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後記:大醫治未病,養生先養心(1 / 1)

我經常對我的朋友及所診治的患者說一句話,就是:“沒啥別沒健康,存什麼別存病。”這句話聽起來特別簡單,感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是就在我們的身邊,又有多少親人和朋友懂得自己健康的重要性呢?

在《黃帝內經》中關於治未病的描述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它的意思是說,聖人不是在生病之後才去治療,而是在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進行預防;不是在身體的功能紊亂之後才去調理,而是在身體的功能還沒有紊亂的時候就進行預防。說的就是這些道理。等到疾病已經生成,然後才去用藥治療,身體的功能紊亂之後才去進行調理,就像是口渴了然後才去掘井,戰鬥已經開始了然後才去鑄造武器一樣,不是太晚了嗎!

從古代的醫學大家關於預防治療疾病的觀點來看,未病先防尤為重要。可不知是什麼原因,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在臨床的觀察中不難看出,一些中老年人群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惡性腫瘤或不治之症離他們很遠,或者說影響生存質量的疾病找不到自己的頭上。更有大多數人在有了一些不適後,不去找醫生進行診斷治療,而是硬挺著。可是,正是這樣的心理才導致他們最終遇到了很大的麻煩。比如,有一個肩周炎的患者,在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受涼或鍛煉過量導致肩部疼痛,要是剛發現就去醫院針灸或拔罐治療,可能一到兩次就沒問題了。但假如肩部疼痛不適後硬挺著,或隻是貼點膏藥,不從根本上進行治療,這樣就會坐失良機,由此引發的就是看病治療時間長、痛苦加劇、資金投入增加、影響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同時也給國家的醫保資金投入帶來不必要的浪費!

我就遇到過這樣一位女性患者,五十多歲,肩周疼痛半年多,直到影響生活起居才來治療。來到我門診治療時非常難過、痛苦,堅持兩周的治療才有所好轉,生活才得以恢複正常。相反,有一位近七十歲的男性患者,剛有肩部疼痛一周左右,兒媳婦帶他來到我門診進行治療,兩次治療後,就一點都不痛了,肩部功能也恢複正常了。還有一位領導幹部,有肺部疾病,咳嗽發高燒一個月,竟然住在療養醫院不去進行肺部檢查,不知是害怕查出問題不敢麵對,還是自信不會有事兒。後來,真到病情嚴重了,才轉到北京醫院進行診治,一查是肺癌晚期,最後右肺全部切除,才暫時保全了生命。試想,假如早點進行治療和診斷呢,可能要比現在好得多。

所以,小病不看,一直積攢著就是存病。不管經濟上是否富有,我們必須保證健康是富有的,相反,就算你腰纏萬貫,卻不能花錢享受美好生活,那才是一生之憾事!聰明的朋友,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