架空線穿越工業地塊,對地塊開發和建設造成一定影響;雨水采用自流方式,地區內少數河道排水不暢;本地區內無汙水收集設施,汙水排放對河道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多家通信運營商敷設通信管道,占據了大部分地下空間
資源。
6.2 規劃設想
水利:對河道進行排淤疏浚,近期保留河道兩側的排灌溝,遠期廢除;汙水:沿新沂河下遊需設置一處汙水處理廠,高速公路以南地區汙水納入城區南部的第二汙水處理廠;通信:通信管網提倡集約化通信係統,多家運營商同溝不同井敷設管線;環衛: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和收集,建設生活垃圾綜合處置場,形成垃圾回收利用、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和堆肥等多種處置方式,增設一座垃圾中轉站;防災:需在本區域內設置6~7座消防站,本區域內防洪按照中等城市100年一遇標準設置,建議將除澇標準提高至10年一遇;供水:減少對地下水源的開采,規劃在南部靠近柴米河設一座水廠,建議水廠規模按經濟開發區內的最高日需水量確定,可根據經濟開發區內的近遠期開發規模考慮,不考慮中水回用的補充水量;燃氣:由於本地區天然氣富餘量較大,因此建議設置熱電聯供設施;熱力:目前開發區已經完成了25公裏長的一期熱力管網建設。
作者簡介:劉寧(1972-),男,江蘇連雲港人,江蘇沭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規劃建設局高級工程師,經濟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開發區經濟發展規劃。
(責任編輯:王書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