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藥王”孫思邈的養生心法(1)(1 / 3)

走進醫學典故,走近孫思邈

孫思邈是唐代醫藥學家,其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生不仕,隱於山林,親自采製藥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

說起孫思邈,中醫上的很多典故,比如“抓藥”、“虎撐”都和他有關。

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采藥,無論走到哪裏,隻要有好的藥材,他就不畏艱難困苦地去采藥,或進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懸崖絕壁,或穿越河川峽穀。因為采的藥材很多,它們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雜放在一起。為了便於分類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個圍身,在圍身上縫製了許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種藥材,就裝到一個小口袋裏,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一次,孫思邈行醫采藥來到一個村莊。忽然聽到一陣狗叫,隻見有一婦女躺在地上,嘴裏不斷發出痛苦的喊聲。原來,這位婦女的小腿被狗咬傷了,鮮血直流。他急忙從圍身口袋裏拿出一種藥來,給這位婦女敷上,不大一會兒,這位婦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減輕了許多。她的丈夫趕來,見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謝孫思邈的救治之恩。

孫思邈就是這樣采藥走到哪裏,行醫治病就到哪裏。他給病人診治後,就從口袋裏拿出藥來,因為藥物配伍不需要很多,總是從小袋裏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來,所以人們就把它叫“抓藥”。

還有就是“虎撐”。古時候中醫到處采集並實驗各種藥物的功效時,手裏通常會拿一個鈴鐺,鈴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銅環,人們稱之為“虎撐”。傳說孫思邈一次在去山中采藥的路上,突然被一隻老虎攔住了。老虎就在前麵,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了。孫思邈隨身帶著一根用來挑草藥的長扁擔,但要用這根笨拙的扁擔對付老虎又談何容易。他不知所措,隻是恐懼地盯著老虎。奇怪的是這隻老虎並沒有向他撲來,相反,它張著大嘴蹲在地上,以一種憂傷的眼神注視著孫思邈,似乎是在乞求什麼,並不停地輕輕擺動著腦袋。孫思邈被眼前的情景震驚了,他緩緩地接近眼前這隻龐然大物,看見一塊碩大的動物骨頭深深地紮入了這隻老虎的咽喉。藥王想要幫它,替它除去這塊骨頭,但他擔心的是,眼前這隻老虎要是因為疼痛而突然閉嘴的話,他的胳膊一定會被咬斷。正在這時,他想起扁擔上的一個銅環,他取下銅環並將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將那大口撐開,這樣他就不必再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了。他將手從銅環中央穿過,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頭,並麻利地在傷口抹上藥膏。當孫思邈取走了虎口中的銅環後,老虎不住地點頭,似乎是在答謝這位仁慈的醫生。

從那以後,銅環被改造成一個手搖鈴,成為采藥的標誌,所有的醫生出門采藥時都會帶上它,以顯示他們都是孫思邈的弟子。

這些典故至今仍被人們銘記與傳頌,這也從側麵反映出孫思邈醫術的精湛,現在我們不妨一起看看他治病救人的故事。

一個小夥子的一隻眼睛被什麼東西撞了,眼腫得就像一個熟透的桃子,痛得他直叫。小夥子被人攙扶著來找孫思邈治療。孫思邈一看患處已經發青,充滿淤血。他認為應先排除淤血,然後再用藥。但是傷患的地方在眼部,用針挑吧,一不小心就會把眼球刺壞,太危險,不行。他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隻見他急忙跑到後院去,在水池邊撈了一會兒,捉了幾條蟲拿回來,然後他讓病人躺在炕上,將那蟲放在淤血上邊。旁人一看,原來是幾條螞蟥。用它怎麼治療呢?真是感到稀奇。

眨眼之間,隻見那螞蟥卷曲了幾下,便叮破了紅腫的淤血,吸吮起來。不一會兒,螞蟥的身子越來越粗,病人的淤血越來越少。快要吸完時,孫思邈馬上把螞蟥拿掉,用清水洗淨患處,敷上藥膏,叫病人休息。

不過一個時辰,小夥子就完全不痛了。之後,孫思邈螞蟥吸血腫的神奇妙法一時盛傳,他的名聲也就更大了。

還有一位得了尿閉症的病人找孫思邈治病:“救救我吧,我的肚子脹得太難受,尿脬都快要脹破了。”孫思邈見病人腹部高高隆起,雙手捂著肚子呻吟不止,心想:尿流不出來,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靈。尿脬盛不下那麼多尿,吃藥恐怕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從尿道插進一根管子,尿也許就能排出來。孫思邈決定試一試。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兒去找這種又細又軟、能插進尿道的管子呢?正為難時,他瞥見鄰居家的孩子拿著一根蔥管吹著玩。孫思邈眼睛一亮,自言自語道:“有了!蔥管細軟而中空,我不妨用它來試試。”於是,他找來一根細蔥管,切下尖頭,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並像那小孩一樣,鼓足兩腮,用勁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從蔥管裏緩緩流了出來。待尿液放得差不多後,他將蔥管拔了出來。病人這時也好受多了,直起身來,連連向孫思邈道謝。因此,在醫學史上,孫思邈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