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山區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視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麼也看不見了,感到奇怪,便去找孫思邈診治。孫思邈經調查發現,患這種病的都是窮苦人,他看到窮苦百姓勞苦終日,解決不了溫飽問題,更缺乏營養食品。他想到醫書中有“肝開竅於目”的說法,又想到五台山區的飛禽和野羊、野豬很多,便讓夜盲症病人吃捕獲動物的肝髒。病人吃上一段時間,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轉了。同時,在當地有幾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發腫,肌肉疼痛,渾身沒勁,便診斷為腳氣病。他想:“為啥窮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腳氣病呢?這很可能也和飲食有關係。”他比較了窮人和富人的飲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麵、魚蝦蛋肉,而窮人多吃五穀雜糧。他仔細一分析,粗糧內夾雜著不少米糠麩子,精米白麵把這類東西全去掉了。他估計:腳氣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麩子這些物質引起的。於是他試著用米糠和麥麩來治療腳氣病,果然很是靈驗,不到半年,周圍幾家富人的腳氣病都陸續治好了。
孫思邈認為飲食養生是人們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一定要講究方法,孫思邈在總結自己的進食經驗時說道:“清晨一碗粥,晚飯莫教足。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在他看來,老年人消化能力逐漸減弱,飲食須有所節製,不可吃得過飽,應該做到少吃多餐,“覺肚空,即需索食,不得忍饑”。孫思邈平時愛吃淡食,較少吃肉,還經常服用蜂蜜、蓮子、山藥、芝麻、牛乳等,無疑對他的長壽都有助益。
此外,孫思邈主張飲食要與天地相應,順應時節。但是如今,蔬菜、水果一年四季都有賣的,本應夏天才有的東西冬天也能吃到,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但這也讓很多人失去了季節感,斷送了身體與自然之間的那種微妙的聯係。孫思邈告訴我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養生要順乎自然應時而變。俗語中的“冬吃蘿卜夏吃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應季的食物往往最能應對那個季節身體的變化。比如,夏天雖然熱,但陽氣在表而陰氣在內,內髒反而是冷的,所以人很容易腹瀉,所以要多吃暖胃的薑。而冬天就不同,冬天陽氣內收,內髒反而容易燥熱,所以要吃蘿卜來清胃火。如果我們不分時節亂吃東西,夏天有的東西冬天吃,這很可能在需要清火時卻吃下了熱得要命的東西。另外,反季節的瓜果蔬菜中大部分都含有化學成分,吃了,化學品的殘餘就會積聚在我們的身體裏,傷害我們的肝腎。
要多吃小小的食物,像小豆子、小芝麻、小魚、小蝦等,因為它們的能量是最完整的。有時候那些被我們扔掉的東西比吃下去的更有用。比如吃玉米,玉米胚芽就是接近玉米芯那裏一個小小的半圓形的東西,裏麵富含維生素E,和我們花大量錢去買小麥胚芽油來吃是一樣的效果。
現在的東西不知道為什麼都長得特別大,好像切一小塊就能吃飽了。而且食物極大豐富,一個果子還要充分利用,吃出幾種花樣來。有些人還專門隻吃食物的一小部分,比如隻吃魚唇、鴨舌。其實一個完整的食物的能量和效用是完整的,分割開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比如一個雞蛋,蛋白是涼性的,蛋黃是溫熱的,加起來吃,雞蛋是性平的,這對身體最好了。橘子吃多了會上火,可是橘皮卻可以清熱化痰。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吃完整的食物。
養性之道,常欲小勞
孫思邈認為,養性的方法在於適當活動,但不要過於激烈,應該多做輕微的活動,但要持久。
孫思邈非常重視運動,並且身體力行,每日早起,先在床上做養生氣功,即仰臥在床上,頭與身體平行。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兩隻腳呈八字形分開,兩腳之間間隔四五寸的距離,兩手微微合攏成拳狀。舌尖頂住上頜,將口中的唾液緩緩咽下。把氣從鼻孔慢慢吸入體內,直至丹田,等到氣吸滿以後,再徐徐由鼻孔呼出。這種練氣的方法,孫思邈每天都要在清晨以及睡前各練一次。這種方法,隻是氣功的一種,屬於靜態一脈。
孫思邈的“床上氣功”有益於人體健康,下麵這套養生保健功法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不妨也學習一下。
1.腹式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