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晚而改過難能可貴(3 / 3)

中國古代帝王的後宮中,除了有一個既定的皇後外,大都還擁有眾多的側室妻妾。按照《禮記·昏義》闡述的“昏禮”的意義來說,擁有側室蓄妻妾是為了“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事宗廟”簡言之就是祭祀祖先,“繼後世”的意思更簡單明了,就是繁衍子孫,使家族得以世代延續。對於主宰天下的帝王來說,更重要的自然是為了繼嗣大統、傳之萬代。漢武帝本為一代好女色的天子,其先後擁有的正室皇後和側室妻妾極多,僅據《史記·外戚世家》記載其就有衛皇後、陳皇後、王夫人、李夫人、李姬、尹婕妤婕妤,中國古代皇帝嬪妃名號,亦作倢,爵視上卿,與列侯同,僅次於皇後及昭儀。婕,言接幸於上,妤,美稱也。等,褚少孫補《史記》時又加上了邢夫人和趙婕妤。這個趙婕妤就是本節要敘述的主人公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是漢武帝末年最受寵愛的一位妻妾。她是河間郡(今河北獻縣東南)人,其一生都頗具戲劇性。她進宮之時更是有些特別。漢武帝晚年外出巡行到達河間郡時,有望氣者對他說此地有位奇異的美妙少女,漢武帝一聽便動了心,連忙命令使者把這位姑娘找出來,帶到他的麵前。這位姑娘姓趙,長得豔麗超群,但她自從生出來時卻兩手緊握成拳,手指無法張開。漢武帝覺得奇怪,又很憐愛少女之美,便拿起姑娘的拳頭,用自己的手在姑娘的拳頭上撥弄起來。誰知真怪,經漢武帝這一番撥弄,姑娘的兩手手指居然都慢慢張開了,而且手中還握有玉鉤。漢武帝大喜,以為這一定是奇瑞,便寵幸了這姑娘,並把她帶回了宮中,成為自己的妃子。因為姑娘原來兩手握拳,宮中都稱她為拳夫人。不久,拳夫人因受寵而升為婕妤,住進了鉤弋宮,便被稱為趙婕妤,又稱鉤弋夫人,並越發受到漢武帝的寵信。

太始三年(前94),漢武帝已經63歲了,鉤弋夫人卻又為他生了一個兒子,起名為劉弗陵,號鉤弋子。這劉弗陵也是自生下來就有特別之處,據說鉤弋夫人懷孕十四個月才生下他。對於劉弗陵的降生,漢武帝異常驚喜,對鉤弋夫人的寵信更是有加。他高興地說:“據說古代大聖人堯也是在娘胎裏十四個月才生下來的,現在我這個兒子也是十四個月生的,可見鉤弋夫人可比得上堯的母親了。”《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傳》,係譯文。於是他便把鉤弋夫人住的那座鉤弋宮的大門尊為“堯母門”,鉤弋夫人母子地位益發尊顯。其實,江充徒眾之所以敢大肆攻擊、陷害衛太子劉據,就是因為他們見了這堯母門,便知道裏麵居住的是今天堯的母親,那麼她的兒子劉弗陵不就是將來的皇帝嗎?所以衛太子劉據肯定繼不了皇位,因此就不必害怕他,攻擊、陷害他更能討好鉤弋夫人母子,逢迎漢武帝的“聖意”。

征和二年(前91)的巫蠱之禍,迫使七歲就立為太子的衛皇後所生的漢武帝的長子、年已三十八歲的皇太子劉據自殺。其後,再立太子的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漢武帝。漢武帝一生共有六個兒子,按照年齡大小排序,除了長子衛太子劉據(衛皇後所生)外,還有齊王劉閎(王夫人所生)、燕王劉旦(李姬所生)、昌邑王劉(李夫人所生)、廣陵王劉胥(李姬所生)和年幼的劉弗陵,其中劉閎已早死。燕王劉旦排行老三,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繼嗣製度和傳統,他最有希望做太子繼承皇位了。劉旦便給漢武帝上書請求離開封地到宮中侍候皇上。很明顯,這其實是要探聽漢武帝的心意。漢武帝本來就知道劉旦品行不端,對是否立他為太子的問題一直處於猶豫之中,這麼一來,漢武帝就斷然拒絕了劉旦的請求。那麼,照說第四子劉該有希望做太子了,劉的母舅、貳師將軍李廣利以及李廣利的兒女親家丞相劉屈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便在暗中籌謀此事。誰知不久,正當李廣利出征匈奴時,此事敗泄,丞相劉屈遭腰斬,李廣利兵敗降敵,全族亦遭斬。後元元年(前88),昌邑王劉也死去了。排行第五的廣陵王劉胥和他的嫡親哥哥劉旦一樣,品行不端,也不被漢武帝看重,那麼,隻有鉤弋夫人的幼子劉弗陵可以立為太子了。

少子劉弗陵自生下來就非同尋常,此後又長得十分健壯,且聰明伶俐,深受漢武帝喜愛,覺得他像自己《漢書·外戚傳·鉤弋趙婕妤》:“鉤弋子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必欲立焉。”。而漢武帝又把和自己是否相像看成立嗣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再加上劉弗陵和堯一樣也是懷胎十四個月才生的,他母親鉤弋夫人又與眾不同,種種祥瑞都使漢武帝覺得劉弗陵是皇太子的最佳人選。因此,漢武帝就在暗中選定弗陵繼承劉氏大統。

此時劉弗陵還是個年僅幾歲的孩子,而他的母親鉤弋夫人則十分年輕漂亮。就在暗中選定劉弗陵為皇太子之後不久,漢武帝卻把鉤弋夫人突然處死了。大臣們都不明白,為何把鉤弋夫人處死,而鉤弋夫人本人也不明白,更感到萬分意外:為何一向對自己寵愛有加的漢武帝突然借一點點小事對自己大發脾氣,痛加斥責,並令自己自殺?鉤弋夫人脫去簪飾耳環,一再叩頭謝罪,深情地請求漢武帝寬恕。漢武帝雖然也打心眼裏憐愛她,但仍然冷酷無情、異常堅定地說:“快走吧,你活不成了!”《資治通鑒》卷二十二《漢紀》,係譯文。鉤弋夫人隻好帶著一腔的怨恨和滿腹的疑雲,在雲陽宮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和尊寵的地位。

大臣們和鉤弋夫人哪裏會懂得,漢武帝之所以這樣做,是從穩定西漢皇權的政治大局出發的。後來,漢武帝在閑處時問起大臣們對自己處死鉤弋夫人的看法,大臣們都回答道:“下麵都說既然要立鉤弋夫人的兒子為皇太子,為什麼又除去太子的母親呢?”漢武帝終於道出了原委:“曆史上的朝政紊亂,多是因為皇帝年紀小,由母後專政造成的。小皇帝的母親依仗自己的權位驕橫恣肆,為所欲為,無人敢幹涉,更無人能禁止。你們難道沒聽說過呂後專政的事嗎?”《資治通鑒》卷二十二《漢紀》,係譯文。大臣們至此才恍然大悟,原來漢武帝是從身後西漢王朝、劉氏大業的安危來深謀遠慮的,其目光可謂遠大,用心可謂良苦也。

漢武帝作為帝製時代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人物,為了本階級的長遠利益,忍痛割愛,毅然處死鉤弋夫人,其手段雖然殘忍,但也說明他的頭腦是冷靜的、清醒的。如果他生前不處死鉤弋夫人,那麼,在自己死去之後,如果鉤弋夫人以天子生母的身份左右朝政,至少輔助少帝劉弗陵的大臣們是無法完成漢武帝交給他們的任務的,更不用說由此而可能引發的朝廷混亂,甚至是宮廷政變。

從漢武帝生前處死鉤弋夫人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作為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對局勢的非凡洞察力、長遠的目光和果斷的行事魄力,我們更可以感受到古代帝王至高無上的皇權和殘酷無情的刑罰。而鉤弋夫人的出場和退場,又使我們看出多少古代弱女子在權勢麵前漂泊不定的命運和結局。對於帝王來說,任何一個臣民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二、精心安排的接班人。

漢武帝在處死鉤弋夫人的同時,他還在精心挑選著日後輔佐少帝的大臣。要讓幾歲的劉弗陵擔當起承繼劉氏大業的重任,必須得有幾個靠得住的輔臣。多年來,漢武帝也一直在專心物色誰是最可靠的、足以擔負起輔佐少帝重任的大臣。

前文已經述及田千秋、趙過、桑弘羊三人。漢武帝十分信任田千秋和趙過,委任他們推行自己的富民政策;雖然漢武帝因改過自悔而拒絕了桑弘羊的輪台屯田建議,但桑弘羊仍不失為一位著名的理財專家,因此,漢武帝仍然十分信任他,委以重任。這三個人都是文官出身,將來定可以幫助少帝繼續推行自己的富民政策,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但是,漢武帝更渴求武官出身的大臣,以有足夠的能力和權戚來駕馭政局,穩固朝廷,輔助少帝治理國家。在武官中,漢武帝最親信的人也有三個:一個是霍光,一個是金日,一個是上官桀。

霍光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兄弟,他們的父親霍仲孺為平陽縣吏,曾在平陽侯(平陽公主)家供事,與平陽侯的婢女衛少兒(衛皇後的同母異父姐姐)私通,生下了霍去病。後來,霍仲孺回到家鄉,又娶了一個妻子,生下了霍光。雖然不是一個母親生的,但身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對待霍光十分親密,漢武帝也特別看重他。他十幾歲時到首都長安即被拜為郎官,霍去病死後,他仍然連續高升,從郎官做到奉車都尉又到光祿大夫。霍光服侍漢武帝二十餘年,始終小心謹慎,從未犯過過失,漢武帝也深知他忠誠可靠,一切事情都高度信任他。

金日原來是匈奴休屠國的王太子。元狩年間(前122—前117)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時,十四歲的金日被漢軍俘獲,送至長安,在宮中養馬。漢武帝不顧朝中大臣們的堅決反對,特別寵愛來自匈奴的金日。金日母親病死後,漢武帝還特地把他母親的像畫於甘泉宮裏,並寫上“休屠王閼氏”幾個字,以示紀念。金日也因此死心塌地為漢武帝做事。數十年來,他也未曾有過什麼錯誤,對漢武帝十分敬畏,由此更得漢武帝的賞識,從馬監一升而為侍中,再升而為駙馬都尉,直至光祿大夫。

上官桀最初為羽林期門郎,因為力氣過人,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被升為未央廄令。他為人十分忠實,很快又升為侍中、太仆。據說他原來在給漢武帝看馬時,漢武帝病了,他就閑了幾天。等到漢武帝病愈後到馬房裏看馬裏,馬都瘦得不成樣子了。漢武帝十分氣憤,對著上官桀罵道:“你認為我再也不能看馬了嗎?”說著就要治他的罪。上官桀連忙上前謝罪說:“我聽說陛下病了,日日夜夜擔心,食不香,寢不安。我也實在沒心思去看馬了。”《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傳》,係譯文。說著眼淚鼻涕就流下來了。漢武帝見他如此關心自己,對自己這般忠誠,就越發把他當心腹看待。

以上六人,特別是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成為漢武帝物色輔佐少帝的主要人物。四人之中,霍光尤受器重。早在處死鉤弋夫人之前,漢武帝在暗中選定劉弗陵為繼承人後,就打算以霍光為主要輔弼劉弗陵的人物,但卻沒說出來,而是讓人畫了一幅周公背成王朝諸侯的圖賜給霍光。大家都知道,周公是周武王之弟,周朝的大聖人。周武王死後,他的兒子周成王年紀很小,周公便受周武王之命傾心輔佐年幼的周成王,直至周成王長大後獨立行政。漢武帝賜送此畫給霍光的意思是說,等到自己駕崩後,讓霍光像周公輔佐成王那樣去輔佐劉弗陵。可是,霍光是個老實人,隻知道此畫畫得挺好,而不知道其中暗示的意思。

後元二年(前87)二月,年已七十的漢武帝行遊到(今陝西周至),在五柞宮一病不起。左右大臣們心裏都清楚,這個十六歲就即位、在位長達五十四年的皇帝剩下的日子不多了。當他日益病重、奄奄一息之時,諸大臣,包括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等都誠惶誠恐地向他請示後事。霍光流著淚說:“萬一陛下有個三長兩短,誰來繼承皇位呢?”《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係譯文。漢武帝緩慢而有力地說:“你還不明白那張畫的意思嗎?立小兒子劉弗陵,你做周公。”《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係譯文。霍光磕著頭推辭說:“我比不上金日。”《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係譯文。金日則說:“我是外族人,一則我比不上霍光,二則我做周公,匈奴也會小看漢朝的。”《漢書》卷六十八《金日傳》,係譯文。這天,漢武帝終於公開指明立七歲的小兒子劉弗陵為皇太子。其後,漢武帝又將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招至床邊,封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為車騎將軍,上官桀為左將軍,桑弘羊為禦史丈夫,讓四大臣以霍光為首,齊心協力輔弼少帝劉弗陵。

就在漢武帝封拜四大臣輔弼少帝劉弗陵的第二天,他就病逝於五柞宮。據《漢武故事》載:“丙寅,上晝臥就覺,顏色不異,而身冷無氣。明日色漸變,閉目,乃發哀告喪。”看來,漢武帝對於自己精心安排的接班人是相當滿意、相當放心的。

漢武帝死後第二天,霍光等就把少帝劉弗陵扶上了皇帝寶座,這就是漢昭帝。他們便以昭帝的名義為漢武帝治喪。經過一番隆重的禮儀之後,漢武帝被安葬於茂陵。前文曾經指出,茂陵為西漢帝王陵墓中最豪華的一座,不僅陵墓高大雄偉,而且裏麵埋藏著無數的奇珍異寶,修建這座陵墓,前後費時就長達半個世紀。直到今天,它仍然屹立於陝西鹹陽塬上。

漢武帝立霍光等四大臣輔佐少帝劉弗陵,就像事先處死鉤弋夫人一樣,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才決定的。漢武帝對後事的妥善安排,避免了身後發生內亂的可能,並為繼續實行其晚年政策鋪平了道路。後繼的昭帝統治時期,政局一直比較穩定,社會生產不斷發展,自漢武帝以來的興盛局麵仍在繼續。這些曆史事實,也證明了漢武帝的臨終安排是正確的和有遠見的。

漢武帝劉徹諡號為“武”,是他死後大臣及朝廷根據他一生的活動和業績選定的。“武”充分地說明、概括了漢武帝一生進取尚武、積極開拓的個性與精神。漢武帝開創了我國帝國社會的許多先例和規章製度,不愧為我國古史上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