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熱,陽氣都生發到了體表,體內沒有多餘的氣血來消化吸收食物,所以這時要少吃,而且在食物的選擇上要選用性味寒涼、甘酸、清潤之品,可清熱祛暑;甘酸又可化陰而保護陰氣,切忌辛辣之品,免傷陽氣。主食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用麵食、稀粥常加些綠豆;副食主選甘酸清潤之品,如青菜、西紅柿、冬瓜、絲瓜之類,以及雞蛋、鴨肉、牛肉等。夏天的時候常吃大蒜、生薑,可防傷脾胃之陽。
3.秋季飲食
主食、副食均用甘潤之品,主食以大米、糯米等穀物為主,配以麵食、白薯等,稀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副食除各種蔬菜外,要多吃各種水果,肉類食品用些豬肉、兔肉、河魚等。秋季氣候涼燥,多吃甘潤之品可生津潤燥。忌辛辣(生蔥、辣椒之類),少用苦瓜、黃瓜、荽等苦寒、甘寒與發散之品。烹調味道以清淡為主。
4.冬季飲食
主食用甘溫性味之品,如玉米、高粱米麵食,搭配些米麵,稀粥中放些芸豆、赤小豆。副食應具有滋陽或潛陽、理氣功效的蔬菜(大白菜、青蘿卜、白蘿卜、豆芽菜、木耳等),肉類品選用甘溫助陽之品(羊肉、狗肉、雞肉等),可以溫補陽氣,又避免化火而陰陽失調。烹製的食品,味道應五味相配,略濃些,禁忌偏食或多食。
津液養生的簡單法則:多咽口水
張仲景認為要使身體不得病,就必須重視體內的津液。他認為,津液功能主要有三:一是津液有固守機體、防禦病邪入侵的功能。津液是人體的陽明經的主要正氣,津液充足則陽明固,外邪無法侵入。張仲景在他的著述中多次提到了津液對人體的保護作用。比如,在談到太陽病轉入陽明的機理時,就重點強調津液發病與否的重要性:“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幹燥,因轉屬陽明。”二是在病邪侵入人體後,津液能驅逐病邪,阻攔病邪的侵入勢頭。三是津液可以修複由病邪造成的損傷,調和失衡的陰陽二氣。
張仲景的津液抗病思想,對人們養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人要想使身體不得病,就必須重視體內的津液。津液是體內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和分泌物,如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等,習慣上也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津液以水分為主體,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之一。各種津液因性質、分布和功能不同,又分為津和液兩類。中醫將存在於氣血之中,散布於皮膚、肌肉、孔竅並滲入血脈,清而稀薄,流動性較大,具有濕潤作用的稱為津;將灌注於關節、髒腑、腦髓、孔竅等組織,稠而濃濁,流動性較小,具有滋養作用的稱為液。津與液二者本質相同,均來源於飲食水穀,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故往往津液並稱。
津液都屬於陰性,臨床上熱性的病邪最容易傷耗津液,所以張仲景告誡發熱病人要多飲水,在治療熱病時,張仲景也把防止傷津、傷陰液當做一條重要原則。
津液為人養生之寶,如果人體內的津液不足,則筋枯髓減、皮槁毛脆、腑髒虛弱,病邪就會趁虛而入,所以張仲景十分重視津液養生。
津液養生,具體該怎樣做呢?
咽口水是最簡單的方法。我們習慣上把唾液稱為口水,其實中醫認為唾和液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脾為涎,腎為唾”。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唾液來自於人的這兩個根本,對人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經常吞咽口水可以防病祛病。
八仙中的那個風度翩翩的呂洞賓將唾液喻為長生酒:“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經常咽咽口水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延年益壽。具體方法如下: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等到唾液滿口時,分三次咽下,並用意念將其送到丹田。別小看了這個簡單的養生法,隻要你堅持下去,就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