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十字架上(1)(2 / 2)

耶穌在我心中,聖靈在我心中,我就是神聖。

……從小,從一記事一懂人言,我學會的最初的詞不是媽媽……而是救世主基督。我娘對我說,我爹對我說,我的伯叔姨姑兄弟姐妹鄉裏鄰舍夥伴朋友都這樣對我說。四歲的時候我曾提出質疑:我為何是基督呢……我娘聞之垂淚多多。她道:苦……哇!

一個人之子,卻要使命神聖。一個神之子,卻要經曆人間。一大批人之子,卻要膜拜神聖。一組神聖(耶和華、彌賽亞、瑪利亞、耶穌、十二個門徒……),卻要接受、眷顧、救援、幫助、滿足愚眾凡人百千萬億。

你也許可以說,這裏暗含著是說一個寫家卻要當什麼領導,麵對著並不那麼好伺候的領導,和更不好伺候的同行人眾。

最初的動機不無此種心理暗示,然而,當真寫起來,早把這一類小小動機超越千倍。

我希望探究的是人與神的關係,千倍萬倍於文人與官兒們的事。

此孕乃是聖靈賜。

萬民歡呼謝上蒼,

巨星閃閃靈氣動,

分娩之時放紅光,

……

眾人盼你如大旱之盼雲霓。

曆史是人民創造的,而人民需要神聖,需要旗幟,需要先知,需要釘在十字架上的悲情英雄。需要親手至少是親眼看到將彌賽亞釘到十字架上(!)。

有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就必然有“若大旱之盼雲霓兮,期救星之出現”。

人民尤其是一個前現代的、農民成為主體的國家的人民需要彌賽亞。宗教需要彌賽亞,曆史與政治尤其是軍事,科學與藝術都需要彌賽亞。彌賽亞英語Messiah,原文為希伯來文Mashiakh,是早年猶太教中的一個重要觀念,到了公元三世紀,這甚至變成了一個政治觀念:期待救世主的到來。就是說早也盼晚也盼,望穿雙眼,終於盼來了救苦救難的大救星,天翻地覆。曆史從此才剛剛開始。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類似彌賽亞的範疇則往往被稱為聖人,中國式的說法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語出朱熹,但朱熹聲稱他是引用的佚名詩作。類似的說法至今存在,如說沒有毛澤東,革命至今還在黑暗中摸索。

與西方說法完全一致:彌賽亞出現以前,不算曆史。彌賽亞的心態是自我作古的心態。

事出有因,偉人們的德行、功業、教誨與奉獻確實照亮了人類的曆史。這樣的照耀達到了極致,便是彌賽亞。而越是亂世與弱者,便越是苦苦期待著聖人彌賽亞的出現。並且時刻準備著跟隨彌賽亞鬧一個天翻地覆。

六歲時,因為與同伴克依利利搶奪一枚芒果而動手相打……克依利利哭喊道:“他不是神!他不是彌賽亞!他搶我的芒果!”

我大驚失色……我嚴肅、悲哀、恐懼、憐憫地把芒果還給了他。他大為驚奇,看著看著我,給我跪下了。

當晚,克依利利睡前在河邊洗臉時失足落入河中,死了。

……奇跡從此不斷。一個瞎子找我來治病……便摸了他的前額和眼睛,他立即宣布他已複明,看見了蔚藍色的天空。一個跛子找我來治病,我便踩了他的跛足,他宣布,他可以立即丟掉拐杖,跑步回家。一個貧窮欲死的乞丐擋住我的路,說是隻要能再喝一次酒他死而無憾,我便指了他的飲水用葫蘆瓢,他告訴我說,一瓢大河之水果然立即變為葡萄美酒……

人是可以變成神的,信仰不需要論證。奇跡完全可能出現,在你需要它的時候和地點。曆史會呈現新的一頁。文學會出現新的傑作。宗教的創立是人類文明初期的事,時間相隔越久,越會淡化它的形而下的奇聞異狀,而餘下的是形而上的激情、神秘、玄思、精神的需要、靈魂的升華。彌賽亞主義是激動人心感人至深的,是高聳入雲,叫做衝雲天,能勝天,入九天的。人當然需要虔誠和期待。需要彌賽亞。時至今日,你再想創立新宗教,或者用什麼特異功能的名義,則極易變成邪教。那是因為科學,因為文明,因為數學和邏輯尤其是實證主義。理性正在檢驗信仰,理性正在取代迷信。

這也可能是現代性的罪過之一,所以,時尚同樣需要批評科學,至少是批評科學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