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藥王”孫思邈的養生心法(3)(2 / 2)

三是思慮過度。思慮傷脾,一個人如果想事情太多,脾胃就會不和,由上知脾胃不和人就會失眠。因此我們可以在晚上的時候喝些小米粥,這可以健脾和胃,有助於睡眠。

四是心火過旺。中醫把心火太盛叫“離宮內燃”,離為南方,屬心火。心火太盛的人不僅會失眠,還會出現舌頭發紅、小便發黃等症狀。

此外,心腎不交、肝火亢旺、膽熱心煩等也會導致失眠,所以我們一定要分清原因,不可擅自服藥。對於失眠不太嚴重的人,可以試試下麵的方法,進行自我治療。

1.按摩法

每天睡覺前按摩安眠穴5分鍾可以幫助睡眠。安眠穴在耳後乳突後方的凹陷處,具有安眠鎮靜的作用。

2.泡腳法

每晚臨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幫助人進入睡眠狀態,尤其適合腦力工作者。其做法如下:先用溫水浸泡(對手女性水要淹到小腿2/3處近三陰交穴;對於男性,到腳踝即可),再慢慢加熱水,泡到腳熱、微微出汗就可以休息。

3.食療法

取龍眼肉25克,冰糖10克。把龍眼肉洗淨,同冰糖放入茶杯中,衝沸水加蓋悶一會兒即可飲用。每日1劑,隨衝隨飲,最後吃龍眼肉。此茶有補益心脾、安神益智的功用。可治思慮過度、精神不振、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等。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遵循人體生物鍾的規律,養成好的睡眠習慣對防治失眠也是很有幫助的。

愛氣養氣,益壽延年

孫思邈是“藥王”,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孫思邈的養生非常推崇“愛氣”。孫思邈援引抱樸子的一個比喻,把人的整體看做一個國家,神就像這個國家的君主,氣就是這個國家的人民。氣是人身三寶之一。氣和精同為神的物質基礎。神是人生命活動的表現,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要想健康長壽,不可不謹養其氣。治國一定要愛民,養生一定要愛氣。氣既然是人生命活動的動力,那麼,氣也就必然會隨著生命的進程而不斷消耗。因此,人的衰老也就是氣的衰弱引起的。

《黃帝內經》曾指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也。年五十體重,身目不聰明也。年六十陰痿,氣力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淚俱虛矣。”說明人到中年,其氣已衰,隨著年齡的增長,氣衰的程度越來越重,人的衰老現象就越來越明顯了。養生的目的就是防止衰老、延緩衰老,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愛氣、養氣。

孫思邈強調人們養生必須懂得這個道理:“知之則強,不知則老。”他指出,善於養生的人能夠使氣有餘,氣有餘就能“耳聰目明,身體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強”。通過掌握和實踐正確的養生方法,要達到上述效果是完全可能的。孫思邈本人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在百餘歲高齡時依然“容顏甚少”、耳聰目明、動作不衰、思維敏捷,為人治病療疾,揮筆著書立說,就是因為他長年修身養性,善於保養真元之氣,有效延緩了衰老的緣故。

那麼,孫思邈所實行的愛氣養氣之法是怎樣的呢?

首先,必須懂得人身精氣神是不可分割的。精能化氣,氣能生精,精、氣又是神的物質基礎,過用神思必定耗氣傷精。所以愛氣和嗇神以及後麵所說的養形都是緊密相連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須掌握得恰到好處,事無巨細,皆勿令太過,言行坐立,皆從四正,能知“撙節”之義,便為愛氣之術。

其次,行愛氣養氣之術者須通曉“依時攝養”法。在不同的季節裏,應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養其氣,這就叫做“依時攝養”。孫思邈一生隱居山林,依四時變化而實踐古老的養生術,終得盡其天年,其主要方法是:

春三月是推陳出新之季,天地萬物充滿了生機,人體之氣在春季也是主升發向上的。因此春季的養生應著意於養“生之氣”,調節生活規律,入夜方睡,清晨即起,在晨曦中散步漫遊,注意放鬆身體的各部分,使自我感覺心曠神怡。為人處世應以誠相見,這就是春三月的養生之道。

夏三月,天地氣交,萬物蕃秀華實,一派興旺景象,人體之氣應夏而旺盛。因此夏季的養生應養“長之氣”。入夜即睡,清早即起。要做到心平氣和,不要無故生氣,對於外界的一切,都要用一種愛心去對待,這樣就能使夏長之氣得到保養。

秋三月,是收獲的季節,秋高氣爽,萬物趨向收斂,人體之氣應秋而收。人在秋三月應注意養“收之氣”,早睡早起,最好和雞的活動相一致。注意使心誌安寧,收斂神氣,保護肺氣不受邪侵。這就是應秋氣的養收之道。

冬三月,是閉藏之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人體之氣應冬而深藏於內。因此,冬季應養“藏之氣”。不要過度活動,以免擾動陽氣,作息宜早睡早起,注意保暖,勿令汗出,防止感冒。心誌宜平靜,保持一種知足常樂的心理狀態。這是應冬的養藏之道。

總之,其宗旨就是使人的身體適應四季的氣候變化,以保氣和充沛,有強身延年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