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錢乙:兒科施治理論的奠基者 (1)(1 / 3)

髒腑嬌嫩、發育迅速是兒童體質的最大特點

錢乙,北宋醫學家,以兒科著名,著有《傷寒指徵》、《嬰孩論》、《小兒藥證直訣》,後人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孩子的生長發育特別快,用錢乙的話說就是“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同時,孩子也處於“髒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長階段。正是因為孩子有這兩個看似相互矛盾的生理特點,導致很多父母都拿不準自己的孩子是生病了,還是生長發育過程中一些看似“異常”,但實際卻正常的現象。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類似這樣的情況:

一位年輕的媽媽,下班回家和孩子親熱,無意中摸了摸孩子的額頭,很熱,再一測體溫37度,發燒。於是急忙帶著孩子去醫院,經檢查孩子並不發燒。孩子是純陽之體,加上愛玩好動,隻要精神不差,體溫高一點也不算是發燒。

一個10歲的孩子,晚上老說腿痛,父母以為孩子得了什麼重病,便慌慌忙忙地領著孩子去了醫院。醫生一檢查,發現腿不紅不腫,也沒磕著碰著,也不發熱,根本沒病,隻是生長性疼痛。試想,如果父母了解孩子的生理特點,知道生長痛是正常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會逐漸消失,隻要平時給孩子用熱水泡泡小腿和腳,做做按摩就能緩解,那還用得著緊張嗎?

一個6歲的小女孩,捂著肚子說痛,父母準備帶她去醫院的時候,孩子沒事了。一個禮拜後,孩子又喊痛,過會又沒事了。後來又有一次,孩子喊痛,父母認為孩子是在撒嬌說謊,便沒有理會,直到孩子大汗淋漓的時候,父母才知道是真生病了,帶孩子去醫院一檢查:腸炎。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如前麵所說,小孩子的身體狀況是瞬息萬變的,做父母的應該關注孩子的生活點滴,知道孩子為什麼說痛、為什麼會發熱、手腳為什麼冰涼,等等。

此外,由於孩子的五髒六腑嬌嫩,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氣血津液、氣化功不夠成熟和相對不足,而身體各方麵的狀況又不斷變化著,因此這時的孩子抗病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所以,當孩子真的生病了,父母應該知道怎樣正確並且有效地對待孩子的疾病,而不是胡亂讓孩子吃藥和補品。

孩子的健康有賴於家長的日常觀察

錢乙在行醫過程中認識到兒童的病最難診治,他說:“脈難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語取者,繈褓之嬰,孩提之童,尤甚焉。”兒童髒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用藥稍有不當,就可能使病情複雜化;另外,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大多時候不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病情,憑問診了解情況非常難,隻能靠觀察。

兒科自古被稱為啞科,而父母和孩子接觸的時間最多,關係最密切,所以孩子早期生病時有賴家長的仔細觀察。

一般來說,孩子早期生病的信號可從麵相、精神、飲食等多方麵發現。

1.看孩子的麵色

孩子鼻根有青筋,多為積滯。有些孩子,雖然年齡不大,但鼻根部卻“青筋暴露”,這種情況說明其可能患有積滯或驚風之證。這類孩子多有食欲不佳、腹脹、大便不調、俯臥睡眠、夜睡不安、手腳心熱、出汗、咬牙等症狀。父母可幫孩子按摩四縫穴,達到消積導滯的目的。

孩子臉色土黃時,多是脾胃虛弱。臉色土黃的孩子一般有懶動、偏食、厭食、大便不調等症狀,父母應注意給孩子健益脾胃,而捏脊可以督一身之氣、調理髒腑、疏通經絡,對於改善孩子脾胃有很好的效果。

孩子臉部多白斑,多是脾胃虛弱的緣故。孩子臉部出現淡白色的粗糙斑塊,許多家長或醫生會誤認為這是一種“癬”,其實對於兒童來講多是由於脾胃虛弱所致。

孩子臉部以紅潤有光澤為主,可是有些兒童卻臉色整體發白無光澤。此類患兒多有出汗、虛胖、大便稀等症狀,這也主要是肺脾氣虛所致,應從健脾補肺上給孩子治療。

2.看孩子的舌苔

3.聽孩子的哭聲

一般來說,孩子哭鬧有三種原因。一是,本能的哭。本能的哭通常是孩子,特別是三歲以下的寶寶睡醒之後的“工作”,嗓音不嘶不啞,有節奏並充滿力量。此時,寶寶呼吸正常,麵色紅潤,無痛苦表情,精神和飲食也沒有異常。這種哭對寶寶的肺泡膨脹和呼吸肌的運動很有好處,父母可輕輕拍拍小寶寶,和寶寶說說話,或將寶寶抱起來逗玩,寶寶的哭聲會慢慢停止。

二是,無病哭鬧。寶寶哭鬧還可能是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向爸爸媽媽發出的信號,包括:肚子餓了、尿布濕了、口渴了、撒嬌,等等。

三是,有病哭鬧。寶寶患病了當然也會哭,病症不同,哭聲往往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