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藥王”孫思邈的養生心法(1)(3 / 3)

孫思邈倡導“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少欲、少怒”。同時還提出了他所忌諱的“十二多”,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虧,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混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他把這“十二多”視為“喪生之本”。按他的養生理論,他所倡導的“十二少”是養生的真諦,而這“十二多”是喪生之本。隻有將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的境界。通俗來說,“十二少”與“十二多”的精華就是“心氣平和”,從心理上、思想上盡量減少對身體不利的意念。

心氣平和,就是保持體內平衡,心順氣暢。這樣,緊張、恐懼、焦慮的情結就沒有“市場”。這樣,就不致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哀傷肺、過樂傷腎。人體的免疫力就能增加,疾病就難上身,自然利於身體健康。

要做到“心氣平和”,還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於克製,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處理好人際關係。

心氣平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甲拜袞桑在《西藏醫學》中論述說:“要維護良好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必須對身體的活動、言語及思想有所節製。正如一個人不要到有險情的水中遊泳,不要坐有危險的船一樣。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再做。”這句話闡明了“心氣平和”,一切要從每一細微處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為人處世,心中要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氣常存我心,自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元氣充沛,髒腑功能好。

有效控製情緒的四件法寶

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人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但孫思邈認為,任何情感都要發揮有度,以少不為過為原則。如果出現不良情緒要及時調整,以免進一步惡化。

那麼平時我們該怎樣控製情緒呢?

第一,按摩膻中穴。

生氣鬱悶時,人會習慣性地拍打胸脯,其實表麵看是在打胸脯,而實際上打的是膻中穴。膻中穴位於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正中心的心窩處,是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是主喜樂、主高興的。如果膻中穴不通暢,人就會鬱悶,這對人的身體是不利的。在西醫裏,膻中穴就是胸腺,是人體的免疫係統,從人出生以後它就會慢慢退化,所以我們要經常按摩刺激這個穴位,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第二,雙手合十。

我們知道佛家對人表示問候和尊重時,都會雙手合十。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雙手合十其實就是在收斂心包。雙手合十的動作一般停在膻中這個位置,那麼掌根處正好是對著膻中穴。這樣做,人的心神就會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會閉上,因為心收斂了,眼睛自然也會收斂。

第三,按壓太陽穴。

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向後一寸許的凹陷處。當人們患感冒或頭痛的時候,用手摸這個地方,會明顯地感覺到血管的跳動。這就說明在這個穴位下邊,有靜脈血管通過。因此,用指按壓這個穴位,對腦部血液循環會產生影響。不光是煩惱,對於頭痛、頭暈、用腦過度造成的神經性疲勞、三叉神經痛,按壓太陽穴都能使症狀有所緩解。

按壓太陽穴時要兩側一起按,兩隻手十指分開,兩個大拇指頂在穴位上,用指腹、關節均可。頂住之後逐漸加力,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產生了這種感覺後,就要減輕力量,或者輕輕揉動,過一會兒再逐漸加力。如此反複,每10次左右可休息較長一段時間,然後再從頭做起。

第四,撥心包經。

腋窩下麵有一根大筋,用手掐住然後撥動它。每天晚上撥10遍,這樣堅持下去就可以排去鬱悶和心包積液,增強心髒的活力,從而增強身心的代謝功能。

另外,對經常處於委靡狀態、有憂鬱傾向的人來說,每天在上午接受半小時日照,每周到郊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對緩解不良情緒也很有效。

安神之本,必資於食

孫思邈重視食補,認為“安神之本,必資於食”。他在《千金要方》中也提到:“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孫思邈認為隻有吃得好,吃得科學,才能強身防病。

孫思邈之所以如此重視食補,和下麵這段他的行醫過程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