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皇甫謐的經絡保健養生功(2)(2 / 2)

3.人中穴

人中穴位於鼻子和嘴巴之間,是臉部一個很重要的穴位。

人中關涉到兩個重要的經脈,人體從前陰和後陰的中間叫會陰穴,從會陰穴的裏麵延伸出一條經脈,叫督脈。這是人體的一條大陽經,而且是最重要的陽經。從前胸正中線一直上來,到頭部,這裏也有人體的一條重要的陰經的脈,叫任脈。人中就在這兩條最重要的任督二脈的交會處,在古代這個穴位叫“壽宮”,就是說長壽與否看人中;還有叫“子停”的,就是將來後代的發育的情況如何也要看人中,也就是說人中是陰經和陽經的溝渠,從它可以看出陰陽的交合能力如何。

人突然暈倒時,有個急救措施就是掐人中,很多時候,暈倒的人會蘇醒,這是因為人突然暈倒時掐人中就是通過刺激這個穴位,使其陰陽交合,從而蘇醒。

4.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部,在兩耳郭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後正中線的交叉點。它與腦聯係密切,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百會穴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經過鍛煉,可開發人潛能體增加體內的真氣,調節心、腦血管係統功能,益智開慧,澄心明性,輕身延年,青春不老,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學研究價值很高,並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昏厥、低血壓、失眠、耳鳴、鼻塞、神經衰弱、中風失語等症。

5.合穀穴

合穀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間,是人體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於大腸經從手走頭,所以凡是顏麵上的病,比如牙痛、頭痛、發熱、口幹、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他五官方麵的疾病等都可以通過按揉刺激合穀穴使疾病減輕或消除。但要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合穀穴。

這裏順便提及一下該穴指壓的小竅門:指壓時應朝小指方向用力,而並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壓,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此穴位的療效。

6.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位於足內踝上三寸,是脾、肝、腎三條陰經的交點,具有健脾和胃、補調肝腎、行氣活血、滋陰生津、疏經通絡的作用。按摩三陰交穴可治腹脹、腸鳴、脘腹疼痛、飲食不化、泄瀉、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子宮脫垂、經閉、不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早泄、陰莖痛、疝氣、水腫、小便不利、縮陽、遺尿、神經性皮炎、濕疹、蕁麻疹、失眠等疾病。

7.神闕穴

神闕穴位於腹中部,臍中央。經常按摩神闕穴,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麵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對腹痛腸鳴、泄痢脫肛、中風脫症等有獨特的療效。

8.四白穴

四白穴位於人體麵部,眼眶下麵的凹陷處。有個簡單的取穴方法是:先將雙手食指和中指並攏,放在緊靠鼻子兩側處,中指尖位於鼻子中部即鼻長1/2處,拇指支撐在下頜骨的凹陷處,然後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按摩四白穴有預防皺紋、改善皮膚的功效,而且還能很好地預防眼病,如近視、青光眼等。可治療目赤痛癢、目翳、眼瞼動、口歪眼斜、頭痛、眩暈等。指壓該穴位,能提高眼睛機能。

9.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按摩此穴重在補腎,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

10.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足部的背側,大腳趾與第二個腳趾的中間。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因此肝髒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衝穴找到。按摩太衝穴可治療感冒,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適等感覺時,先用溫水浸泡雙腳10分鍾,而後用大拇指由湧泉穴向腳後跟內踝下方推按,連續推按5分鍾,然後再用大拇指按摩太衝穴,由下向上推按,雙腳都按摩,每側按摩5分鍾。按摩後,即刻會感到咽痛減輕,其他症狀也會隨之減輕,甚至痊愈。

11.中脘穴

中脘穴號稱胃的“靈魂腧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四寸處。此穴主治各種胃腑疾患,適宜絕大多數的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

12.內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