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症狀都可以從脾經去治,最好在脾經當令的時候按摩脾經上的幾個重點穴位:太白、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等,上午9點到11點正處於人體陽氣的上升期,這時疏通脾經可以很好地平衡陰陽。
7.心經——午時當令
按摩心經的最佳時間應該是午時,即中午11~13點,這個時候人的陽氣達到最盛,然後開始向陰轉化,陰氣開始上升。這時人們最好處於休息的狀態,不要幹擾陰陽的變化。中午吃完飯小睡一會兒,就是睡不著閉著眼睛休息一下也是很好的。
8.小腸經——未時當令
下午13點到15點(未時)是小腸經當令的時間,這段時間小腸經最旺,它的工作是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的精華,然後再進行分配,將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輸入到脾髒。因此中醫裏說小腸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有熱的人,這時則會咳而排氣。
小腸經當令時,人體主要是吸收養分然後重新分配,以供下午的消耗,因此,我們應在午時1點前用餐,而且午飯的營養要豐富,這樣才能在小腸功能最旺盛的時候把營養物資充分吸收和分配。
9.膀胱經——申時當令
在中醫裏,膀胱經號稱太陽,是很重要的經脈,它從足後跟沿著後小腿、後脊柱正中間的兩旁,一直上到腦部,是一條大的經脈。下午15點到17點為申時,這是膀胱經當令的時段。在申時,膀胱經很活躍,它又經過腦部,所以這個時候氣血也很容易上輸到腦部,所以這個時候應該學習。
10.腎經——酉時當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小孩子的誌氣特別高,他們會憧憬著長大了當科學家、發明家,孩子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誌向是因為其腎精充足。如果孩子年紀輕輕就委靡不振,甘於平凡,那可能是腎經不通,父母要及時幫孩子按摩腎經。
腎經的具體循行路線是:由小腳趾開始,經足心、內踝、下肢內側後麵、腹部,止於胸部。孩子的腎經如果有問題,生理上通常會表現出口幹、舌熱、咽喉腫痛、心煩、易受驚嚇;另外還有心胸痛、腰、脊、下肢無力或雞肉萎縮麻木,腳底熱、痛等症狀。
每天的17點到19點,也就是酉時,是腎經當令的時間,有上述症狀的人,可以考慮在腎經當令之時按摩腎經。
11.心包經——戌時當令
心包經是從心髒的外圍開始的,到達腋下三寸處,然後沿著手臂陰麵中間的一條線,止於中指。在心包經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勞宮穴。這個穴位很好找,把手自然握拳,中指所停留的地方就是勞宮穴。
晚上的19點到21點,即戌時,是心包經當令的時刻。如果在一些場合覺得緊張,手心出汗、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這時不妨按按左手的勞宮穴,它可以幫助你找回從容自信的感覺。
12.三焦經——亥時當令
三焦經圍著耳朵轉了一圈,耳朵的疾病通常找它,此外現在大多數胖人三焦經是阻塞的,而且這種阻塞的情況通常都在他沒有肥胖的時候就出現了,由於三焦經的阻塞,使得經絡中的組織液流動出現了障礙,導致垃圾的堆積,長時間的垃圾堆積最終形成了肥胖。
晚上21點到23點(亥時),這段時間是三焦經當令。有耳部疾病的人,不妨在此時敲打三焦經。
養生保健需了解的十五大名穴
人體有十二正經、十五脈絡,每條經絡上分布著諸多穴位,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記載了全身穴位649個、穴名349個,那麼這麼多的穴位都需要我們一一記住嗎?
其實,我們隻需記住幾個主要的穴位,並學會使用它,對養生而言就已經足夠了。
1.湧泉穴
湧泉,顧名思義就是水如泉湧。水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水有澆灌、滋潤之能。
湧泉穴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其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壯骨之功,並能治療多種疾病,如頭痛、休克、中暑、偏癱、耳鳴、腎炎、陽痿、遺精、各類婦科病和生殖類病等。
2.足三裏穴
足三裏穴位於膝蓋邊際下三寸,當然這裏的三寸指的是人四個手指並在一起的寬度,因人而異,在脛骨和腓骨之間。
足三裏穴是胃經的要穴。我們知道,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隻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髒器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人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裏穴則能擔此重任,在該穴處按摩,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還能消除疲勞,恢複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因此也是人體長壽的重要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