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氣血往裏走的季節,中醫講肺主治節,可以幫助你的氣血從外往裏收。這時候要多吃梨,大家都知道,梨的金氣最重,梨的秋氣也是最重的,梨花是白色的,中醫講“白色入肺”。梨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可以入肺經,有助於氣血速降,幫助人們的氣血從外麵向裏麵走。
到冬天的時候,“大雪封山”,氣血都到那裏麵去了,這時正好是補養的好時節。冬天要注重補腎,可以多吃些牛羊肉、木耳、黑豆之類的補腎食品。
但是,有人可能會對這種說法有疑問:春夏季節天氣逐漸熱了,為什麼還要養陽?那不更熱了?秋冬季節天氣逐漸轉冷,為什麼還要養陰?那樣不就更冷了嗎?
道理在於,春夏時節氣候轉暖而漸熱,自然界溫熱了,會影響人體。人感到暑熱難耐時,一則人體的自身調節機製會利用自身機能大量消耗陽氣,來調低自身溫度抗暑熱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天熱出汗也會大量消耗陽氣,汗雖為津液所化,其性質為陰,但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陽氣的參與。
秋冬時節氣候轉冷而漸寒,自然界寒冷了,也會影響人體。人感到寒冷時,一則人體的自身調節機製會利用自身機能大量調動陽氣,來調高自身溫度抵禦嚴寒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秋冬季節陽氣入裏收藏,中焦脾胃煩熱,陰液易損。
所以說,春夏之時陽虛於內;秋冬之時陰虛於內。在養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正如清代著名醫家張誌聰所說,“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養陽;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養陰”。
但是,這並不代表秋冬就不用養陽了。因為對於人體來說,陽代表能動的力量,即機體生命機能的原動力。隻有陽氣的能動作用才能維持人體生命的正常功能。這就是陽氣在人體的能動作用,它不僅主宰了人的生命時限,而且還確定了人體五髒六腑的功能狀態。所以,不論何季,養陽都是非常重要的。
調理氣機,防治百病就要節情誌
《黃帝內經》有“百病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一說。意思是說,人生病和“氣”的變化有關,而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喜、怒、驚、恐、悲等幾種情緒。
怒則氣上。人發怒的時候,氣是往上走的,“怒發衝冠”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怒氣上衝,腦血管就會破裂,中醫有個應對的方法叫“十宣放血”,就是用針把十個手指尖挑破放血,這樣能減輕頭部的壓力。此外怒氣上衝而胃氣不降,就會出現嘔血現象。如果氣全跑到上邊,那麼下邊的氣就虛了,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大便不成形。這是因為氣全在上邊,下麵沒有力量消化食物。
喜則氣緩。人如果過度歡喜就會心神渙散,氣就會散掉,老年人逢年過節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很多一年到頭見不到兒女,節日時突然見到了就容易“喜”,氣往外散,再加上過節吃點好東西,脾胃之氣不足,心髒病就很容易發作。所以作為兒女,為了老人的健康,要常回家看看。
悲則氣消。中醫認為,一哭就神魂散亂,氣就會短,越哭氣越短,這叫“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生活中,我們常說有人嚇得尿褲子了,就是“恐則氣下”的一個典型表現。人過於恐懼時,氣就會往下走,人體一下子固攝不住就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現象。
驚則氣亂。人突然受到驚嚇時心會無所依,神無所附,慮無所定,慌亂失措,氣機紊亂。在中醫看來,人容易受驚嚇是胃病的一個象。現在所說的很多精神症狀都表現在胃腎兩經上,比如很多精神病人喜歡跑到高處大聲喊叫,很多人喜歡去K歌,也都是因為他們的脾胃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思則氣結。思慮過度的話,人體之氣就會凝滯不通,影響消化,久而久之,脾胃就會出現問題。
由此可見,節製情緒是多麼重要,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