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養心是健康之本(1 / 2)

董峰

我是1975年出生的70後,今年整整40歲,古人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今年正好40歲,選在這個時間出書,一個是多年前我就有了為大眾出養生書的願望,但那時總感覺自己尚年輕,資曆不夠深厚,這些年我潛心學習和不斷實踐,正可謂“學無止境”,學習更多,方知自己貧乏,也更明確了自己研究和努力的方向。加上出版方的真誠邀請,我的很多患者紛紛期待我能出本惠及百姓的養生書,一切水到渠成,也就有了今天這本書的問世。

我算不上“老中醫”,但在別人眼裏卻帶了幾分傳奇色彩,從部隊起家,到中醫研究生,有幸作為解放軍第三批名醫帶徒工程的一員,跟隨中國平衡針灸創始人王文遠教授學習,並得到恩師的親傳;從一個中醫繼承者,到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安排至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工作,還創立了“五步調心療法”,還有幸擔任中國老年學會平衡針灸學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名醫論壇理事等要務。而在這些榮譽的背後,我也時刻謹記父親的教誨、恩師的培養、首長的關懷,我隻是一個用心看病,普普通通的中醫大夫。

我出生在山東陽信縣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自學成醫,我非常尊敬我的父親,他可以說是為孝學醫,為子女學醫,為鄉親學醫。他最初是為了給家人看病而學醫,後來又無私地為鄉親們施藥治病。年幼的我,常常去縣醫院等父親下班,有時候父親忙不過來,十來歲的我就開始幫忙。熟練了以後,家鄉人就會在我父親不在家時請我幫忙紮針了。就是那時,我對中醫、對針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92年,我響應國家號召而入伍,初到新兵連,就以針灸這一技能贏得了戰友們的厚愛,被優先選拔學習戰地救護及護理操作技術。當時汽車修理和汽車訓練是最火熱的,而麵對汽車修理技師、駕駛員、烹飪、獸醫這些讓旁人打破頭的選擇,我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沒人要”的衛生員。

因為愛好使然,別人覺得很難、很苦的事情我卻很享受。在自學中醫的同時,我也不忘進修。1994年,我作為一名戰士去解放軍海軍406醫院進修麻醉師一年,之後又考入了全軍區隻有5個名額的第一軍醫大學的臨床專業;2005年,考入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攻讀中醫診斷專業碩士研究生。學醫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我自始至終,都沒有忘記過父親的教誨與寄托,也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

行醫多年,我發現由於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都會“因氣生病”,也就是中醫講的“氣生百病”。人體的疾患大多是由體內的氣血不調、心理失衡引起來的,心理失衡是疾病的症結所在。治病先治人,治人先養心。緊緊圍繞心理平衡這個切入點,一語道破“心機”,一點解開“心結”,這對氣血的暢通、症狀的改善、心理的調節,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