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錢乙:兒科施治理論的奠基者 (2)(1 / 2)

然而現在每到冬季,一些父母就給孩子加衣,裏三層外三層的,生怕孩子凍著。孩子在家,還整天緊閉門窗,以致室內新鮮空氣不足,孩子如同生活在一個“人造夏季”的環境裏。一些孩子不適應這種“溫室”的環境,體溫不斷上升,等父母發現時,孩子往往已經處於高熱之中,這樣便形成了現在常見的冬季“中暑”。

其實,錢乙早就告訴我們,帶孩子要“三分饑和寒”。人若受到寒涼,人體自然會調集衛氣分布於體表以禦寒,防止感冒。家長給孩子穿得過暖,就會形成過於溫暖的環境,人體在這樣的環境中毛孔會張開。沒有寒冷環境的刺激,人體也不會在體表形成防寒的衛氣。嚴寒的冬日,穿得再多,也有脫衣服的時候,誰敢保證孩子每一秒都待在暖和的地方?很可能就在脫衣服的瞬間,寒氣從孩子開放著的、沒有防寒係統的毛孔長驅直入,這樣孩子會很容易感冒生病。所以,在秋天涼意初起的時候,父母不要忙不迭地給孩子加衣,要讓其“三分寒”,以增強孩子的抗寒能力。

再一點是要孩子“三分饑”,即吃七成飽就可以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又是獨生子女,愛吃什麼就往飽處吃,尤其是吃些不易消化的肉食。孩子吃多了一是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吸收,久之導致營養不良。二是造成胃腸食積。中醫認為,“久積化熱”為內熱,有內熱容易導致外感,易患感冒等疾病。

再有些家長,孩子不吃飯總是追著喂,殊不知,這會給孩子養成挑食和厭食的壞習慣。孩子不吃飯是因為不餓,餓了自然吵著要吃的,所以家長要知道“三分饑”的喂養經驗。

孩子是一個智能的生命體,有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自然習性,父母不能一相情願地給孩子穿暖穿厚、吃這吃那,而是要“三分饑和寒”,這樣孩子自會平安長大。

孩子穿衣講究“三分寒”,是從宏觀上講的,而不是說讓孩子全身都應穿“寒”,正確的做法是“三暖三涼”。

三暖是:背暖、肚暖、足暖。

保持背部的適當溫暖,可以減少感冒機會。適當溫暖,就是不可過暖,過暖則背部出汗多,反而因背濕而患病。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護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當冷空氣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會肚子痛,從而損傷脾胃功能,影響到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另外,中醫還認為,脾胃與免疫功能有關,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環,睡覺時圍上兜肚,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腳部是陰陽經穴交會之處,皮膚神經末梢豐富,是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腳保持溫暖,才能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

三涼是:頭涼、心胸涼、下身涼。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頭熱容易導致心煩頭暈而神昏。頭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頭先熱。如果孩子保持頭涼、足暖,則必定神清氣爽、氣血順暢。

穿著過於厚重臃腫,會壓迫到胸部,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髒功能。穿著過厚,還容易造成心煩與內熱。

孩子在十歲之前,血氣都很旺盛,但是陰氣不足,此時他們下身的衣服宜薄不宜厚,如果下身過於溫暖,則有礙於陰氣的生長。

了解喂藥的禁忌,以防傷及孩子嬌嫩的髒腑

錢乙深知兒童的病理特征是“易虛易產,易寒易熱”,所以錢乙在處方用藥方麵,力戒妄攻、誤下與峻補,主張“柔潤”的原則。另外,錢乙告誡家長,在給孩子喂藥時,一定要知道一些用藥的注意事項,以免傷及孩子嬌嫩的髒腑。

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1.不能用糖給孩子解苦

孩子一般都怕藥苦而拒絕服用,尤其是一些中藥,父母為了讓孩子順利喝下,就在藥裏放點糖,或者喝完藥後就讓孩子喝糖水,其實,加糖後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這是因為,中藥的化學成分一般都比較複雜,一些味苦的中藥都具有特殊的療效。糖特別是紅糖中多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一旦與中藥裏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結合後,就會發生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這樣就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效。

2.不可用果汁、牛奶、茶水送服藥物

給孩子服西藥時忌用果汁。這是因為果汗中含有酸性物質,能使藥物提前分解,或使藥衣提前溶化,不利於腸胃的吸收。而一些堿性藥品更不能用果汁送服,因為二者中的酸堿中和會使藥效大減。

此外,牛奶中含蛋白質、脂肪酸較多,易在藥片周圍形成一層薄膜將藥物包裹起來,從而影響機體對藥物的吸收。

茶葉中含有咖啡因、茶堿、鞣酸、矽酸等,如與藥中成分發生反應,會使藥物失效或產生不良後果。

3.不能給孩子服用成人藥

有許多家長在孩子生病時,因離醫院較遠,為了阻止病情或是為了省事,就給孩子服用成人藥。