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皇甫謐的經絡保健養生功(1)(1 / 3)

浪子回頭,醫學起波瀾

皇甫謐,魏晉間醫學家,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皇甫謐小時候,過繼給叔父。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愛他。皇甫謐自幼貪玩,無心向學,他的叔母任氏,看到眼裏,急在心頭。

一天,她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誰知皇甫謐到了外邊弄來了香瓜、甜果之類,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誰知叔母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今年已經二十歲了,眼裏沒有書籍,腦子裏不裝道理,對此我特別難過。古時候,孟母三次搬家,用好的環境影響孟子,讓他學好,後來孟軻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曾參把豬殺死,以言行一致的表率作用教育兒子,後來他的兒子也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莫非因為我沒有像孟母那樣選擇鄰居,沒有像曾子那樣講究教育方法,才使你這樣愚笨不懂事理嗎?學好知識,掌握道理,是你生存自立的本錢,我和叔父並不希圖得到什麼。我講的這些話,不知對你起不起作用,你總得好生想想!”說完,叔母痛哭起來。

皇甫謐聽了叔母苦口婆心的勸告,很受感動。從此以後,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成為西晉時代很有學問的名人。

後來,皇甫謐得了中風病,手腳麻痹,於是他開始鑽研醫學,寫出著名的《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共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內容包括髒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書中校正了當時的腧穴總數的穴位654個(包括單穴48個),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和禁忌,說明了各種操作方法。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係實際,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做“中醫針灸學之祖”。直至現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而在原則上均本於此書。

經絡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

針灸學是皇甫謐對於中醫學的重要貢獻之一,而針灸就是以這種方式刺激體表穴位,並通過全身經絡的傳導,來調整氣血和髒腑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換句話說就是,經絡可以健身健體、治病防病。

經絡對於人體健康的作用,其實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係統的記載。經脈,就像是錯綜複雜的網絡,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可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

1.經絡決生死

“決生死”就是說經脈的功能正常與否,決定了人的生與死,《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靈樞·本髒》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些都非常清楚地說明了經絡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於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裏,貫通上下,內接五髒六腑,外至皮膚肌肉。若沒有經絡的這種溝通和聯係,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又靠什麼濡養呢?人體氣血,貴乎流通,才能使髒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髒腑之間的各種聯係就會發生障礙,疾病發生,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2.經絡處百病

“處百病”是說經脈之氣運行正常對於疾病的治療與康複所起的重要作用。醫學家喻嘉言說,“凡治病不明髒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靈樞·九針十二原》裏說,“通其經脈,調其血氣”。上述原文都高度概括地說明了疾病的治療、病體的康複,都必須從經絡入手。眾所周知,疼痛是人們患病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究其原因,中醫認為是“痛則不通,不通則痛”。隻有經脈暢通,才能運行氣血;隻有氣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療,以至康複。

3.經絡調虛實

“調虛實”,調是調整,虛實是指症候,不是虛證,就是實證,人們患病後常常用虛實來概括說明症候的性質。中醫學認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證,就是病邪盛而正氣未虛,正邪鬥爭激烈所表現的症候;虛證,就是正氣虛衰,機能減退,抵抗力低下所表現的症候。《靈樞·刺節真邪篇》裏說“瀉其有餘,補其不足”,有餘是指實證,不足是指虛證。對實證要用瀉法,如胃痙攣,針刺病人足三裏穴,可使胃弛緩;對虛證要用補法,如胃弛緩的,針刺病人足三裏穴,可使其收縮加強。當然,由於虛實證不同,盡管都針刺足三裏穴,但采用的手法不一樣,一個用瀉法,而另一個用補法。這個例子說明,經絡有調整虛實的功能。

經絡的作用不僅是治已經發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可以治“未病”,也就是養生保健。在你身體將要發病或者剛剛發病,還沒有引起你注意時,往往可以從穴位和經脈上反映出來一些初期症狀。這時刺激經絡,身體的各種自我調整係統就能夠被激發,激活後就能自我恢複平衡。總之,保持經絡的暢通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一條重要的養生原則,要時時刻刻使自己的經絡之氣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